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忙种田,一个月忙过年,八个月干闲”,曾经是镇坪县一些农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今他们却精彩演绎着进城务工——成长积累——回乡创业的“三部曲”。每年上亿元的劳务收入,占据了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半壁江山”。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渴望及早致富的该县农民搭上改革开放的“列车”,背井离乡找门路、闯市场,挖掘到人生“第一桶金”。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成千上万农民纷纷洗脚上岸,跳出“农门”,开辟了一条致富的道路。现在,该县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民都保持在1万人以上,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福建等省市,有的还走出了国门。
按照“政府引导,部门服务,遵循市场,农民受益”的原则,走“组织有序化、信息网络化、培训基地化、服务综合化”的劳务输出路子,这是该县通过多年摸索积累的经验。目前,该县已建立县、乡、村三级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和服务体系,与全国多个劳务输出目的地建立了长期劳务协作关系。为了使农民工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该县依托县人劳社保局、农广校、职业技术学校等劳务输出培训基地,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展“订单式”、“流动式”等灵活多样的培训,培训内容涉及电子、财会、缝纫、建筑、驾驶、餐饮等方面。截至目前,全县共培训农民工3676人次,新增有组织劳务输出6000多人,形成了一批在外叫得响的建筑、家政服务等劳务品牌。
子女教育、权益保护、社会保障等问题,关系到农民工的切身利益。为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该县采取多项措施为外出务工人员彻底解决后顾之忧:成立了“劳务派遣中心”等服务性组织,在农忙时节开展帮种帮收活动;设立了乡镇为民服务中心,帮助办理婚姻证明、计生证明等;建立了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位一体”的关爱留守儿童网络,全面关注生活环境、身心健康、人身安全等方面情况;开辟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绿色通道”,农民工在外就诊也能获得补偿金……
从“劳务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型。该县在搞好劳务输出的同时,积极引导返乡人员兴办有市场、有效益的二三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到城镇创业,并在税费征收、金融贷款、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与外商同等的待遇。“放水养鱼”的执政理念,大大激发了农民工的创业热情,激活了蓄势已久的创业经济。上竹乡湘坪村青年农民郭启坤就是返乡创业人员中的优秀典型,他曾在浙江、广东等地打拼多年,积累了资本,掌握了经验,回乡投资10万余元开办农家土鸡养殖场,年饲养本地土鸡4万只,纯收入8万元,在他的带动下,2007年,该村养鸡1500只以上的大户已发展到11,安置了多名当地农民就业。像郭启坤这样回乡投资5万元以上办企业的农民,今年以来该县已涌现出10多位,他们在勤劳致富的同时,带动了当地农民共同富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