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602期/前沿视点/内容详情

谨防急功近利的运动式扶贫

作者:陈 锋发布时间:2016-05-25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近几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在持续进行反腐败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创新并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和相应措施,今年召开了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做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并进行了一系列部署和安排。

  作为一名对贫困记忆深入骨髓,并一直关注扶贫工作的人,笔者高兴地看到,各级政府和相关方面正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和安排,从摸清情况,抓好精准识别入手,按照先易后难的路径,通过多种途径和政策措施实现连片集中脱贫。同时,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逐步改变以往以送钱送物为主,“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式的假把式扶贫,向拔除穷根为主的精准滴灌、靶向治疗迈进,扶贫成效逐渐显现。

  然而,扶贫也存在一些急功近利倾向。一些扶贫开发多较注重短期效应,缺乏系统、整体和长远考虑,尤其缺乏顶层设计和相应机制的改革、调整和基础性、制度性建设,常呈运动、刮风式特征。表面轰轰烈烈,实践中由于多种矛盾和积累的问题交织很难深入,如带小块云雨的风,还没打湿地面便吹过去了。

  由于缺乏监督和相应的制度建设,中央的一些惠民、扶贫政策常在实施中走样和异化,很多资金被层层截留和侵占;一些用扶贫资金投入的开发项目由于缺乏科学评估和长远考虑,多呈短期、低效状态,且虎头蛇尾,有些则不了了之,大量的人力物力打了水漂;即使少许资金下拨到基层,有些也被某些私欲较重的基层干部占有,或照顾自己身边的亲友,真正困难人群很难得到及时的帮助。以致年年扶贫,年年贫困人数有增无减。

  在当前的扶贫开发热潮中,虽然党中央对这次脱贫攻坚战尤其精准扶贫方略的原则、机制、路径和相关政策以及考核检查等都提出了明确和具体的内容,但如何在精准扶贫,如何突破运动式扶贫等方面仍有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以下一些倾向值得关注:

  一是从中央到地方较多注重农村的脱贫攻坚,很少关注城市的贫困人群及相应的扶贫工作,缺乏城乡一体的统筹扶贫机制和顶层设计。其实,贫困人群不仅存在于农村及偏远山区,城里也有一些市民生活非常窘困,他们辛勤劳作却收入低下,贫困潦倒,却不像农民那样还有自己的农田和房产作为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待估的财富;部分为国家和企业做出较多奉献的老知识分子、老职(矿)工、清廉正直的老干部这些年相继在丧失尊严的贫病中离去,却不为媒体及社会所反映和知晓。尽管这些年国家出台了一些民生措施,部分改善了城市贫民的生活,但据笔者所知,仍有相当一些新老市民在贫困中挣扎,但却难以得到切实的帮助。

  二是仍沿袭眼睛向上看,跟风秀的惯性。对中央和省市主要领导查访的贫困户和县(乡村)存在过渡倾斜,叠加扶贫,特殊照顾的倾向。如据某媒体报道,几年前,中央领导考察了某贫困县后,相关方面即会同十多个国家部委办局,专门成立协调小组,各部门也纷纷下派干部挂职,并出台多项政策予以专项支持,使得该县一年内获得上级专项资金十多亿元,比周边同类贫困县高出数十倍,并破格获批省级经济开发区,当年谋划实施千万元以上重点项目一百多个。同时,其所在省市也相应成立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并派出一百多个工作组去该县扶贫。这种非从大格局出发,而只是迎合上级领导(实际却可能背离领导访查的意图),随意出台相关政策倾斜的扶贫秀,违背了精准扶贫的方略,不仅不可复制和推广,也起了非常不好的负面作用,造成大量资金重复、过度投入、甚至可能很多无效投入。同时,严重背离扶贫的宗旨,甚至使贫困成为一种时尚和光荣,助长了等靠要等懒惰和依赖思想,且对非贫困地区民众造成严重不公,甚至可能引发社会不满。

  三是对结对、包村扶贫做法的反思和质疑。由机关企事业单位与贫困村结队帮扶,包村扶贫成为一种扶贫手段和经验广泛推广。结对、包村的初衷就是解决人手和资金不足的问题,让这些单位出人、拿钱。尽管这种做法有一定短期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一些乡村和农户的贫困问题,并相应减少财政对扶贫资金账面上的支出(其实,机关企事业单位所提供的资金也多来自财政拨款),但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弊大于利,不仅形式主义严重,效率低,增加企事业单位的负担和政府机关的人力、物力支出,并难以监督和持续,而且也容易助长被扶贫乡村和人群等靠要意识,助长其依赖性,进而也影响社会公平。同时,也易造成政府权力的恶性膨胀和资源配置的扭曲,造成权力寻租和借扶贫旗号的各种违规行为。这种做法显然与精准扶贫理念和方针措施不相符合,但仍在一些地方实行,不失一种懒政思维和应付手段。

  四是仍存在依样画葫芦似的层层贯彻,大而化之、被动应付的扶贫现象,缺乏主动作为,因地制宜,扶贫和被扶贫者双向连动的亮点,能够沉下心来深入扎实、精准细致工作相对较少。如,从媒体反映的情况看,各地多重视短期任务和指标的完成,注重资金投入和上项目,且不考虑或较少考虑扶贫工作的复杂和长期性,扶贫项目的产出效益和可持续性;注重对贫困人群送钱送物,缺乏对精神贫困群体的补钙和强筋骨措施;再如,在整个社会尤其乡村诚信缺乏的情况下,如何制定动态的贫困标准及相应类别?如何精准识别真假贫困,对造假者及相关人员如何处理;分类别扶贫的具体措施;扶贫资金项目投入的科学和效益评估,以及开发后的日常运行如何进行?对那些不仅物质贫困,且精神也很贫困,尤其盲目生育且缺乏责任的人如何帮扶、教育和引导并督促;新贫困户和脱贫者如何及时进出?如何加强对扶贫资金使用的评估、监督和审查等等,很多积累和实施中的问题尚缺乏通盘和系统考虑,以及深入精细的调研,细化的规则、措施及认真、精准的实施。

  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综合性的系统工作。既要有突击性的攻坚战,也要有持久性的常规战,更多的则是细雨润无声的常态化的精准、细致工作,包括启蒙、扶志、教育脱贫,开展医疗救助和社保兜底脱贫等综合手段配套衔接。只有突破急功近利影响,反思并正视现实中的问题,谨防运动式扶贫再现,才有可能完成历史赋予的脱贫攻坚的重大任务,并使扶贫工作进入常态化。

  (作者为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会员,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