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为了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决定》。十年来,全市以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为契机,围绕“循环发展,科学发展”,狠抓政策落实,积极“争先进位”,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一、十年来全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
十年来,安康在全省考评中成绩突出,共26次受到省政府表彰。2009年以后,考评结果明显好于往年,县区大范围进位、大面积受奖,充分展现了安康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的成果。
二、十年来我市经济发展和主要成就
(一)经济总量成倍增长,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1、经济总量快速扩张。2014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689.44亿元,是2004年的5.7倍,十年年均增长13.4%。其中县域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2014年,全市县域实现生产总值478.60亿元,是2004年的7.2倍,占全市GDP的比重达69.4%,比2004年提高了7.6个百分点。
2、人均实力不断增强。2014年县域人均生产总值27093元,是2004年的7.5倍,年平均增加长2348元;县域人均财政总收入1834元,是2004年的5.9倍;人均固定资产投资22541元,是2004年的13.5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64元,是2004年的5.4倍。
3、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财税收入的稳定增长。2014年,全市县域完成财政总收入32.4亿元,是2004年的5.7倍,年均增长19.0%;完成县域地方财政收入14.98亿元,是2004年的6.3倍,年均增长20.2%。
4、流通市场日趋活跃。2014年,安康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3.6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6%,比2004年增长了4.2倍,年均增长达到17.9%,城乡商贸市场日趋活跃,经济逐渐繁荣。
5、投资持续高位运行。全市县域固定资产投资由2004年的30.9亿,增加到2014年的398.2亿,十年间累计增长了11.9倍,年均增长32.6%,为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二)产业结构加快调整,新型工业化迅速推进
1、工业规模迅速扩张。安康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以构建循环产业体系作为新型工业化的抓手,加快”一体两翼”产业集中区建设。2014年,全市县域工业增加值达到234.5亿元,是2004年的17.7倍,翻了四番多。
2014年县域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9%,比2004年提升29.1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0.6%,比2004年提高22.2个百分点,县域工业规模迅速扩张,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最强动力。
2、非公经济不断壮大。2014年,安康县域非公经济增加值251.0亿元,比2005年(该指标2005年开始统计)增长5.6倍,县域非公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2.4%,比2005年提高8.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已占据半壁江山,在全市经济增长中起着平分秋色的作用。
(三)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民生得到极大改善
1、居民收入大幅提高。201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468元,比2004年净增5816元,增长了3.5倍,年均增长1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4年的5942元,增长到2014年的25011元,净增19069元,增长了3.2倍,年均增长15.5%。
2、社会保障日益完善。从2011年开始,全市各县全面推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工作,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和社会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14年,各县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匀达到92%以上。
3、民生投入力度加大。2014年,县域公共财政支出达到133.8亿元,占总支出的比重为65.3%,主要用于基础建设、社保、教育、卫生等方面,财政对民生支出的倾斜力度逐年加大。
4、社会大局和谐稳定。2014年,县域公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4.6%,较2004年提高3个百分点,公众对社会安全的认同度显著增加。
(四)生态建设成就显著,城镇化稳步推进
1、生态环境持续优化。2014年,全市森林面积到14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9.9 %,为陕西省各市区第一。全年空气优良天数359天,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8.4%,空气质量已达到二级水平,优良度位于全省前茅。
2、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近年来,我市随着陕南移民搬迁、农民进城等相关政策的落实,2005年度至2014年,全市城镇化率由21.1%提高到42.8%,十年间共提高了个21.7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个2.4百分点。县域农村安全饮用水人口为153.9万人,县域平均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到90.7%。
三、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县域综合排名整体靠后。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市县域经济排名40名以前1个县,41-50名1个,51-79名5个,80名及以后2个,我市县域经济综合排名整体靠后,争先进位尚需努力。
(二)经济总量偏小。近十年,我市虽然处于快速发展态势,但由于基础薄弱,总量小,与全省其他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14年,县域平均生产总值53.18亿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6.7%,不足一半。
(三)工业转型升级慢。面对国家水源保护地和限制开发区的双重制约及循环发展的新要求,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任务越来越艰巨,特别是矿产业受市场及环保政策的影响,新增规模工业不多,投资效益不高,转型升级压力大。
(四)农民持续增收难。农村产业单一,持续增收的局面难以维持,烟、姜、畜、桑等特色产业达不到一定的规模,现代农业园区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机制不健全,引进和培育的龙头企业少,带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致富的作用不明显。
(五)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十年来,县域经济地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0.2%,地方财政支出年均增长28.6%。2014年全市财政自给率11.2%,比2004年下降10.8个百分点,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
四、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一)强化发展理念,加快总量扩张。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放大优势,做大做强特色经济。要坚持以“稳增长、调结构、提质量”为中心,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和一县一业建设,破解工业增长、农民增收、民生改善难题,加快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突破、新跨越。
(二)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工业稳步增长是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工业,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工业应对环境变化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三)强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助推农民增收。以省级园区为引领、市县级园区为示范,依托域内富集的农业资源,围绕烟、茶、桑、畜等资源和粮、林、果、蔬等富硒特色产业建设,统筹用好国家扶持政策,协调安排好相关涉农项目和资金,加快一二产业、一三产业的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扶持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带动辐射面广的龙头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通过建园区、兴基地、强加工、铸品牌、做特色、重营销,助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增加农民收入。
(四)以区域物流中心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是带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是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立足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产业基础实际,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培育消费新观念,加快发展旅游业、交通物流业、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业、民生服务业等,提高服务业市场化、现代化水平。
(五)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强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强化财政资金管理,厉行勤俭节约,集中有限财力,重点向农林水、教育、卫生、社保、广播电视、农村安全饮水等民生保障方面投入,切实造福于民,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作者单位:安康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