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601期/农村发展/内容详情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助农增收共奔小康——对岚皋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苏世广发布时间:2016-03-25 00:00 来源:本报讯 【字体:

  2016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我县应怎样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推农民持续增收,笔者进行了调查思考。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岚皋县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努力延伸产业链条,综合开发乡村旅游,充分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雏形初显。2015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5.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00元。在经营性收入中,一产种养殖业收入11.2亿元,二产农产品加工及建筑业收入2.07亿元,三产运输、商业、餐饮服务业收入2.45亿元,分别占经营性收入的70%、13%和17%。

  1、延伸产业链条,建设现代农业。依据资源禀赋,大力发展魔芋、茶叶、畜牧、烤烟等农村产业和山药、养蜂等特色山林经济,通过抓基地,抓加工,抓营销,努力发展现代农业。2015年全县新增林下魔芋13868亩,新建茶园1.7万亩,改扩建生猪万头场2个、300只以上的羊场27个,累计建设核桃、板栗、泡桐等经济林45.5万亩。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户,累计培育各类小微加工厂、生产作坊560余户,创建电子商务示范基地1个,建大型物流仓储1处,实现就业3000余人。岚皋先后被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陕西省“电子商务示范县”。

  2、挖掘地域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南宫山、岚河漂流、神河源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建立“主景区旅游——乡村休闲度假——农家娱乐——旅游产品消费”的生态旅游循环产业链,形成了以生态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农村一二三产全面发展、互为促进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打造出溢河宏大、四季头桥两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培育了锦绣花里、画中横溪、休闲四季、渔家溢河四大区域特色乡村游和“巴山人家”农家乐品牌。开发了以“南宫山富硒”品牌的魔芋食品、名优绿茶、巴山林果、特色杂粮、豆瓣腊肉、冰皋石砚、珠峰花炮、藤编工艺、手工刺绣、艺术根雕等“十大旅游商品”。截止2015年底,全县兴办“巴山人家”农家乐(农家宾馆)1000余户,星级挂牌管理305户,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万余人,实现农民人均增收208元。

  3、培育经营主体,活跃农村经济。通过引导农户土地流转,加大资金、技术扶持,累计发展家庭农场79个,其中示范性家庭农场8个。建成了省级明富魔芋现代农业园区和神源大鲵、众达畜牧、爱国茶叶等8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30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园区就业,人均年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发展魔芋、畜牧、养蜂等农民专业合作社171个,5户成功创建为国家或省级示范合作社,培育职业140人,有力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方式落后,现代农业发展任重道远。岚皋山高坡陡地碎,交通不便,农业设施不配套,产业发展受制于恶劣的自然条件限制。青壮年劳力长期外出务工,留守在家务农人员基本上属年龄大、女性多、文化低的劳动力,缺乏劳动技能,将产业作为“副业”。农业企业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未正常发挥作用,农民依然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小农生产,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极其有限。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员紧缺,年龄结构老化,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技术需求;地方财力有限,扶持发展农村产业资金少、比重小,商业银行存储资金大量外流、支农金融信贷资金供给不足,农户发展产业融资困难。

  2、工商企业少,吸纳就业能力差,农村第二产业发展滞后。我县矿产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加之属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点水源涵养限制性开发区,全县工业整体呈现企业少、规模小、水平低,带动农业发展能力有限。2015年末,全县仅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29户、从业人员1500人。工业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慢,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小微企业、生产作坊数量少,对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吸纳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有限。

  3、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单一,特色不鲜明,综合竞争力不足。目前培育的特色乡村旅游板块真正具有一定规模和效益的产品仅限于“巴山人家”农家乐,还没有形成一批满足不同层次游客、文化内涵深、参与性强的稳定项目,加上基础设施不键全,致使乡村旅游发展缓慢,特色不鲜明,综合效益尚未充分体现。

  三、对策建议

  1、搞好公共服务促进融合发展。一是抓好富硒品牌培育。要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顺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就必须打造出优质高效的消费者认可的品牌,其绿色优质的一产产品必然成为重要基础。就我县而言,应统一生产标准,强化基地、企业以及市场的执法监管,全面推广绿色有机种植、实行标准化加工,搞好富硒食品专用标志管理,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南宫山”富硒品牌。二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一产农业产业发展,突出抓好灌溉用水、生产道路、电力沼气、农机服务等配套建设;围绕二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做好生产用电用水、通讯物流等配套建设,围绕三产商贸旅游业发展,着重抓好乡村旅游配套设施、人文景点打造等基础建设,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造优越条件。三是开展人力资源培训。要围绕重点特色产业项目大力实施“阳光工程”、“人人技能工程”、“雨露计划”等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培训,培养出一批职业农民和创业能手。四是发挥经营主体作用。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组建专业营销队伍,充分发挥各类协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技术、资金及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作用。

  2、壮大加工企业带动融合发展。一要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壮大现有5个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突出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新生产线上马,提升龙头企业科技水平和产品竞争能力。二要大力发展农村小微企业、加工作坊。要制定优惠政策、强化扶持力度,鼓励引导农村能工巧匠、专业大户发展农产品就地加工业,如开办菜籽油加工、豆腐乳制作、粉条加工、山野菜储藏包装、干菜腌制等加工厂或生产作坊,将山区天然无公害农产品转化为绿色富硒食品,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三是开通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强培养青年电子商务人才,开办地方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门店、企业,与当地加工企业、产业园区合作,将我县魔芋食品、腊肉干、茶叶、土蜂蜜、山野菜、根雕刺绣等农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及时、快捷地销往全国各地。

  3、发展乡村旅游推进融合发展。积极发展观光、休闲类乡村旅游产品,深入挖掘岚皋乡村旅游资源的独特个性和内涵,努力开发出具有差异化、特色鲜明的巴山乡村旅游产品,做强岚皋“巴山人家”农家乐和锦绣花里、画中横溪、休闲四季、渔家溢河四大区域特色乡村游品牌,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和生命力。不断丰富旅游活动,开展动植物观赏、垂钓、野营等活动,建立民俗博物馆和亲身体验农家播种采收耕作园,兴办农家小型演艺广场等,让游客更多地领略岚皋独具特色的地貌、风情和民俗;此外,加大土特产品和手工产品的开发力度,开发出具有纪念性、轻便性、经济性的特色旅游商品,以满足广大旅游者的购物需求,使全县乡村旅游带动农业一产结构调整、二产产品加工融合发展、关联度高的新型产业。

  4、推进农村改革保障融合发展。一要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产业规模效益。在做好林权制度改革,完成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颁证的基础上,成立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及时组建国家认可的土地林地资源评估机构,简化手续、降低收费,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林地使用权流转和质押贷款,发展专业大户,创办家庭家场,推进产业规模经营。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创办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转变农业经营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农业生产,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强一产经营效益。二是加快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创新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开展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完善监管机制,确保县财政每年预算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农村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小微企业和生产作坊培育以及农民创业就业。放宽农村金融准入限制,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金融部门要提高农民贷款授信额度,扶贫、人社等部门要积极争取扶贫贴息贷款、创业贴息贷款数额,发改及农口相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农业项目资金,集中捆绑用于发展农村产业、兴办加工业和服务业,以此解决农村一二三产资金筹措困难的问题。三是创新管理机制。要建立由农业、经贸、旅游、市场监管、税务、公安等部门组成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工作小组,依据各部门职责加强服务管理,协调联动,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作者系中共岚皋县委农工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