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以才治,事以人兴。安康正处于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多优秀人才当先锋、做表率。要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把安康建设成各类人才聚集的洼地和展示才能的高地。”
自2015年初以来,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数易其稿形成《安康市“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提出,自2015 年起,全市每年将引进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中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优秀人才100 名,到2017年底,全市扶持大学生成功创业稳定在1000名、培育各行各业能工巧匠10000名,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百千万”人才工程目标。
筑巢引凤构筑人才集聚“强磁场”
“百名硕博进安康”遵循急需实用、能力优先、注重实绩原则,优先引进急需、紧缺、专业对口的人才,重点对象为两院院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省级学科带头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
人才引进坚持柔性引进和刚性引进并举。柔性引进以引进智力项目为主,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候鸟式”、咨询服务、技术合作、项目开发、课题合作等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刚性引进以引进高端人才、盘活现有人才为主。
为体现人才工作公平、公正原则,正确处理培育增量与盘活存量的关系,该《实施方案》提出:对于我市现有的全日制普通高校研究生,将按照所学专业和个人意愿,充实、调整岗位,打破行业、单位壁垒,实现人尽其才,已经或经调整在所学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享受该《实施方案》规定的引进人才各项待遇。
“欲致鱼者,先通谷;欲求鸟者,先树木。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 。吸引和留住人才关键是创优人才发展环境,制定落实好人才政策,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构筑各类优秀人才向往和集聚的“强磁场”。为筑巢引凤、聚集人才,该《实施方案》推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措施。
通过刚性引进到市直事业单位工作的研究生,可优先纳入编制管理;确认为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岗位工资待遇按对应专业技术职称最高档执行;晋升专业技术资格可不受单位岗位和名额限制,优先评定和聘用;可按有关规定享受保障性住房、专项津贴、引智费用及资金补助等。
对于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参加我市专家选拔等相关评比、表彰、奖励活动,同等条件下优先;社会保险、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等与我市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同等待遇;可享受人才奖金和科研启动经费、科技专项经费、技改经费、专家工作站经费等资助,免费提供办公和生活用房。高层次人才本人及其配偶、子女户口可随调随迁,其配偶自愿随调我市工作、未成年子女入托入学等,也将给予协调解决落实。
市政府还将设立引进人才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引进人才专项津贴、高层次人才奖励和补助,着力营造拴心留人良好环境。
精准发力打造创业创新“新引擎”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最富成长性、最具潜力的创业创新群体。在严格贯彻落实中、省、市支持大众创业政策的基础上,我市积极创新思维,坚持精准发力,积极“扶持千名大学生创业”,以带动全民创业、推动万众创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再好的创意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资金不足是制约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最大障碍”,西安财经学院研究生刘成均一语道破大多数有创业意向大学生之心声。为切实解决大学生创业者的资金困扰,我市出台新政策规定:毕业两年内自主创业成功的大学生,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且稳定经营半年以上的,可享受5000至10000 元的一次性开业补贴。大学生从事电子商务经营并通过网上交易平台实名注册认证的,可参照从事个体经营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和小额担保贷款。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大学生创业贷款金融产品,简化程序、放宽条件,研究制定取消、降低创业贷款的担保措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该《实施方案》提出,要积极组织开展“创业培训进高校”等活动,为高校毕业生免费开展创业意识、创业政策、创业能力等创业教育培训;为创业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提升培训,增强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组织举办“创业讲堂”,搭建“创业空间”、“创业咖啡”、“创业沙龙”等载体,为创业者互动交流提供平台。
该《实施方案》还提出,要组织成立“三个团队”:一是创业导师团队,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管理、资金、项目、营销、人才等“一对一”的实战式创业辅导服务;二是创业服务团队,提供证照办理、法律咨询、人事代理等服务;三是创业帮扶团队,要求市、县区各部门至少包抓帮扶2 名以上大学毕业生创业,从资金、项目、服务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并鼓励企业与大学生创业者“一对一”帮扶关怀。
集思广益,方能形成卓识。通过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该《实施方案》提出,要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安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广泛组织开展创业项目征集推广活动,建立创业项目库,免费向大学生开放,并适时更新充实。大力扶持创业孵化基地(园)建设,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综合服务平台和发展空间。对未能入驻大学生孵化基地(园)的大学毕业生创业的,给予一定的场地租金补贴或水电费补贴。
挖掘培育壮大技能人才“生力军”
产业转型升级的背后,是人才结构的升级。我市现仅有各类高技能人才5000人左右,素质、规模、结构均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育万名能工巧匠”工程,既是填补技能型人才短板之所需,又是壮大经济转型升级生力军之必须。
《实施方案》提出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深度挖掘,一手抓培训提升,努力建立起一支规模宏大、技能优良、专业齐全、梯次合理的技能劳动者队伍。
“高手在民间”。在经济社会发展各行各业,有许多技艺精湛、经验丰富、有一技之长的“田秀才”、“土专家”、种植养殖能手或传统工艺制作人等。为用好用活这些宝贵资源,我市全面组织开展调查摸底,准确掌握全市各行各业能工巧匠及高技能人才队伍现状,并分类建立人力资源信息库。
颦鼓响,思良将。产业结构的布局决定了人才的培养方向。为顺应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之大势和新常态,我市紧紧围绕装备制造、新型建材、富硒产业、秦巴医药、生态旅游、夜间经济等主导产业和有安康地域特色的风味小吃、陕南菜、建筑施工、民间小工艺等行业,培育挖掘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围绕“培育万名能工巧匠”目标,我市紧扣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重点环节抓“三授”。
一抓“授技”。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推进技能培训进企业、进园区、进移民安置小区活动,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岗位提升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组织“十大小吃百名榜”、安康名厨、编织巧手、雕刻大师等评选活动。破格培养选拔高技能人才,每年评选表彰能工巧匠100名。
二抓“授衔”。该《实施方案》明确,能工巧匠必须是符合国家规范、技能突出、业界公认的中高级以上技能人才。对《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所涉及工种的能工巧匠,必须达到国家职业技能中级工以上标准。对没有《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工种,将采取基层推荐、行业评选的方式认定为能工巧匠,授予其相应的技术等级和职业资格。
三抓“授惠”。将能工巧匠培训纳入免费技能培训补贴范畴,加大补贴力度。鼓励各县区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的进行生活费补助,对能工巧匠带徒弟给予适当补助。
(作者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