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安康要闻 > 正文内容

    情注山村暖民心

    ——市委组织部帮建汉阴五一新农村建设纪实

    作者:耿国泉 张龙斌 刘仁宏 时间:2007-12-03 09:22 来源:中共汉阴县委组织部 字号: 打印

    初冬时节,迈步汉阴县城关镇五一村,一座座便民桥凌空而起,一条条通村到组路蜿蜒铺行,一个个扶贫搬迁安置点顺利竣工……一个“村新民富、和谐安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雏形初步显现。这是在市委组织部的倾力帮扶下,五一新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

    帮在点子上,暖在心头上

    汉阴县城关镇五一村是全市102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之一,同时也是市委组织部的新农村建设联系点。该村五组龚德全老人怎么也想不到他一家6口人能住上宽敞明亮的大砖房,去年,龚德全一家还住在低矮破败的土坯房屋里,4月初的一天,市委组织部领导在该村调研帮建新农村建设时,目睹龚德全老人一家困顿不堪的窘况和破败飘摇的房屋后,立即协调有关部门出资1万,安排村上免费优先为其办理各种建房手续并帮其贷款1.5万,帮助龚德全在年底内建成了134平米的一栋砖混结构新房,为其接上了电视、电话、自来水,安排2个老人享受低保政策,使龚德全一家和村里其他群众一样过上了安逸舒适的生活。

    与龚德全一样幸运的村民在五一村还有相当一部分,17组距该村平川地区有10多公里,组内47户人家散居在沟深山大的狭长的铁家沟内,不通路、电、水和电话,改变落后的基础设施条件代价很大,市委组织部在踏勘确定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时,果断提出47户整体搬迁到16组的建议,并现场协调以工代赈项目资金31万元,同时,以生态移民的方式同步启动搬迁了散居在边远高山上的另外16户,并分别在去年年底完成,使600多人摆脱困境走出大山。

    聚然增加的人口,使16组周遍几个组的村民用电矛盾变得尖锐起来,为解决好村民用电问题,去年下半年,市委组织部协调帮建的市供电局投资19万元,在16组架起了1.5公里10千伏的高压电网,使161718组群众照电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记在心头上,拿在手头上

    “就是要发挥部门优势,集中力量解决村上难办和地方上一时办不过来的事”,在帮建部门联席会议上,市委组织部领导反复叮嘱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

    市委组织部明确了1名副部长和2名机关干部具体负责五一村的帮建工作,坚持定期到村上收集情况、指导工作、解决难题,紧紧地把五一村各项工作记在心头、拿在手上。

    为解决该村7800米及650米进校路路面硬化资金难题,市委组织部领导多方协调市级各有关单位,先后争取到位20万元帮建资金,使两条路面顺利改造硬化;同时,联系市交通、计划等部门帮助五一村建成两座便民桥;邀请水利部门技术人员现场勘察测设坏损多年的铁家沟堰渠,并解决补助资金2万元修复了总长3000多米的渠道,保证了1618两个组100多亩农田的灌溉需要。

    教育是关系民族振兴的百年大计。为推动发展山村教育,市委组织部与五一村小学以“结对子”的方式确立了直接帮建关系,先后给学校解决了2万元的操场硬化资金,落实配备30套标准化课桌凳,采取电话、函询等方式,随时掌握学校教学情况及办学困难,学校师生受到了极大的鼓励与鞭策。

    真情暖民心,发展添动力

    市委组织部的真情关怀和倾力支持,不仅感化温暖了群众、凝聚了人心,而且增强了村民的发展信心和决心,使全村经济社会各项工作齐头并进。

    两年间,该村共改造硬化5条村、组主干道,整修铺设2条通组沙石路;建人饮工程一处,解决了3000多人的安全引水问题;新修便民桥2座,建沼气池103口、垃圾集中填埋池6个;建集中安置点2个,安置村民60多户,并在全市建成第一个村级敬老院;完成“五改三建”120余户,使村容村貌及基础施舍建设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产业建设方面,该村立足村情突出特色,发展板栗、桔园1500亩,食用竹300多亩,优质高产水稻1800亩,优质富硒油菜1500多亩,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780元预计增长到今年年底的2200元,实施脱贫600余人,完成各种建设投资1100多万元,

    宽裕起来的村民没有止步,认真听取并采纳了市委组织部的建议,筹措5万元资金将村部建设改造成为集议事、健身、医疗、读书为一体的“多功能室”;新建了一个体育活动场,组建了村级电影放映队,开办了农民书屋,成立了农民书屋协会和健身秧歌舞协会。2007年,五一村被市委命名为“五个好”村党支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子怡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