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601期/农村发展/内容详情

高山蔬菜规模化种植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喻传丽发布时间:2016-03-25 00:00 来源:本报讯 【字体:

  蔬菜规模化种植是蔬菜种植达到一定规模,获得规模化效益的蔬菜种植系统。也是开发地方资源,发展生态种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镇坪蔬菜产业发展水平及种植状况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制约其规模化种植的不利因素,探索出切实可行的生产措施。

  一、发展状况

  1、自然条件。镇坪县年平均降雨量1015mm,无霜期237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498小时,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镇坪的主体土壤是棕壤和黄棕壤土,土壤理化性状良好,土壤腐殖质丰富。适宜多种蔬菜种植栽培,全县森林覆面积达84%,又无工业污染,是一个天然的绿色食品种植园和开发带。大力发展高山蔬菜产业有利于带动巴山地区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环保农业的发展。是我县产业富县的又一好路子。也是将来的一个朝阳产业。

  2、生产现状。目前全县蔬菜总面积达3万亩,高山蔬菜2.8万亩。年生产量4万吨。蔬菜栽培品种应有尽有,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种植品种主要是大白菜、萝卜。产品只有及少量到县城、集镇销售,大部分用于喂养畜禽。

  规模生产小,品种杂,同品种量少,制约高山蔬菜生产产业的健康发展。一是当地政府对高山蔬菜的发展目前还没有引起重视。截止2015年镇坪县政府抓的主导产业是“猪、药、芋”三大发展产业,没有将高山蔬菜种植提到产业发展上来。致使我县高山蔬菜生产停滞不前,不可能实现规模化生产,商品化经营。二是技术推广力度小,优化产业结构的支撑能力弱。多年来我县蔬菜生产多用于自己生产,自己食用,品种选择,生产规模大小由农户自行决定,没有专业人员对高山蔬菜进行研究,更谈不上科学指导高山蔬菜生产栽培,要打破传统习惯,实现商品化生产,为满足市场需求和加工需要来实现生产与销售的对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广大农业技术人员,下大力气推进产业结构、品种结构的优化提供技术支撑。三是技术水平低,推动产业升级的动力不足。大部分地区农民仍然采用传统的栽培模式,生产管理方式粗放,并且只注重生产环节而忽视了销售环节,在生产上,基本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栽培管理粗放,产量低而不稳。较低的技术水平制约着我县高山蔬菜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滞后于蔬菜产业升级的需求。四是单产水平较低,经济效益差。根据多年统计和测产,我县高山蔬菜单产水平较低,土地分散、栽培设施落后,蔬菜生产全是露地生产,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使产量低而不稳,尤其是多数农民不将产品推向市场进行销售,就不能从中产生经济效益。五是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从古至今,我县蔬菜生产方式纯粹是农户的一种自发的生产,因此,不可能形成大的规模和实现高产量,蔬菜合作组织还刚刚组建,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引领、带动作用,引导广大农民进行高山蔬菜产业开发。虽有渴望大力发展高山蔬菜种植的农户由于缺少产品市场信息和产品销路,生产自然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缺乏能上连市场,下连市场基地蔬菜龙头企业,产销环节经营主体之间相应的协调和配合。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还没有发挥,产品市场尚未打开。2014年“镇坪县德生元有机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刚刚成立。一是企业少,综合利用效益较低。我县蔬菜加工企业少,只有两家家庭式的小作坊,又只加工野山竹笋、蕨苔。但生产规模很小,设备和技术落后,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且没有加工高山蔬菜的企业,直接影响蔬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合作经济组织少,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缺少与市场沟通、与政府沟通、与农民沟通及与相关行业沟通提供全面的技术指导和市场服务,使蔬菜的生产、加工和流通都无法处于良性、有序的发展环境、我县的蔬菜产业目前还处于各自为战、胡打乱拼的发展阶段,蔬菜产业发展急需摆脱盲目无序、形不成合力的发展阶段。我县蔬菜产业的升级,离不开行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二、发展前景分析

  1、地理优势明显。四周高山环绕,境内气候温和,空气清新,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为蔬菜栽培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安巫高速从镇坪穿过,它将为蔬菜外销创造良好的运输条件。

  2、环境优美,无污染。县境内及周边均无工矿污染企业,大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水质量达I级标准。化肥、农药使用量极低,是一片原生态的处女地,是一片纯天然的宝地,等待我们去很好地开发,合理地利用。为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土壤、水分、空气条件。

  3、良好的群众基础。虽然截至目前种植蔬菜还没有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面积不大,规模很小,但是,镇坪农民种植蔬菜的方式虽停留在传统模式--家庭式,可户户种菜,什么菜都种,品种全,喜爱种菜的光荣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为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三、发展建议

  充分发挥生态、季节优势,积极开拓蔬菜外销市场,通过拓展市场来促进高山蔬菜的大力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优化蔬菜产品品质,着力打造高山蔬菜绿色品牌建设,推进产业化建设,促进高山蔬菜健康持续发展。

  1、认真推广标准化生产。全力做好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建设,示范、引进、推广优良蔬菜品种,病虫无害化防治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形成一套栽培技术规范化、产品质量标准化的绿色、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区,并加以品牌认证,严格按照品牌标准去引导、带动广大菜农开展绿色、无公害标准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标准化生产技术覆盖面和应用水平。

  2、加大高山蔬菜合作组织建设力度。积极组建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各级政府、技术单位高度重视,扶持和发展参与高山蔬菜产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使之真正成为联系基地、农户、市场的桥梁,通过企业建基地、下订单,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提供蔬菜生产和组织化程度,推进高山蔬菜产业化生产进程。

  3、搞好合理布局,加大资金投入。争取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把高山蔬菜发展作为我县主导产业来抓,根据区域特点制定并出台产业发展规划。把我县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作为重点基地予以合理规划、优先发展,出台产业化扶持政策。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高山蔬菜开发上来。

  4、坚持效益优先,积极引导。在发展高山蔬菜时,政府要积极引导,相关业务部门要及时指导,相关企业和农业大户要带头,一要因地制宜,二要遵重农民的意愿,种什么,怎么种,让农民按效益优先的原则自己选择。

  5、加强环境保护意识,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发展高山蔬菜时,首先要有环保意识,对国家明令禁止开垦的坡地荒山或生态林不要开垦种植。对种植方式,品种搭配,轮作倒茬等要合理选择。忌大面积连作,忌施高毒高残留农药,以免造成病虫害严重发生和环境污染,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对高山蔬菜产业的发展埋下隐患。

  6、强化高山蔬菜产业科技支撑体系。蔬菜属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必须加强蔬菜科技队伍建设,蔬菜主产乡(镇)必须要有专门的蔬菜技术服务队伍,专业村要培养一大批蔬菜科技示范户,依靠大户带动生产发展,依靠科技增产增收。农技部门要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基地,种植的主要品种,严格按照标准化组织生产,并积极申报绿色、有机认证。

  7、加大流通体系建设力度。一是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措施,保护蔬菜经营企业、个体营销、外地客商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靠营销业带动蔬菜产业的发展。二是建立蔬菜信息服务网络。主产镇、蔬菜产销企业、个体户都应建立和完善蔬菜信息网络,依靠信息,拓市场、促销售、增效益。三是加强绿色通道的建设。

  8、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从事蔬菜种植营销的企业,从资金、设备予以扶持,鼓励企业在蔬菜深加工上进行研究探索,协调好土地等各方矛盾,力争蔬菜龙头企业有一个突破性发展,以促进我县高山蔬菜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9、加强宣传,树立品牌。政府、主管部门要担负起这一职责。一是对内宣传,宣传我们的优势、我们的特色、以及这一产业对社会的贡献等,以加强社会各界,政府各部门对这一产业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关注支持、帮扶这一惠农产业。二是加强对外宣传,宣传我们的品牌,宣传我们的服务,以扩大我们的影响,吸引外地客商。在宣传过程中,要有强烈的品牌意识。打造有机农业示范基地,进一步做大、做强、发展山区特色的“生态蔬菜”品牌。

  (作者单位:镇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