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呦草的花儿吔(呦伊 呦嗬 嗨),不呀会的开吔(呦伊 呦嗬 嗨),开在(那个)高山呦嗬,陡呀么陡石崖(呦嗬 嗨)...”
“远望哎乖姐哟,哟号哟号嗨,一哟身的蓝哟,不长也不短哎...”
自乐班社里,乡亲们敲起锣鼓,唱起悠扬悦耳的原生态旬阳民歌;文化广场里,一支支舞蹈队伴随着旬阳民歌广场舞优美的旋律翩翩起舞……旬阳县作为全国和陕西省的文化先进县,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群众文化活动愈加丰富的今天,动听又动情的旬阳民歌已经响遍了全县21个镇305个村(社区),唱响了城乡群众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文化资源丰厚多彩
旬阳地处陕西省东南部,北依秦岭,南踞巴山,美丽的汉江穿境而过,素有“秦头楚尾”和“北国江南”之誉,这里山水相依、景观如画,生态自然环境优美,县城被旬河环绕与汉水交汇,造就出一个“中国唯一,世界罕见”的中华天然太极城。旬阳是文化大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样,特别是已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旬阳民歌曲调丰富、种类繁多、风格迥异,是旬阳璀璨的民间艺术瑰宝中一枝绽放的奇葩,已成为非遗项目品牌,成为旬阳通往外界的靓丽名片。近年来,旬阳县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致力于民间艺术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从挖掘整理、推陈出新、普及推广等方面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积极组织实施以旬阳民歌为重点的非遗保护工程,对全县非遗项目进行普查,重点保护和传承以旬阳民歌、汉调二黄、民间社火、道情皮影、旬阳曲子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项目,推动民间文化艺术生态的整体保护和创新发展。目前,已成功申报“旬阳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项,“道情皮影戏”“八步景”“蜀河八大件”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7项,“旬阳孝歌”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3项,“红军老祖的故事”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0项;已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3人、市级15人。旬阳县被国家命名为文化工作先进县、文物工作先进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以活动促保护传承
旬阳民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旬阳县把非遗保护传承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各种节庆纪念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送戏下乡等演出活动中,都会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展演展示活动,为广大民歌爱好者提供技艺交流和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更多的人感悟旬阳民歌的独特艺术魅力。同时以比赛促旬阳民歌的保护传承,《兰草花》《一身蓝》《放牛郎》《打黄瓜花》《街上的大嫂下乡来》等一首首悠扬悦耳、耐人寻味的传统旬阳民歌被各位选手争相传唱,目前,旬阳民歌大赛已成功举办五届。通过举办大赛和展演展示活动,使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得到充分展示,同时挖掘出一批优秀的民歌演艺人才,丰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旬阳人文精神,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关注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除比赛和展演外,旬阳城乡群众在茶余饭后都会吼几嗓子旬阳民歌,劳动一天的老百姓精神和心情也随之振奋和敞亮起来。如今,在旬阳民歌的传唱传播下,旬阳特殊的自然禀赋得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明显。旬阳先后举办了陕南民歌大赛、陕西省第三届农民文化节旬阳分会场、“山水安康 大美榆林”陕南、陕北民歌交流展演等大型活动,当地民间文化热了起来,参与的群众越来越多,民间文艺人才也在城乡舞台上日渐壮大。旬阳民歌的传承发展,展现了人文旬阳的时代风貌,也提升了群众的文化素质。
打造地方文化品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民歌。旬阳民歌根植于旬阳人民生活、滋养着旬阳人民心灵,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了旬阳历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状态,铭刻了旬阳历代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交流的印记,是旬阳人民在长期劳动中创造出来的艺术瑰宝。旬阳民歌分为号子、山歌、小调、风俗歌曲等,风格上既有中原文化的阳刚,又具江南文化的柔美,歌词质朴自然、生活气息浓郁,旋律清新优美、富于变化,韵味隽永,富于山水、田园般的诗情画意。旬阳民歌既像美丽的汉江奔流不息,又似漫山遍野的兰草花,芬芳灿烂,弥香久远。千百年来,悠扬婉转的小调或荡气回肠的山歌、号子如四季不竭的风雨播洒在秦巴山间、汉水两岸,成为当地人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大餐。因为有此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多年来,旬阳县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文旅兴县”之路,致力于旬阳民歌的传承、弘扬和创新,特别是继大型原创民俗歌舞晚会《兰草花儿开》之后,又创新推出大型法治民歌剧《村官巧断家务事》等一批精品力作,使旬阳民歌传播空间和文化影响力日益扩大。如今,旬阳民间文化资源与现代艺术有机结合的大型民歌剧《村官巧断家务事》已在省市县上演,凭借较强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受众面,已经成为旬阳的一张文化名片,更好的推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发展。
创新只为更好传承
为了让国家级非遗项目旬阳民歌得到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旬阳县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组织召开“旬阳民歌大家唱”采风座谈会,邀请汉中、安康各县区优秀民歌手和本县民歌手进行交流座谈;选派民歌手外出比赛、学习;组织举办旬阳民歌演唱传承培训班、旬阳民歌广场舞培训班,编印《旬阳民歌推广教材》,改编旬阳民歌《一身蓝》、《观画眉》、《八哥》、《四川下来一条河》、《月亮当头》等新的广场舞音乐,把古老的民歌元素融入新编的音乐创作中,让民歌以新的形式在新时代里传唱和传承。在日前举办的全国第二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旬阳民歌广场舞音乐推广展示活动中,全县14支舞蹈队伍参加展示交流,一首首婉转悠扬的旬阳民歌音乐响彻在广场上空,优美的旋律,曼妙的舞姿,让观众充分领略到了旬阳民歌广场舞的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同时为舞蹈爱好者们提供了同场展示、交流的舞台,使原生态旬阳民歌在文化繁荣发展的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如今,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旬阳民歌已在旬阳城乡广为传唱,原生态民歌悦耳动听,新改编的曲调愈加优美,内容愈加丰富。随着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在文化部门的组织下,旬阳民歌已经走进农村,走进机关,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旅游景点,无论何时何地,那灵秀婉约、音韵不绝的旬阳民歌,彰显着旬阳人的文化自信和那种对绿水青山的热爱,对走进美好新时代的喜悦之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