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了解平利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进一步明晰今后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我们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全县农业园区和产业大户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科技支撑、高水平经营”原则,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县共创建各类农业园区45个,其中省级园区4个,市级园区11个,园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600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基本形成了“县有示范区、镇有示范园、村有示范点”的发展格局。2014年,我县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平利县农业园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特点一:高点起步,一个园区树起一个龙头。为提高园区建设质量和水平,按照“梯次推进,分类发展”的基本要求,针对不同发展基础、不同产业类型和不同区域实际,实行省、市、县及后备园区“四级分层推进”的办法,将园区建设重点集中在了“做大做强”上,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园区实行重点指导和重点扶持,通过建设大园区,培育大企业,促进大发展。截至目前,全县4个省级园区平均投资近亿元,年综合产值超过5000万元以上;11个市级园区平均投资也在2000万元以上,园区企业多数都已发展成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平利县女娲银峰现代农业园区正在创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并被中国科协、财政部授予“科普惠农先进单位”称号;龙古现代农业园区已发展成为陕南专业从事生猪标准养殖、设施蔬菜种植和富硒腊肉、果蔬食品生产经营一体化企业,获得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香河园区自主开发“金陕红”女娲红茶系列产品,成为陕西红茶开发先行企业。全县15个重点精品园区均已成为了当地产业化骨干龙头企业,实现了建好一个,辐射一片,带动一方的总体目标。
特点二:重点突破,一个园区支撑一项产业。茶饮产业是平利县农业第一支柱产业,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出依靠园区建设引领产业突破发展的路子。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茶饮产业园区20余个,园区基地面积近3万亩,占全县茶饮基地总面积的20%以上,园区年茶饮产值超过2.5亿元,占产业总产值的50%左右,先后获得“全国茶叶生产基地县”、“中国茶叶百强县”、“中国名茶之乡”等殊荣,“平利绞股蓝”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认证,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平利女娲茶”获陕西省名牌产品称号,平利茶产品、茶文化、茶艺表演也从国内走向国际,屡获大奖,园区建设成为了全县茶饮产业发展的孵化器,大大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同时,设施蔬菜、富硒粮油、富硒魔芋、生态养殖、特色养殖等园区建设均已成为了引领相关产业建设的导向和标杆,农业园区化成为了农业产业化的代名词,“园区经济”成为了农业经济的核心支撑,“产业支撑园区建设、园区引领产业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特点三:融合发展,一个园区活跃一方经济。目前,我县农业园区建设正朝着产加运销一体、农工商贸同步、一二三产融合的方向发展,多产融合、“接二连三”的集群式园区建设新格局逐步形成。长安女娲现代农业园区抢抓政策机遇,将茶饮产业建设与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相结合,大力推进观光茶园、生态茶山、休闲茶楼、仿古茶市建设,积极弘扬茶文化,开发茶产品,发展茶旅游,全面带动了当地“茶旅”经济发展热潮,使该镇一跃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国家级生态镇、西北名茶大镇和县域副中心;龙头现代农业园区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先后建成生态产业园、农耕文化园、仿古一条街、徽派民居群以及30余家乡村客栈和传统手工作坊,使该村成为了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典型示范村,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00余万元,真正实现了建好一个园区,活跃一方经济,促进一方发展,让园区建设成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核心引擎。
二、存在问题
一是推进速度快,但标准不高。全县除少数茶产业园区管理水平和规模效益比较突出外,多数园区仍处在启动建设阶段,规模面积和综合效益不明显,园区建设质量参差不齐,整体水平偏低。少数园区只注重片面追求规模效应,不注重科技含量,现代化设施装备推广应用滞后,专业化生产水平较低。
二是产业模式新,但亮点不多。全县以富硒茶饮、富硒蔬菜、富硒粮油、富硒魔芋、地道药材、生态养殖、特色养殖等产业为重点的农业园区类型多样,特色各具,发展较快。如全县多家茶饮园区不断创新经营模式,通过茶旅结合,拓展园区功能,延长产业链条,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多数养殖业园区积极发展“种养沼”生态循环农业,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多效共赢。但也还有部分园区不注重发展创新,用传统理念经营现代园区,“新瓶装老酒”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三是发展态势好,但后劲不足。多数园区选项准确,谋划长远,市场潜力大,发展信心足。也有不少示范园区综合实力不够,发展思路不清晰,个别还存在“等政策”、“靠项目”、“要扶持”的短视行为,市场生存能力较弱,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园区建设中的问题,根源在于“三难”:
一是招商融资难。农业园区建设投资周期长、额度大,风险高、效益低,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不愿进入,加之部分经营主体自身资金实力不强,信贷抵押资产少,后续投入严重不足,发展举步维艰。
二是土地流转难。部分群众对土地流转政策理解不够,对土地出租后的中远期利益缺乏信心,对土地租金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导致园区土地流转成本增加,难度加大,严重制约了园区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三是产品销售难。部分园区品牌和质量意识淡薄,产品特色不够明显,加之市场开拓力度不够,经营管理手段落后,产品销路不畅,市场风险较大。
三、建议对策
(一)强化组织领导,体制“活园”
园区要发展,机制是核心。增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管理办公室的职级、规格以及编制队伍,赋予其更高的权威性,以便有效协调各方力量,统合各方资源,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健康发展;同时要创新管理,积极完善目标考核制度和长效管理办法,通过强化法制、完善体制、创新机制,不断激发园区发展活力,全面增强园区发展动力。
(二)强化主体培育,招商“入园”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高资本投入为基础,单从农业和农村内部着力,很难满足园区发展的巨大资金需求。必须突破单一的投融资机制,积极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城镇资金进入园区建设,建立多元化和开放性的投融资体系,快速推进园区发展。一是要立足现有基础,加快园区经营主体培育。对已启动建设、但业主实力不强的园区要采取联营、合股,甚至是转包、转让等方式,加快提升园区综合实力。未开工建设的园区要严把“入园”关口,招大引强,淘汰弱小,做到宁缺毋滥,确保入园企业都具备相应的发展实力;二是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种养大户和新型职业农民投资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增强园区资金、管理、品牌和市场优势;三是要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招商融资环境,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地方政府、风险投资、金融机构、科教单位、民间资本共同投资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市场融资功能,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和工商资本入园建基地、兴产业,实现园区建设投资多元化。
(三)强化政策保障,项目“兴园”
重点建立五大政策保障机制。一是建立财政支持长效机制。县政府要出台长期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资金奖补办法,纳入财政预算,逐年递增,各镇也要制定相应的财政支持措施;二是要健全项目统筹整合机制。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有效整合、管理有序”要求,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把财政支农项目集中安排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上来;三是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稳定政策,加强宣传,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和农地流转激励机制,规范农村土地等级评估制度和流转程序,创新土地转租、转包、入股、合营、退租、退包等流转模式,集中土地资源,促进连片开发;四是优化信贷担保机制。落实农业“三权”抵押贷款,出台财政贴息措施,探索建立农业产业担保中心(政府和企业按比例分担担保金),开展担保服务,化解信贷风险;五是扩大农业生产保险服务。完善农业保险体制,增加农业投保险种和保障范围,广泛开展农产品产供销各环节保险服务,最大限度降低园区经营风险。
(四)强化专业服务,科技“强园”
科技是现代农业园区的重要生产要素,科技应用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着园区发展水平。一是要创新农技服务方式。积极探索农技推广新机制,深入推进“千名农技人员进园区,三同三送三增促发展”活动,全方位开展农业园区建设培训活动,不断增强园区的专业服务水平;二是鼓励园区开展科技创新。支持园区引进新品种、应用新技术、推广新经验、发展新农机,鼓励园区聘请专家顾问,培养引进科技人才,建立科研基地,开展与科研院所以及相关企业的技术合作;三是要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引导园区加强对集成技术应用和现代化设施装备投入,推进园区生产设施化、现代化,技术集成化、标准化,管理智能化、数据化,有效提高园区综合效益和科技水平。
(五)强化市场开拓,品牌“富园”
首先,要培育优势产品。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业园区经济,建立一批优势农产品基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强;其次,要分级建立市场。逐步构建以县级批发市场为基础、园区物流配送为骨干、县外分级市场为支撑的多形式、多层级市场和物流体系,立足县内,辐射县外,梯次推进,全面发展。加快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积极发展各类营销主体,运用电子商务、专柜直销、连锁加盟等现代营销方式,强势捆绑,扩大市场,力求实现农产品适销对路,货畅其流;第三,打造知名品牌。以“绿色富硒”为基本内涵,以产品开发为突破口,积极开展“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倾力打造地方特色知名品牌,力争每个园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和优势品牌,全面实施品牌战略,加快推进园区发展。
(作者系中共平利县委农工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