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汉滨 > 正文内容

    汉滨:播下环境保护种子收获生态文明硕果

    作者:韦东 董良军 邓向红 时间:2007-12-24 09:31 来源:本站原创 字号: 打印

    连年来,汉滨区扎实贯彻国家关于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水土流失等法规政策,不遗余力推进生态文明和人居环境建设,由此使境内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不仅国内外游人心向往之,也让这里成为野生动物栖息的乐园。
    12月18日,两只野生白天鹅惊现汉水江面。据现场一马姓船工讲,这对天鹅大约是一周之前在此“落户”的,每天都有市民在江岸观赏、拍照,没有人为伤害现象。野生天鹅的出现无疑是汉滨乃至安康生态改善的有力佐证。
    当日下午,记者在汉江大桥以东江面看到:两只野生天鹅时而在江面底飞,时而在水上觅食,好不惬意。在她们的周围,无数只野麻鸭、绿头鸭和一些不知名的水鸟,或于江面嬉戏,或在低空盘旋,你追我赶,竞相逗水。好一幕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壮丽景观。据当地船工马根红回忆,野生天鹅好多年都没见过了,没想到现在又回来了,真是稀奇。
    看似“稀奇”的背后实际上是汉滨这些年回应“绿色安康”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大瀛湖绿化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城区周边万亩竹林带工程、月河川道竹林带等一系列绿化工程结下的硕果。
    如今,走遍汉滨城乡,沿江、沿河、沿路,宜竹则竹、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城区周边7 个乡镇和月河川道6个乡镇万亩竹林和百里竹林带建设初显成效,已栽竹苗150万株、苗木25万株、果树30万株;四大班子、区直干部历时7个月鏖战越岭关栽植苗木6.8万株,让昔日荒山成为“四实精神”的活教材。
    大瀛湖治理将生态治理与产业建设、生态旅游和庭院经济相结合,领导、部门包抓村组,科学编制方案,分三步实施治理,严把“坑、苗、水、土、管”,着力提高建设质量,与农户签订管护责任状,严禁破坏地表植被,使保存率在90%以上、苗木成活率达 95%以上。
    截至2006年底全区完成退耕还林44.49万亩。自1999年列入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县后,先后在恒河流域、瀛湖库区、城区北岸实施3期生态工程建设完成植树造林6.1万亩、飞播造林2万亩、封山育林10.2万亩。石家沟、纸房河、马家河、鱼姐河等一批小流域治理工程中完成植树造林5.6万亩、封山育林3.2万亩。林地面积净增62.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九五”末期的39%增加到47%。
    有效的奖惩机制是取得上述业绩的关键所在。汉滨规定:苗木成活率或保存率未达 85%的部门,年终综合考评一票否决,当年不能评优树模,停发第13个月工资,对包抓领导诫勉谈话,绿化成效将作为干部任用的依据。此外,以村为责任区成立护林联防队,落实专职护林员530名,在交通要道、林区周围设28处管护标志碑,在重点林区设5处嘹望哨。仅2006年区委、区政府就拿出80余万元(包括市以奖代补资金)对16个先进单位、6个核心林区和55名先进个人进行了奖励。
    令人欣慰的是,该区向中省林业部门申报的“瀛湖湿地省级保护区”项目已获批准,涉及境内14个乡镇,总面积达19800公顷,其中水域及滩涂面积6600公顷,目前瀛湖湿地保护区已列入全国湿地保护实施规划,国家已正式下达投资计划。相信通过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汉滨于乡村实现 “生态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发展”、在城区构筑的“林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画中”山水园林美景不再是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dkp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