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康蚕桑产业总体呈持续下滑态势、茧价低迷的情况下,蚕农的收益情况如何?蚕桑产业还是不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蚕桑产业还能够“东山再起”吗?带着这一系列疑问,近期我们相继到石泉、汉滨、平利等县区的蚕区进行了调研。
一、关于蚕桑产业几个问题的调研结果
(一)蚕农兴桑养蚕的收益情况
石泉县饶峰镇新华村养蚕大户李祖军说,我去年年养蚕93张,鲜茧卖了14.9万元,减掉各项支出43000元(其中用工支出3.3万元),净收益10.6万元(桑园收益+家庭劳务收益+利润),其中每张蚕养蚕净利润在300元以上。池河镇明星村养蚕大户王珍翠去年养蚕48张,养蚕毛收入7.8万元,扣出支出1万元,净收益6.8万元。丈夫从事桑园养鸡,全年销售商品鸡1.5万只,净收益在20万元以上。
汉滨区五里镇养蚕大户刘尊宏,去年养蚕72张(其中种蚕38张),全年养蚕毛收入l7.8万元,扣掉支出1.8万元,净收益为16万元。桑园养鸡出栏1000只,净收益在2万元以上。关庙镇新增村养蚕大户曾德岸,去年养蚕23张(其中种蚕13张)毛收入62775元,扣出支出14300元,全年养蚕净收益为48475元。
平利县三阳镇尚家坝村养蚕大户刘义哲,去年养蚕45张,毛收入7万多,扣出支出约0.9万元,养蚕净收益达到6万多,此外还有茶叶、魔芋等作物收入。春茶生产采收主要集中在4月份,养蚕在5—10月,为了充分利用劳动力和土地,他探索出“桑——茶”间作套种模式,茶叶采收后开始养蚕,从而有效地增加了家庭收入。
事实说明:在目前茧价低迷的情况下,我市蚕区蚕农养蚕仍然可以获得稳定的、较好的收益。
(二)蚕桑产业仍然是蚕区蚕农增收的重要渠道
石泉县中池镇青泥涧村,有村民730人,去年养蚕800多张,人均养蚕超过1张,人均养蚕净收益在1000元以上。桑园养鸡在这个村也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石泉县池河镇明星村有村民3568人,这里的大片密植桑园长势良好。去年该村有60%户养蚕,年发种量达到5200张。蚕桑产业在这个村无疑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汉滨区五里镇刘营村是传统的养蚕区。刘宝珍、刘尊宏等一批养蚕户尝到养蚕的甜头,都在自发地兴桑建园,扩建蚕室。共进镇火石垭村山高坡陡、土地瘠薄,试种核桃、茶园都末获得成功。该村计划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去年新建的50亩密植桑园长势良好。该村还计划发展200亩密植桑园,计划靠养蚕和桑园养鸡来解决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村民的就业增收问题。
平利县三阳镇尚家坝村刘义哲、刘义石是当地有名的养蚕大户。村支书罗显友告诉我们,在刘义哲、刘义石的示范带动下,前年他们村发展了120亩密植桑园,去年发展了600亩密植桑园,今年计划再发展500亩密植桑园。全村345户村民,今年有87户养蚕,明年将超过百户。
在石泉县基层座谈中,中池镇、饶峰镇负责同志一致认为,蚕桑产业投资少、见效快,技术适宜普及、推广,目前仍是蚕区农民家庭增收必不可少的产业,更是当地低收入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从扶贫的角度讲,这个产业更是不能丢的。
(三)蚕桑产业仍然可以“东山再起”
石泉县蚕桑发展中心负责同志自豪地说,去年全县养蚕发种量7万多张,仅全县蚕农的鲜茧收入就达到1个亿,而这1个亿的收入是全靠留守农民创造的。在石泉县,蚕桑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从兴桑、制种、养蚕、蚕药及蚕病防治到缫丝、坯绸、蚕丝被、蚕沙枕,以及正在兴起的桑园养鸡、桑枝食用菌等产品,产业链涵盖了一、二、三产业。蚕桑产业对全县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仍然是石泉的支柱产业。
安康市蚕桑产业萎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工业化、城镇化和陕南避灾扶贫搬迁快速推进,以及近些年茧丝绸市场低迷,带来了养蚕比较效益下降,劳动力紧缺等实际问题。主观上,2011年后全市取消对蚕桑产业发展考核后,地方党政领导注意力转移,不少地方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扶持力度大大减弱,也是这一产业下滑的重要原因。
调研座谈中,不少蚕农、基层干部、专业技术人员认为,蚕桑产业作为我市的传统产业,在不少方面仍然具有其他产业难以替代的优势,只要各级党政领导统一认识,加大组织引导和扶持力度,蚕桑产业完全可以出现恢复性发展,在适宜兴桑养蚕的区域内成为一项支柱性产业。
二、安康蚕桑产业“东山再起”的基础条件
(一)产业基础较好,可以较快出现恢复性增长。作为传统产业,农民容易接受。“慢养猪、快养蚕,28天见现钱”。养蚕不仅农民思想上容易接受,技术也相对容易接受。桑树对土地条件要求不高,恢复发展也很快。而且目前现存的桑园,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二)市场形势仍有看好的方面。我市蚕茧价格自2011年达到21元/市斤以后,茧价逐年下滑。2013年均价为19元/市斤,2014年为17元/市斤,2015年为15元/市斤。业内人士分析,茧价预计已降至最低水平。茧丝绸市场历来就有周期演变规律。丝绸作为一种天然纺绸品,能够满足人们高贵典雅的消费心理,在穿着舒适度、健康养生等方面都具有其他纺织品难以替代的优势,茧丝绸市场上扬的春天完全有可能来临。低潮抓发展,高潮见效益,这是我们过去总结的农村产业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
从现实情况看,我市现有9家缫丝企业,每年均需大量从广西、浙江、云南等地调运干茧,以维持企业生产,我市现有的鲜茧产量,根本无法满足本地缫丝企业原料的需要。也就是说,现在蚕农养蚕,鲜茧根本不愁销路。
(三)养蚕技术改进可有效缓解劳动力紧缺的矛盾。小蚕共育技术不仅大大减少了蚕病对蚕农养蚕的威胁,而且为喂养大蚕的蚕农节省了10至12天的时间。在小蚕共育期,喂养大蚕的蚕农可以放心地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有效缓解劳动力紧张问题。
省力化养蚕技术的推广,大大减轻了喂养大蚕蚕农的劳动强度,还可以节省蚕具的开支。在省力化蚕台养蚕,减少了蚕粪清理等劳动量,亮蚕自动上蔟以及方格蔟、塑料折蔟的推广,不仅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还能有效提高蚕茧品质。桑园旋耕机、切桑机、伐条机等机械的推广应用,对减轻桑园管理和养蚕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应该理性地看待劳动力紧缺问题。蚕桑产业面临劳动力紧缺问题,其它产业发展同样面临这一问题。只要这个产业能让农民增收致富,农民就可以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
(四)具备龙头企业,技术服务体系可较快恢复。石泉县天晟公司已形成年产150万米坯绸的生产能力,可以就地消化150吨厂丝。由于现有缫丝厂均处于缺原料需从外地调运干茧的状况,所以,本地蚕茧供不应求。缫丝企业反映,在本市收购蚕茧,不仅可节省大量物流费用,而且茧质好于外地。
我市的蚕桑产业技术服务体系虽受到较大影响,但骨架尚存。只要蚕桑产业发展需要,蚕桑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即可得到较快恢复。今年市蚕桑发展中心在石泉举办的蚕桑标准化技术培训班,各地蚕桑大户踊跃参加,受训蚕农反响很好。平利县三阳镇受训蚕农刘义石说,这次培训即使我信心倍增,也让我学到了许多新技术、新知识,原来我只知道每年养三季蚕,没想到还能多批次养蚕,今年我就养了五批蚕,明年打算养七批。西河镇养蚕大户党世安过去采用塑料薄膜大棚地面养蚕,耗费了大量人力,接受培训后很快在桑园建起了蚕室,搭建了省力化蚕台。
(五)蚕桑产业链的延伸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和产业增值渠道。近年来兴起的桑园养鸡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桑园养的鸡在桑园吃草、吃虫,不仅清除了桑园的杂草,减少了桑园的虫害,而且可以肥地;不仅大大节省了养鸡的饲料成本,而且有效提升了肉鸡的品质,一举多得。平利县西河镇蚕桑大户党世安去年在桑园养鸡3000只,今年计划养鸡1万只,只需聘请1名工人。他说,桑园鸡按喂养6个月计算,每只商品鸡的净收益可达15一20元。也就是说,仅桑园养鸡一项,他今年的净收益就在15万元以上。
在平利县西河镇东坝村,返乡青年曹世洲新建的富硒桑叶茶场,让村民看到了新的增收希望。他的桑叶茶试产已经成功,待年底产品各项认证手续办妥投产后,年产桑叶茶可达100吨以上。按每亩桑园年产鲜叶4000斤,每斤鲜叶收购价0.6元计算,每亩桑园年收益就是2400元。
石泉县已经推广的桑枝食用菌项目不仅为废弃桑枝找到了消化渠道,生产的食用菌也受到消费者欢迎。石泉县蚕桑发展中心负责人介绍,全县如果发展2000万袋桑枝食用菌,销售收入就可达到1.4亿元。
我市各缫丝厂生产的丝棉被,由于属纯天然产品,舒适度高,质量过硬,已被省内外消费者接受。石泉天晟丝业有限公司目前已形成5万件的以蚕丝被为主的家纺产品生产能力。
据有关方面介绍,我市蚕种厂近年来出口哈萨克斯坦的蚕种已达到10万张以上,为我市出口创汇做出了新贡献。
此外,还有蚕蛹及蚕蛹产品、蚕沙枕、雄蚕蛾酒、桑椹汁及桑椹酒等产品的开发,都进一步拓展了蚕桑产业链条和产业增值空间。
三、几点建议
如前所述,蚕桑产业在农民增收致富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作为龙头企业的缫丝企业虽然运行艰难,但每年仍然解决了大批的劳动力就业问题,上交了可观的税收。我们认为,各级党政领导应该认真分析研究,统一认识,把蚕桑产业发展再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科学定位、运筹蚕桑产业发展问题。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科学定位、谋划全市蚕桑产业发展。建议在正在谋划制定的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将蚕桑产业列入发展规划,并科学定位其发展重点区域、发展规模。继续实施蚕桑产业重点镇建设。尊重农民意愿,已大面积发展其他产业的镇原则上不再列入蚕桑产业重点镇。全市蚕桑产业重点镇确定后,要确定市对县区、县区对重点镇的年度考核指标。
建议通过5年努力,全面落实“三个5”,实现全市年养蚕稳定在30万张以上的发展目标。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培育1000户养蚕大户,5年共培育5000个养蚕大户;二是每个养蚕大户年养蚕达到50张以上;三是优化区域布局,以蚕桑园区建设为抓手,培育年养蚕4000张以上的蚕桑大村(或园区)50个。
制定扶持政策。建议市上筹集设立蚕桑产业发展基金,专门扶持蚕桑产业发展。省、市农业园区和家庭农场项目,应划定一定的比例,用于蚕桑重点镇和蚕桑产业强村大户建设。相关县区也要制定蚕桑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
(二)改变蚕桑生产组织方式,实施强村大户战略。必须改变过去满山遍野栽桑、千家万户养蚕那种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要实施强村大户战略。各蚕桑重点镇要制定蚕桑生产强村大户发展规划,重点指导扶持蚕桑产业村和养蚕大户。要选择技术规范的养蚕大户作为小蚕共育点进行重点帮扶,大力推行小蚕共育。在蚕桑重点镇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要按照园区围绕社区建的思路发展密植桑园,以解决劳动力就近就业问题。鼓励支持蚕区设立蚕桑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向蚕农提供技术指导和蚕茧收烘销售、贷款担保等服务,使专业合作社与蚕农结成利益共同体,增强蚕农抗风险能力。
(三)发挥好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注入发展活力。蚕桑产业要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龙头企业带动。努力整合、扶持、壮大现有丝绸企业,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延伸产业链条,加强经营管理,增强企业实力和企业竞争力。鼓励支持企业扶持蚕农兴桑建园,到蚕区发展“订单农业”,给农民吃“定心丸”。同时,要按照谁扶持、谁受益的原则依法维护企业和蚕农双方的合法权益。
(四)健全、完善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加大新技术推广服务力度。凡有蚕桑重点镇的县区及蚕桑重点镇,都要重新构建、完善蚕桑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创新技术服务队伍考评管理机制,将技术员的报酬与工作业绩紧密结合,对所有服务蚕桑产业的技术干部实行职称、考核、奖惩、提拔任用与工作实绩挂钩。全面推广应用“3项措施”:一是推广应用蚕桑新品种,发挥良种的增产增效作用。建设丰产高效桑园,重视低产桑园改造,提高亩桑产叶量和桑叶质量。引进推广抗病、抗逆和蚕丝品质高的优良蚕种,确保养蚕稳产高产;二是推广养蚕新技术,全面推广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自动上蔟技术,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广春、夏、秋多批次养蚕,提高桑叶利用率和劳动效率,提高蚕室、蚕具利用率;三是推广蚕桑新机具,通过推广微耕机、机动喷雾器、桑树伐条机等农机具,减轻桑园管理和养蚕的劳动强度。
(五)抓好资源综合开发,提高综合效益。树立“种桑不一定必须养蚕,养蚕不一定必须缫丝”的资源综合利用理念,全方面、多层次开发蚕桑资源,加快副产品的开发利用,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全面开展桑园立体种养殖、桑枝食用菌、桑叶茶、桑椹饮品等富硒蚕桑产品研发与生产,推广桑园养鸡,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有效应对茧丝绸市场低迷等风险。
(调研组成员:崔光华,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李康,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调研员;张京国,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蚕桑发展中心主任;贺才厚,安康市蚕桑发展中心蚕桑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