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做好精准识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探索一条符合汉滨区情实际的攻坚路子,针对全区贫困面大、贫困人多、贫困程度深等问题,我们通过深入调研走访,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成效与经验
“十二五”以来,汉滨区把脱贫搬迁、产业脱贫、教育脱贫作为突破口,统筹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资源和力量,扎实推动扶贫工作,累计脱贫8.54万人。
搬迁脱贫,挪了穷窝。抢抓陕南避灾移民搬迁政策机遇,强化城乡统筹发展理念,把扶贫重点村、新农村建设与新型社区或集中安置点项目相结合,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按照靠城靠镇靠园区规划布点的要求,集中建安置社区142个,搬迁安置2.27万户8.59万人,其中贫困户7681户2.85万人住进了美观大方、宽敞漂亮的社区安置房,社区群众有了幸福感、安全感和自豪感。
产业脱贫,拔了穷根。统筹基础设施、扶贫开发、产业发展等项目资金,坚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大打农业产业脱贫翻身仗。据统计,十二五末,全区生猪饲养总量一直巩固在120万头,建成区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42个,发展山林经济,新建以茶叶、核桃为主的林果园62万亩,全区林果园达到122万亩,建成了全省最大的县域林果产业基地。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先后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4户,秦东魔芋、阳晨牧业建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23家,有效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如牛蹄镇的陈荣堂,在北京创业成功后回乡流转并治理土地5000亩,新建高标准茶园3500亩,建成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在园区务工获得两份收益,成为脱贫开发整镇推进的“牛蹄模式”。预计3年内,该镇2000余贫困群众将变为产业工人,为深入推进脱贫开发探索了新路子。
教育脱贫,挖了穷念。多措并举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工作,落实大中小贫困学生资助计划,鼓励新进教师到山区学校锻炼,彻底斩断贫困代际传递。整合人社、扶贫、教育等技能培训项目,建立精准技能培训工作机制,对贫困村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脱贫搬迁家庭青壮年劳动力,进行互联网+、电焊、厨艺、物业等实用技能免费培训,据统计,目前已累计培训10万人次。
部门脱贫,摘了穷帽。建立“一联五包”责任制,把脱贫开发纳入年度目标考核,通过区委常委联片区、区级领导包镇办、部门驻村包帮扶的措施,实行脱贫移民搬迁、整村推进、小额到户贷款、信贷扶贫贴息、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残疾人扶贫等专项扶贫开路,捆绑整合全区涉农项目,细化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到村到组到户目标任务,确保启动的每个村年均项目资金不少于100万元,让工作组进村有抓手,帮扶有责任,有效解决贫困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公里问题。
二、机遇与挑战
进入“十三五”,汉滨区面临多重机遇,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秦巴山区连片脱贫开发、国家重要水源地等国家层面战略均惠及汉滨,省委省政府出台的陕南循环产业发展及确定月河川道做为安康市唯一重点开发区域,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支持汉滨区龙头带动引领发展的工作意见》,增强了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信心。
但汉滨区也面临严峻挑战。一是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按照新一轮脱贫建档立卡要求,识别出贫困村341个,贫困户6.74万户21.62万人,其中省级脱贫标准1.43万户4.88万人,国家级脱贫标准5.31万户16.74万人。二是群众文化程度低。现有的贫困群体中,13.88%为文盲半文盲,38.94%为小学文化程度,65.86%为普通劳动力,33.27%为丧失劳动力或无劳动力。三是致贫原因复杂。20.63%的缺技术致贫,19.16%的因病致贫、15.54%的缺资金致贫,8.13%的缺劳动力致贫,8.62%的因上学费用过高致贫, 6.75%的因残致贫。四是贫困群众需求多样。3.6万余户安全饮水困难,3.1万户为农村土坏房或危房,4.9万贫困户没有卫生厕所,314户未通电,4184户未通广播电视。五是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181个贫困村需硬化通村公路、303个村需硬化通组公路、331个村14.34万人需解决安全饮水,142个村需实施农网改造、256个村需建设村卫生室、78个村需实施农村清洁项目改造。
三、建议与思考
一是立足区情实际谋划,精确精密编制“十三五”时期脱贫工作规划。把精准脱贫作为新常态下的区委区政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日常工作,勇于担当,精心履责,举全区之力力争在“十三五”期间率先摘帽。要仔细谋划“五个一批”脱贫时间节点,统筹解决“扶持谁、扶什么、怎么扶”问题。
二是创新脱贫方式方法,建立精准的多元投入机制。要把精准脱贫、脱贫攻坚作为各级各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硬办法,根据镇村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精选符合条件的帮扶部门,制定具体帮扶措施,明确扶持项目、资金来源和工作责任,精准对接贫困村水、电、路、讯、住房等基础设施。要强化财政保障,整合涉农资金项目,建立项目资金的精准管理机制,解决项目资金指向不准、针对性不强、精准度不高的问题,做到资金分配简政放权、公开透明,确保脱贫项目资金真正用在贫困户身上。要建立和落实干部驻村联户脱贫机制,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一支精准脱贫的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一个脱贫致富责任人,严格落实帮扶责任,对工作力度大,表现突出的一级党政领导和包联干部要提拔重用,对不作为、不担当,没有按期完成脱贫任务的党政领导给予处分或就地免职。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参与脱贫,开发适合“三农”对路的金融产品,扎实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短缺、贷款难问题。同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担负脱贫责任,创新产业脱贫、智力脱贫、结对脱贫等模式,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构造大扶贫格局。
三是坚持准确定位滴灌扶贫,实现贫困户靶向脱贫。精准脱贫,社会输血打基础,自我造血管长久。在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基础上,支持贫困户积极走产业脱贫、永久致富的路子。围绕全区已形成规模的核桃、魔芋、茶叶、蔬菜、生猪、牛羊、水产等产业基础,针对有条件致富愿望强烈的贫困户,制定精准的创业脱贫实施方案;围绕川道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一二三产业融合扶持力度,鼓励产业主体接纳大量农村有劳动能力而没有致富基础的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进一步引导返乡青年和大中专毕业生通过技能培训,拓宽致富渠道,开展富硒农产品、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扶持项目,实现高质高效脱贫;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民生兜底政策研究,建立大病救助、失独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保障体系,确保小康进程中一个不落。
四是加快城乡统筹步伐,精细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面貌。陕南移民搬迁是从我区起步的,这些年实践为我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八万多群众从深山危居走出融入集镇,过上幸福美满生活就是脱贫移民的典范。要进一步树立“全域汉滨”理念,围绕“飞地经济”打造月河川道经济带,做大做强五里工业集中区、恒口示范区文章,推进恒口、五里、大同、关庙等集镇小城镇建设步伐,打造流水、县河、瀛湖、双龙等生态旅游集镇品牌,以优质的发展平台,让广大贫困群众享受多样城镇化建设成果。加大城区学校、集镇中心校改扩建力度,确保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促使广大农村孩子特别是贫困户孩子能充分享受现代教育水平。提高集镇卫生院医疗水平,强化村级卫生室服务功能,严格落实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制度,广泛开展农村医疗大病保险,减少农民因病返贫比率。
五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精确建立增收长效机制。按照“三权分离、稳定放活”总方向,进一步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鼓励农村土地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多种形式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支持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投资发展种苗、种畜、饲料、储藏、保鲜、加工等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支持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四荒”土地等入股兴办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试点。建立现代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让贫困户获得更多改革红利。
(作者单位:中共汉滨区委农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