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房变身青瓦白墙小院落,贫困户有了致富产业,崎岖土路变坦途......旬阳县石门镇薛家庄村,这个该县七个深度贫困村之一的小山村,在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正在走上一条产业兴村、生态宜居的“蝶变”之路。
选准产业,增加收入是硬道理
“红薯好栽,耐旱亩产高,挂粉后出售,收益还高些。”薛家庄村主任严青山在群众会上对村民说道。年初,面对产业发展难题,村两委班子和全体包帮干部通过集中研讨,群众会讨论,一致决定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红薯种植、生猪养殖。
“我自己这五亩地,种红薯不费力,而且还跟合作社签有收购协议呢,怎么都亏不了!”三组贫困户严文开笑着说道。眼下,薛家庄村红薯种植面积达67户128亩;中效产业以种植黄花产业为主,目前已落实面积110亩,在秋季栽植到位;长效产业,规划拐枣101户451亩,建200千瓦光伏发电站一座,同时,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后,计划帮带贫困户发展养猪1000头以上,现在每天从早到晚,村里处处是忙碌的身影,难找闲人。
加快建设,路通才能百业兴
要想富,先修路,如今,这一质朴的致富理念已根植于每一位村民的心中。薛家庄村地处高山,到村路山高路陡,到组路大部分更是土路,平时崎岖难行。今年以来,薛家庄村新修水泥路3条8公里,对于这3条水泥路,薛家庄村民已经渴望很久了。
“这3条路修的时候,沿路村民都自发性的给施工队送饭送水,还有的义务去给工地帮忙。”薛家庄村第一书记唐世宏感慨的说道,道路建设不仅是解决群众出行问题,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路通才能财路通,一通百通。
“这个路一下雨全是稀泥巴,等到修好以后,自己搞点种植养殖,拉东西出去卖、运送些肥料也方便。”薛家庄三组村民黎孝军说道,今年他放弃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建设工地务起工来,对于他来说,帮着把路修好了日子才有奔头。
不仅如此,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以来薛家庄新建饮水工程一处,入户管网5789米,更换100KVA变压器1台,建成电信基站1座,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巧打短工,门口务工也挣钱
李银军,养猪4头,门前务工;余书平,养羊7头,门前务工……在薛家庄村的贫困户帮扶纪实薄上,这种“门前务工”的脱贫措施频繁出现。
据了解,在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协调帮助下,薛家庄村民赚钱有了新途径。村两委有计划的引导不能外出的贫困户在通组路建设工地和饮水工程施工工地等地方“就近门前”打短工,既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又解决了村上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忙的时候在地里忙碌,闲的时候就到门前工地打工挣钱。”三组贫困户宋金林说道,他们在工地现场打短工,每人每天收入可达80—100元,全年积累下来也是不小的一笔收入。
扶贫扶志,激发动力争脱贫
“物质扶贫、精神扶贫两手都要抓好!”薛家庄村支部书记严慧开说道,“精神扶贫”是薛家庄村的“亮点”。
“你这次可以兑换个水壶,还有10分先给你攒着,把积分卡收好,三季度再累计再给你换。”薛家庄村支书严慧开,在爱心超市边给宋金林兑换物品边说道。薛家庄村结合“道德评议”,每季度积累爱心超市积分,对评议先进典型进行积分累计,贫困户凭借足够积分在爱心超市进行物品兑换,从而激发内生动力。
“我每次培训都来,这个’讲习所’是个好地方,有啥不懂得就问老师了。”四组郑正才笑呵呵的说道,他在家中养了20只羊,对于他这种养殖大户,专业的养殖培训可以解决他平时遇到的实际问题。今年镇村积极邀请县人社局、农林科技局、职校等专家讲师开展产业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全村共开展了专业培训5次,群众小组会30余次,发放宣传材料400余份。
盛夏时节,行走在石门镇薛家庄村,身旁的农家坎下土鸡鸣叫声此起彼伏;不远处,一位老大爷正赶着一群羊沿着新修的路基缓缓走来;更远些,依稀能看见贫困户建房修路忙碌的身影......面对村中日新月异的气象,薛家庄村全体干部对未来充满信心,他们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投入下一阶段的攻坚战斗,薛家庄村的未来一片阳光灿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