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白河县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强化劳动技能培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组组温馨的镜头,一串串闪亮的数字,折射出一幅幅和谐白河新画卷。
镜头一:王娟的转折——60天改变命运
17岁的白河姑娘王娟目前是昆山一家电子厂的一线作业员,工作环境和待遇都很不错。提起现在的工作,王娟激动地说:“真的和以前不敢相比。”
王娟是白河县麻虎乡兴坪村人,因为家庭贫困,初中毕业后随农村务工大军涌入天津一家木板加工厂打工,由于没有任何技能,只能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作,无力改变现状。直到2007年春,麻虎乡和包建部门的干部进村入户展开劳动力状况调查,宣传该县劳务技能培训政策,通过他们打电话做思想工作,王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回家参加了县上组织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培训,不仅学费全免,培训期间还享受每天5元钱的生活补助。通过60天的学习,王娟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毕业后直接由校方签约安排工作,两次外出务工的情形天壤之别。在白河,和王娟一样通过培训改变命运的农村青年不在少数。
“不让一个未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生无技能流入社会,确保人人都能够身怀一技之长进入社会,成就事业”。白河县十三届三次全体会议上,县委书记陈勇的话掷地有声。
今年以来,白河县新班子空前重视发展劳务经济,将劳务经济作为“惠民工程”来抓。狠抓职业技能和务工技能培训关键环节。2007年该县筹措50万元,对参加技能培训的民工全部由政府买单给于生活补助,免费培训、免费发证、免费鉴定。大部分乡镇还对参加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报销交通费,对取得职业鉴定证书的给于奖励等等。通过大力推行技能培训、有序输出、维权服务“三位一体”劳务工作模式,今年全县共引导培训1.6万人,劳务输出达6.12万人,劳务经济的贡献份额占到了农村经济的60%,实现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
镜头二:幸福院的笑声——852名五保老人安享晚年
西营镇蔓营村青山绿水环抱的一座新式别墅大院里不时传出欢声笑语。走进去,宽敞的场院一角坐着两排老人闲聊晒太阳,另一角,医生正在给老人们检查身体,还有几位老人围在一起打扑克……一幅祥和安宁的画卷。这是西营镇五保老人的幸福之家。
“共产党好,政府好,现在我们不仅吃穿不用愁,还有人负责理发和免费看病,还发给生活费,从此再无后顾之忧。”构扒镇玉门村敬老院老人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着眼于困难群体,让最慢的船只提速,白河县坚持把健全社保体系作为关注民生的根本途径,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困难群众打开了一个个“幸福的盒子”。
五保集中供养体系建设是2007年度白河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人民承诺落实的十件实事之一,为切实解决农村五保户的生产生活,县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集资金。冷水镇为建设中心敬老院,置换了原月儿乡政府办公楼,县民政局为解决五保老人的后顾之忧,指导乡镇凡是建敬老院和安置点的必须落实10亩以上柴山和3亩以上菜园,以及五保老人死后的安葬地点。构扒镇政府聘请了一名炊事员专门负责五保老人的生活问题。目前全县已建成了7个集中安置点和17所敬老院,集中安置供养五保老人682人,力争3年内完成18所敬老院和52个“五保户”集中安置点建设,使集中供养率达到60%以上。
镜头三:张琴回家——九成农民撑起健康“保护伞”
闻听张琴病愈回家的消息,远近的乡亲们都赶来看望,挽救一人,幸福全家。
构扒镇凉水村村民张琴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受益者之一。2005年,张琴患肾结石和子宫肌瘤,做手术欠下8000余元债,2006年秋,张琴又被确诊为淋巴结核,身上长满脓包,一个个破裂、流脓直至溃烂。对于年收入不足800元还养育着两个年幼孩子的他们来说,根本不敢进医院。构扒镇领导闻讯,立即赶往张琴家中探望,并当即打电话联系医院,派专人专车将张琴送往县医院就诊,镇干部献爱心捐款及时凑齐了手术费用。治疗花费的9700元医药费,通过合作医疗报销3000余元,医疗救助解决3000元,终于帮这个家庭渡过了难关。
没有农民的健康就没有农民的小康。县长郭德林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开出了一张大处方:一是通过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卫生服务能力,力争使群众“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加强卫生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由此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二是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农民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适时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由此建立共同防范和抵御疾病风险体系,解决农民“看病贵”的问题。
白河县自2006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以来,参合率与资金补偿逐步提高,参合农民得到了实惠,有效遏制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2007年该县共有161664人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1.5%,元至9月份,共有14679人次参合农民享受了合作医疗补助,累计补助医药费金额达481.8万元,受益面为9.1%。
镜头四:老罗上岗——“零就业家庭”全面消除
城关镇罗昌明开办的建材商店生意红火,人气很旺。有顾客不停地招呼“罗老板”,听得老罗心里美滋滋的。当初罗昌明从原轻化建材公司下岗失业时,一家人的生活顿时陷入困境。通过县人劳局组织的再就业引导培训以及申请到小额担保贷款、税收减免等一系列再就业优惠政策,实现自主创业,现在年收入可达4万元。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以来,该县将促进“零就业家庭”就业和困难群体就业纳入到政府的目标考核,坚持扶持政策到位,帮助他们自主创业,使其带动就业。为37户“零就业家庭”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共计50多万元。通过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县上一次性安置了21个“零就业家庭”,实现三个社区充分就业和每户至少有人就业的目标。同时,建成再就业示范基地一个,提供就业岗位80多个,安置“零就业家庭”15户,下岗失业人员65户。第二个再就业示范基地也正在筹建中。为了友情援助和帮扶就业,县上对18户“零就业家庭”未实现转移就业的对象,由政府18个相关部门进行“一帮一”扶持,通过帮扶已实现了稳定就业,至目前65户“零就业家庭”均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结合县情况实际,该县还建立了低保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开展就业援助和培训,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3500余人次,实现新增就业3000人。
镜头五:乡间社区——村民综合服务中心成“新宠”
时下,在冷水镇月镇村,新建成的村民综合服务中心成为广大农民的“新宠”。琳琅满目的连锁超市里,足不出村就能买到有质量保证的放心商品;器材齐全的健身场地上,农民习惯了早晚来此锻炼身体;信息服务室里农民也能体验到以前从未接触到的网络世界的丰富多彩;敬老院、卫生室、图书阅览室、警务室、广播室、畜禽防疫室、文体活动室等这里一应俱全;代办业务、信息咨询、卫生医疗、科技培训、矛盾调处、五保供养等服务项目,农民家门口应有尽有。“以前只有在城里见到的东西和享受到的服务,现在已不在是新鲜事物,农民的日子是越过越好”,走进村综民服务中心的农民们,个个如沐春风,处处欢声笑语。这是全县第一个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是农民群众的“幸福家园”。
让外出务工者“放心”,使在家的百姓安居乐业,白河县立足县情实际,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拓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领域,在不断关注社会事业体系建设过程中诞生了村民综合服务中心这个“宠儿”,加强“两委一中心”建设,依托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切实把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建设成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强化对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整合服务功能,集中建设“两委”活动室、警务室、卫生室、广播室、文体活动室、农民技校和连锁超市等。截至目前,全县15个乡镇已全面启动建设每乡镇一个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已投入运行3处,5处将于11月底交付使用。
为将“中心”的服务功能向无限纵深延伸,把所设置的服务项目落到实处,这些村还实行了村干部值班制,组建成立了以党员为主的志愿服务队,制发了便民服务卡,为广大村民开展上门服务。通过服务中心的建设和运行,真正体现了党的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理念和职能,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开辟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广阔空间。
2007年,白河县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坚持资金安排做到“三个倾斜”,即向困难群体和社保倾斜,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倾斜。今年元至10月,全县社会事业支出同比增长了50.7%,其中,社会保障支出同比增长20.1%,真正将关注民生落到了实处,不断开创“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