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旬阳县文广旅游局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强化重点,夯实措施,全力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取得良好成效。
挖掘项目促传承。重点保护和传承以旬阳民歌、汉调二黄、民间社火、道情皮影、旬阳曲子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项目,推动民间文化艺术生态的整体保护和创新发展。截至目前,已成功申报“旬阳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项,“道情皮影戏”“八步景”“蜀河八大件”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7项,“旬阳孝歌”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3项,“红军老祖的故事”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0项;已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3人、市级15人。
培训交流促传承。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组织召开“旬阳民歌大家唱”采风座谈会,邀请汉中、安康各县区优秀民歌手和本县民歌手进行交流座谈;选派民歌手外出比赛、学习;组织举办旬阳民歌演唱传承培训班、旬阳民歌广场舞培训班,编印《旬阳民歌推广教材》,改编旬阳民歌《一身蓝》、《观画眉》、《八哥》、《四川下来一条河》、《月亮当头》等新的广场舞音乐,把古老的民歌元素融入新编的音乐创作中,以新的形式传唱和传承。
打造精品促传承。致力于旬阳民歌的传承、弘扬和创新,组织编排的旬阳民歌情景表演唱《姐儿生的白飘飘》已于8月初在央视完成录制,据悉,将在9月中下旬中央十五台《百年歌声》栏目中播出;继大型原创民俗歌舞晚会《兰草花儿开》之后,又创新推出大型法治民歌剧《村官巧断家务事》等舞台艺术精品,使旬阳民歌传播空间和文化影响力日益扩大。如今,旬阳民间文化资源与现代艺术有机结合的大型民歌剧《村官巧断家务事》已在省市县上演,凭借较强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受众面,已经成为旬阳的一张靓丽文化名片,推动着旬阳民歌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发展。
展演展示促传承。在各种节庆纪念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送戏下乡等演出活动中,都会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遗展演展示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技艺交流和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更多的人感悟非遗的独特艺术魅力。今年,先后组织举办了“百姓大舞台”、“春节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山水安康大美榆林”陕南.陕北民歌交流展演、“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百姓大舞台”(龙舟季)群众文艺演出等活动,以展演展示促非遗保护传承。
强化宣传促传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展览展示、宣传栏、宣传册、宣传片等方式,大力宣传非遗保护传承工作。6月初,县非遗保护中心、文化馆举行了为期一周的非遗法规及传承保护成果宣传展览活动,将非遗法规及县内非遗项目制作成展板,与“多彩非遗.美好生活”全县非遗保护项目系列线上宣传推广活动同步进行,先后在神河中学、丽都小区、祝尔慷广场等地进行宣传展示,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提高民众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