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衡量县域工作的新标准
在新形势、新常态下衡量一个县的工作水平,主要看三个方面:一看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是不是跟上了,有没有新上大项目、好项目;二看党风廉政建设。干部整体作风怎么样,有没有出现违规违纪和腐败问题;三看社会治理。社会矛盾如何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以及进京“非访”等问题有没有及时化解和控制。从某种角度看,这三个方面是衡量县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工作成效的重要参照,要以这三个方面的标准着力增强县区领导班子的责任意识、领导意识和创新能力。
县区领导班子是一个地方“指挥部”,也是这个地方的小气候,如果大家都恪尽职守、不辱使命,就能给这个地方带来良好的政治生态,每个地方的小气候好了,就会促进大气候进一步形成。要特别抓好县区委书记这个关键中的关键,县区委书记要有“昼无为、夜难寐”的精神,要对过去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进行再审视、再完善,切实把加快发展、从严治党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责任牢牢扛在肩上。
找准安康党建工作着力点
安康的党建工作与别的地方有什么不同?主要还是体现在基层基础上。一是我市城镇化率低于全省全国10多个百分点,大农村的性质还没有根本改变,全市三分之二的党员在农村。这么庞大的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如果抓不好、管不严,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就难以真正落实;二是避灾移民搬迁规模大、范围广。目前已累计搬迁13.2万户50.2万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跨村、跨镇或跨县搬迁。到2020年,将有22.6万户88万人完成搬迁。这些人员如何管理和服务,党组织如何覆盖,党员组织生活如何开展,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解决;三是全市50%以上的GDP、70%以上的城镇就业和85%的新增就业都来自非公经济,非公经济占比一直排在全省前列,已经成为全市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但其党员比例占全市党员总数微乎其微,这是我们党建工作面临的时代课题。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内涵必须不断丰富,与时俱进。只有这样,党的执政基础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的要求才不至于降低,否则,“基础不牢固、地动山摇”!必须从加强领导、创新体制、倾斜力量等方面关心支持基层,为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服务群众、赢得人心创造良好条件。
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安康新的发展实践
“十二五”我市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这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最高、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办成了一批我们多年想办而没有条件办成的大事。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
该清醒的认识到,欠发达仍是基本市情,发展不足仍是最突出矛盾,群众增收仍是最大愿望。
成绩成为过去,差距必须正视,如何准确的把握安康未来的发展方向,精准的指导发展行动缩小差距,我们应该慎重考虑。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给安康未来的发展行动提供了指导。“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期,也是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的关键期,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找准与安康实际的结合点、关键点、发力点,更加自觉地把安康发展放在中省大局中审视和谋划,运用“五大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引领发展方式、开拓发展境界,为“十三五”发展定好向、领好航。
决不能以弱化工业为代价发展第三产业
“十二五”末,我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4:55.3:32.3。工业化率提高到42.3%左右,二产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二。工业快速增长成为安康“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的亮点和阶段性特征。
然而,现在不少同志提出,我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中工业占比过大,超过一产和三产的总和,与我国三产超过二产的结构不相符,也与新常态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方向不符,要求提升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我们需要认清的是,全国是在工业化中后期进入新常态,而我市是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就进入新常态。安康工业化水平仍然大大滞后于全国,快速提升服务业并不符合发展规律。服务业大发展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尤其是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都是工业化达到较高水平才能快速扩张。工业具有上带一产、下促三产的作用,是实现三次产业加快提速、协调发展的关键。新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欠发达地区不可逾越的过程,是我们要补上的课。尤其是发展县域经济,不发展工业,实现后发赶超就是一句空话。因此,现阶段我们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决不能以弱化工业为代价,要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推进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优化发展环境永不停歇
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市场主体数呈“井喷式”增长,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了772.46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了27%; GDP增速、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五项指标位列全省第一。成绩的取得与我们持续不断地抓优化发展环境有直接关系。一个地方的发展取决于“硬环境”跟“软环境”,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的“硬环境”主要还是靠国家的布局靠我们的争取,但抓好发展环境这样的“软环境”主要靠我们自身努力。只有种好了发展环境这棵“梧桐树”,才能加速引来优质生产要素、优秀人才和优质产业的“金凤凰”。
抓发展就要抓发展环境。安康是欠发达地区,发展不足是最突出的矛盾,优化发展环境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我们要牢固树立环境是第一竞争力的理念,从群众和市场主体反映最强烈的、最不满意的地方入手,加快并联审批等行政审批改革,严肃整治企业周边环境差和违法中介、有偿服务、行业垄断、监管缺位等问题。建立健康的政商关系,对企业的困难和要求,竭尽全力帮助解决。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动真招、出重拳,营造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营造公平公正的商务环境,营造亲商安商的社会环境,使安康成为一片永久的投资热土和内陆开放高地。
实施精准扶贫要在三个“突出”上下功夫
摆脱贫困是一代又一代安康人的夙愿。多年以来,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顽强地与贫困作斗争,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由于受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欠账大、返贫率高等因素影响,我市贫困面依然较大,按照新阶段扶贫开发标准,全市都是特困片区县,还有58.17万贫困人口。
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然而,越是艰巨的任务,越要讲究科学施策、有效应对。一是突出发展产业促脱贫。要把贫困群体的发展涵盖在重大项目和产业链延伸当中。以党支部为纽带,采取工业集中区+种养基地+贫困群众,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群众的方式,建立与贫困户精准对接机制,把产业链与脱贫链紧密联结在一起。二是突出移民搬迁斩穷根。进一步把“三优先”精准到人、精准到户,按照与城镇、园区、中心村“三靠近”原则,大力实施集中安置、统规统建。把推动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放在首位,实行“移民搬迁进社区、土地流转建园区、农民就地变工人”的综合承载方式,采取社区+旅游景区、社区+农业园区、社区+家庭手工业等“社区+X”就业模式,有计划、按步骤地把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挪穷窝、改穷业、断穷根”。三是突出综合施策补短板。把残疾人群体作为扶贫工作重中之重,实施差别化的扶贫帮困政策;大力开展教育扶贫,坚持从义务教育、大学生助学、技能培训转移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方面入手,不让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代际传递”;探索贫困村同城镇居委会、贫困村同企业、贫困村同社会组织结对等多种共建模式,推动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