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超过1400米的安康市旬阳县构元乡羊山村,21公里长的通村公路旁,醒目地矗立着悬挂党徽、飘扬国旗的“羊山村活动场所”。“感谢各级的支持!我们村盖活动场所用了5个月时间,结束的可是几十年来搞活动为了场所东家求西家借的‘游击史’!”望着白墙红顶的活动场所,村党支部书记田仁富笑得格外开心。
同样的感慨、同样的喜悦,萦绕在安康市575个有着统一建筑风格和标识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也温暖着全市为此倾注关怀和支持的13万党员的心。
三项机制 承载党员期盼
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基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但受经济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农村党支部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干部背着公章跑、群众有事满山找”的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制约了农村党组织作用的发挥,也影响了党在群众心中的地位。建阵地、树形象,让党员开会有地方、干部办公有房子、群众活动有场所,成为新时期广大农村党员的热切期盼。
机遇来了,而且前所未有。2006年6月,中央拿出专项资金,要求省、市、县配套,下大力气解决村级党组织无活动场所的问题。面对全市列入项目规划的522个村,安康市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推出了落实领导责任、完善考核奖惩、强化督促检查等三项机制,并自加压力,主动提出增建53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很快,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就成为了安康市各级党组织的“一把手”工程,成立领导机构,召开专题会议,工作责任逐级、逐部门、逐人落实……同时,安康市还把活动场所建设情况作为党建工作责任制和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部门联村帮扶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农村党建评优树模“活动场所建设一票否决”,并对建设情况实行周统计、旬评比、月通报,对进度缓慢的进行通报批评,对工作成效明显的予以表彰奖励,迅速掀起了安康市活动场所建设的热潮。
三大难题 考验基层决心
按照中、省提供的设计图纸实施建设,安康市还面临着建设资金有缺口、建设用地难选址、建设点分散难监管等三大难题。
困难,考验着基层的决心,也激发了各级干部的斗志。
除了政府投入、党费补充、承建单位垫付外,安康市各级党组织在资金方面集思广益:想办法给经济较差的村子“攀”个“有钱”的联建部门;把活动场所建设与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农家书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结合起来,捆绑资金、共建项目、共享设施……值得一提的是,汉滨区早阳乡早阳村村民自发为活动场所建设捐款4700多元。
越是难选址,就越要选好址。安康市各县区明确要求规划新农村建设,首先考虑活动场所。宁陕县太山庙乡太山村活动场所因为难选址三易其地,从山上选到山下,直到协调县水保局投资3万元筑坝为基才算解决。场所修建历时4个月,仅选址就用了两个月。回头数数,安康市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中,先后曾否决、变更不符合条件的选址70多个。
资金和建设用地有了保障,安康市各级组织建设活动场所的热情更加高涨,也更有决心把活动场所建好——紫阳县把全县62个在建活动场所分成5片,成立以监理人员为主的5个督查组,要求每个点至少督查3次以上;平利县实行在乡镇抽调专管员、委派现场技术员和聘请义务监督员“三员”管理制度,先后下发“工程质量问题通知单”26份;汉滨区质监站通报批评5家建材不合格的活动场所建设单位并责令整改……
三个“中心” 遂了群众心愿
难题化解了,一座座风格统一、标识醒目,作为各村标志性建筑的活动场所建起来了。
在白河县卡子镇卡子村,崭新的活动场所刚一落成,就聚集了旺盛的人气:市文化局、财政局前来为“农家书屋”挂牌;一场“财政送爱心、文化献真情”文艺演出,引来上千村民观看……半年多时间里,这里相继举办过10多次培训,村里的蚕桑协会、计生协会、老年协会也在这里实现了活动的经常化。如今,村民见着干部,免不了问一声:“最近村上还有啥活动?”
“以新建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示范,努力把全市所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成为农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的固定办事中心、民主议事中心、文化传播中心,确保活动场所建好、管好、用好。”安康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崔光华说。
汉滨区花园乡冯家河村从没有活动场所到90多平方米的活动场所里桌椅、电视机、影碟机一应俱全,极大鼓舞了党员干部的干劲。村党支部书记王宗玉感慨地说:“村上建起活动场所,重塑了基层组织的形象,推进了村上工作的规范化,从这里走出去,号召群众的底气都足了几分。有这么好的环境,不为群众多办事、办好事,真是说不过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