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部门动态 > 正文内容

    我市2007年102个示范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作者:张柏楠 时间:2008-02-13 16:00 来源:本站原创 字号: 打印

    2007年,我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102个示范村共捆绑项目资金1.5亿元;财政支农资金1251.5万元;社会帮扶资金3669.41万元,其中市级帮扶部门帮扶资金415万元。每个示范村平均捆绑各类建设资金超过100万元。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一年增加250元。
    当我们走进示范村,映入眼帘是一栋栋整齐的农民住房,昔日的羊肠小道如今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田间的农民正在欢歌笑语的修剪着茶园、桑园……
    2007年,全市新农村建设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突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五大重点,以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为载体,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实行部门帮扶、项目整合、资金捆绑,整村推进等方法建设新农村。
    生产发展与农民增收相结合。102个示范村发挥区位优势,突出“一村一品、一户一技”,依托科学技术,集中连片布局,扩张蚕桑、畜牧、茶叶、烤烟、魔芋、中药材等绿色产业基地建设,实现农民增收、增效。2007年新建栽桑1.7万亩,无公害密植茶园1.5万亩,烤烟4307亩,建果园9334亩,种植中药材1.8万亩,种植魔芋4221亩,建蔬菜大棚512个,养殖家禽39万只,养猪14万头,养羊12万只,发展正大模式养猪专业户296户,新发展农家乐226个,发展绿色庄园3246户,劳务输出3.3万人;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以经营产业化为主线,积极推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通过扶贫贴息贷款,扶持一家加工厂,兴一项产业,带动一方农民致富。示范村建立农产品初级加工厂53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61个,为农民解决了产前的管理、产后的销售等问题,农民增收的稳固。
    基础设施建设与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相结合。2007年102个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从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行路难、饮水难和用电难等的问题入手,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发动群众积极筹资投劳,建设家园。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办法,建立完善的“项目倾斜、资金捆绑”投入机制,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通过衔接、协调,把扶贫、交通、计划、财政、水利、农业、林业、电力、教育、卫生等涉农项目资金捆绑使用。示范村新修、改造道路296公里,硬化通村公路184公里,新修便民桥73座,农电改造235.8杆公里,新修水窖449口,引水管道164.45公里,新修河堤35.26公里,堰渠63.5公里,人畜饮水98处,沼气建设4427口,修复农田3720.5亩,退耕还林2.2万亩,新建通讯机站18个。
    落实惠农政策与乡风文明相结合。102个示范村认真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农村低保、五保户集中供养、计划生育奖励补助、贫困户子女免费技能培训等惠民政策,农村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 农民健身体育活动中心,开展新农村新家庭评比活动,促进农村文明乡风健康形成。2007年度,全市在新农村示范村中先后实施“产业扶贫培训工程”、“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工程”、“雨露计划”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培训工程”,受益面达到90%以上,新建活动室69个,文化体育活动场所62处,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服务室65处,五保户集中供养点23处。
    村容整洁与思想观念更新相结合。把改善村容村貌,治理农民生活环境作为改变农民落后思想观念的突破口,从农民最容易忽视的生活小节抓起,抓好街口、村口、门口的整理,防止污水乱流、柴草乱垛、粪土乱堆、畜禽乱跑、垃圾乱扔等问题入手,整治村容村貌。使农村人不进城也能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从而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自觉谋求提高生产、生活质量,接受先进思想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如今的示范村是出门不湿鞋,煮饭不烧柴,吃水不用抬,生活更宽裕,邻里更和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ak_sjx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