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平利县城乡处处洋溢着文明、卫生、健康、向上的新气象:波光潋滟的坝河上,五座风格各异、气势恢宏的大桥飞架南北,将北片老城与南区新城连为一体,2000多米的新正街宽敞整洁,两旁数千株香樟树绿荫如伞;南区群楼树立、车水马龙,茶叶商贸一条街更是行人如织,市场火爆;晨曦初露,晨练的人们汇集在紫霭溟濛的女娲文化广场,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翩翩起舞,尽情享受着城乡建设大发展带来的现代文明成果……
平利在城乡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紧紧围绕建设“山水园林县城”和“陕西最美丽的乡村”两大目标,抓住“规划、资金、建设”三个重点,实行人力、项目、资金“三个集中”,突出主导产业、基础设施、村容村貌“三大工程”,做到规划、指导、实施“三个到位”,走出了一条“城乡统筹、规划先行、部门联动、群众参与、资金捆绑、整体推进”的建设路子。一是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考核各级领导政绩的重要依据,建立了县、乡两级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实行“一名县级领导,一个牵头部门,多个协作单位,一套工作班子包抓一个新农村”的工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格局。二县上统一抽调50多名干部,成立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办公室,坚持城乡统筹、城乡联动的原则,科学制定规划,形成城乡同步推进的建设格局。三是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尽其力,各计其功”的原则,将工赈资金、水利资金、国债资金、农电资金以及包扶单位帮扶资金等各类支农资金集中捆绑使用到新农村,发挥整合效应。四是把项目建设的管理作为一项关键措施来抓,统一建房质量标准、统一规划设施、统一组织检查验收、统一补助标准,严把设计关、质量关和验收关,有效保证了建设质量。
广场音乐喷泉
为实现区域率先突破,平利县于2003年启动了“百里生态经济长廊”建设,集中实施实施生态环境、主导产业、特色民居、基础设施、基层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六大工程,使“一线七点”、“两镇七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龙头村位于古仙湖旅游区,过去村民住土墙房,走烂泥路,垃圾成山,污水成河,过着“早上听鸡叫、中午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沉闷生活。2003年下半年,龙头村被确定为县委书记包抓的生态示范村建设示范点后,村庄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今村民住上了特色徽派民居,用上了自来水、沼气、路灯和垃圾台,找到了致富门路,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成了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样板田”。五年来,全县累计投资近6000万元实施产业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和民居改造,完成村庄规划118个,启动建设重点村48个,建设徽派民居2268户,普通旧改27125户,先后有27个村基本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龙头、普济寺、高峰、张店等一批新村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和样板。同时,村组道路、桥梁、人畜饮水、农电、有线电视、程控电话等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形成了“蓝天碧水马头墙,秀山绿树映山庄”的新景象。
南区新貌
县城建设是县域经济和招商引资的窗口,前些年存在着市政设施、市政功能不齐全、市政管理不严格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招商引资效果和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03年以来,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加快发展路子,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健全城镇及新农村建设组织机构,县上成立了城镇及新农村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下设城镇及新农村建设指挥部,相关部门为成员,以时代的大手笔,在山水园林城市定位上,掀开了城乡建设崭新的一页。政府通过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盘活土地二级市场,建设用地由政府统一征用、统一收购、统一出让,最大限度盘活了土地资源。近年来,县上投入1亿多元用于县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女娲文化广场、步行观景桥、城东防洪堤和城南开发区;以“一河两岸”开发为重点,启动了马龙潭大桥、河滨大道和截污管道工程等建设工程,完成了第二级拦水坝工程,县城综合功能日益完善;以建设陕南一流商贸大街道为目标,全面推进新正街提等改造,启动建设10幢标志建筑。几年来,全县招商引资3亿多元开发县城建设,仅开发商投入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5000多万元,新建住房总面积80万平方米,人均净增4平方米。同时,着力打造八仙旅游重镇、老县工业强镇、长安边贸集镇等门户名镇,构建出“一城六镇百村”的城镇化体系,通过不断加强城镇绿化、亮化、美化工作,营造出和谐温馨的人居环境,有效提升了城镇品位和形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