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601期/县区领导论坛/内容详情

践行五大理念 决胜全面小康

作者:王孝成发布时间:2016-03-25 00:00 来源:本报讯 【字体: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认真学习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聚焦全面小康总目标,突出脱贫攻坚、引领发展两大任务,夯实基础建设、公共服务、生态文明三个基础,着力在强优势、补短板、抓特色、树标杆上谋求突破,努力建设美丽富裕和谐新汉滨,确保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树立新理念,提升发展境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关乎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贯彻落实的核心是找准与汉滨实际的结合点、发力点。坚持以创新强动力,以机制创新为重点、管理创新为主导、科技创新为主力、园区企业创新为主体,聚集要素、搭建平台,通过助融资、促改革、强保障、聚人才等举措,推动循环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内涵提升、社会治理创新引领。坚持以协调促均衡,通过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着力推进川道与“两山”协同、产业与城镇融合、“两个文明”并重、公共服务均等,切实增强引领发展的辐射功能和承载能力。坚持以绿色保永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着力构建循环产业体系、绿色生态体系、环境保护体系,走产业发展绿色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生活方式低碳化的路子,持续治污降霾保清洁,倾力护水增绿保蓝天,推进美丽汉滨建设。坚持开放促融合,把汉滨发展融入到省市和国家战略的更大格局中,顺应大交通、大空间、大网络、大数据时代发展的新趋势,抓住重大机遇,优化发展环境,做大汉滨“朋友圈”,种好引凤“梧桐树”,吸引优质资源、先进要素、高端人才加速聚集,以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坚持以共享惠民生,把民生需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导向,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要求,把更多的财力、物力、精力向民生倾斜、向“短板”聚焦,使我们的发展更有“温度”,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

  精准补短板,确保脱贫摘帽。汉滨区城乡发展差距大、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精准脱贫攻坚是全面小康最大的短板。全区18.1万贫困人口脱贫占全市总任务的1/4,任务十分艰巨。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六个精准”“七个一批”要求和“两不愁、三保障”目标,集中资源、精准攻坚,定向“喷灌”、定点“滴灌”,确保全面小康“一步都不能迟、一项都不能丢、一个都不能少”,到2020年实现18.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越线、23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销号、国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如期摘帽。

  把做好脱贫攻坚作为检验党性原则、大局意识、群众立场的关键,突出抓好精准扶贫脱贫、精准筹措资金、精准布局项目三个关键环节;建立镇办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包联领导主导责任、部门主为责任、包帮干部主力责任、贫困对象主动责任的“五个责任”链条机制,健全经得起上级检查、经得起群众举报、经得起媒体监督的“三个经得起”监督链条机制,实行财政资金与金融资金、产业扶持与社会效益、干部任用和扶贫业绩“三挂钩”的利益联结链条机制,切实增强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实效性。统筹运用“七个一批”,精准实施移民搬迁、特色产业、劳务创业、生态补偿、教育扶贫、保障兜底等脱贫措施,更加注重把产业链与脱贫链紧密连结在一起,把贫困群体的发展涵盖在重大项目和产业链延伸当中,努力形成具有鲜明汉滨特色的脱贫工作模式。

  聚力强优势,加快“五个引领”。在“建设三个陕西、安康奋勇争先”中舞龙头、走前列、做贡献,既是政治任务、也是必然选择,必须举全力重点突破、提升标杆、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在循环工业引领上,以“做足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为方向,把做足存量的主战场放在月河川道、五里工业集中区、“飞地”经济园区上,把培育增量的切入点放在谋划拓展石梯三产融合、关庙新型材料、五里空港经济等园区布局上,把提升质量的着力点放在创新驱动上,坚持大园区承载、大项目带动、大企业引领、大服务配套,大力发展富硒食品、新型材料、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生物医药支柱产业,着力提升融资平台市场化运作水平,加快引进高新技术人才,找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汉滨的着力点,以个性化、定制化、高端化需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聚力打造省级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

  在新型城镇化引领上,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统筹做好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两篇文章。积极主动、提升服务、合力共建安康“秦巴明珠”。抓住机遇、加大支持、扎实推进恒口小城市培育试点示范。坚持城镇与自然相融、建筑与文化相映、宜居与宜业结合,推进城镇社区建设由“求大求快”向“求优求精”转变,在更高水平上打造“记忆中的家园”。按照“靠近城镇、靠近园区、靠近景区”的原则布局美丽乡村建设,着力实施“五镇十村”示范工程,打造一批“生态休闲、田园养生、文化养心、乡愁可寄”的魅力村庄和安康院子。

  在现代农业引领上,按照“龙头企业带动、精品园区引领、绿色品牌提升、产加销游一体、互联网+”的思路,集中做大做强核桃、茶叶、畜牧、蔬菜、涉水产业,着力提升园区质量效益和精品形象,大力培育多种形式的经营主体,促进农业产加销紧密链接、三次产业深度融合。打响“中国硒谷、生态汉滨”品牌,大力推进体验式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延伸农业发展辐射功能。把汉滨建成名副其实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在现代服务业引领上,发挥优势、超前布局,抢占高点、优先突破,坚持集聚发展新兴服务业和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双轮驱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现代金融、文化创意、会展服务、夜间经济等新兴业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引导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精细化方向转变。依托大瀛湖、香溪洞和一江清水等资源,按照“绿色、生态、运动、休闲、旅游功能叠加”的思路,做活“环城五十里”和“一江五河”(汉江,月河、恒河、黄洋河、吉河、傅家河)生态旅游文章,使之成为全省生态旅游目的地、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在创新社会治理引领上,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的矛盾纠纷排查体系、立体化的治安防控体系、无缝隙的平安建设体系,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着力抓好新风正气塑造,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全面夯基础,筑牢发展支撑。全面小康的难点在“全面”。我们着重在基础建设、公共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改善加强,形成加快引领发展、决胜全面小康的坚实支撑。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大交通、大路网、大枢纽、大物流规划,加快建设综合立体、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全力保障富强机场、安岚高速、月河快速干道等重大交通建设项目,加快南北“两山”主干道改造提升,完善乡村道路连通体系。持续推进水利、农网改造工程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推动“智慧汉滨”建设。

  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要求,依托新型城镇社区这个重要载体,全面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坚持以统筹的思路完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资源整合机制,以底线的思维解决好群众现实利益问题,以科学的机制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更优质共享发展成果。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抓住国家级农村污水治理试点县、农村连片生态环境治理试点县的机遇,以生态约束倒逼发展转型、呵护生态品牌、放大生态优势。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继续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持续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加快瀛湖治理项目和“三沿三边”绿化工作。坚持铁腕治污、刚性降耗,大力实施“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加强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扎实开展生态创建工程,确保汉江出境水质保持Ⅱ类标准以上。

  同时,我们坚持持续深化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大力营造创业创新的良好环境;着力推进开放融合,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经济辐射,提升“走出去、引进来”的竞争优势;切实加强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着力营造民主、公正、高效、权威的良好法治环境;扎实做实群众工作,以“服务群众、解决问题”为核心,推进“分类联系、深度服务、清单管理、机制保障”,抓实群众工作、教育干部群众、促进转型发展;从严从实狠抓各项工作落实,使各级党员干部在践行“三严三实”中展现底色、经受检验、成为常态,汇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合力。

  (作者系中共汉滨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