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602期/绿色发展/内容详情

安康现代生猪产业发展探析

作者:陈少谋 刘绵刚 张清杰发布时间:2016-05-25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由于世界人口不断增长和发展水平提高,到2050年世界肉类产量预计将从2009年的2.84亿吨提高到4.63亿吨,肉类消费量预计将增长73%。中国是世界养猪第一大国,猪肉产量和消费量均占世界的50%以上,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为66.4%,全国猪肉消费量5717万吨。

  一、安康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1、生猪产业已成为全市农村经济立市产业。全省畜牧业布局是“陕北羊,关中奶,陕南猪”,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20年陕南发展生态猪1000万头。2014年全市生猪存栏数、出栏数分别达到238.65万头和320万头;生产猪肉23.11万吨,占全市肉类总产量的82.21%;实现畜牧业产值45.37亿元,其中养猪业占80%以上。

  2、规模养猪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壮大。在2006年以前全市均为农户散养猪,还没有规模养猪场,到2015年年底,全市已有千头猪场628个,万头猪场69个,其中采用现代养猪装备技术的猪场11个,有年出栏肥猪50头以上的农户1.65万户,全市养猪规模化率达到75%。

  3、生猪产业体系基本成形。已有全国核心育种猪场1个,原种猪场1个,种公猪站6个,生猪人工授精站175个,输精点571个;全市有配合饲料生产企业2家,年生产能力60万吨;有肉类加工企业18家,年加工能力400万头;有机肥加工厂9个,年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镇坪 “乡肴”牌、“化龙山”牌腊肉系列产品和石泉县 “鬼谷子”牌腊肉产品均已成为陕西省著名品牌,“乡肴”牌已是中国著名商标。全市发展“阳晨生猪产业联盟”加盟养猪企业109户,入盟猪场生产规模达到100万头以上,在安康、西安等地建设“康硒谷”牌富硒猪肉直销店18个。镇坪腊肉已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

  4、养猪生产水平迅速提高。2014年全市生猪出栏率达到131.31%,比2004年的95.6%增加31.71个百分点,提高37.35%。出栏猪酮体重达到72.68公斤。生猪成活率由2004年的86%提高到96%,提高11.62%;料重比由2004年的3.65:1下降到2.95:1,部分规模示范场达到2.65:1. “安康市标准化规模养猪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研究制订了富硒牧草生产、富硒青贮饲料生产、富硒配合饲料生产、富硒腊肉生产、富硒配合饲料、富硒猪肉、富硒腊肉等7项陕西省地方标准发布实施。与中国农科院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5、自然生态条件适宜于发展生态富硒生猪产业。全市十县区国土总面积23391平方公里普遍含硒,属于全国最大的天然土壤富硒区,生产的天然富硒猪肉硒含量在0.02mg/Kg-0.97 mg/Kg之间,平均含量在0.2 mg/Kg左右。全市森林覆盖率在60%以上,有林业用地2878.7万亩,天然草资源1008.31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931.45万亩,有退耕地280万亩,耕地513万亩。每年生产玉米30万吨,麸皮3万吨,米糠2.2万吨,菜籽饼(粕)5.58万吨,芝麻饼(粕)0.66万吨,发展生态富硒养猪自然生态条件得天独厚。

  二、存在的问题

  1、自然生态富硒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全市每年生产玉米30万吨,若50%用来生产天然富硒配合饲料,可生产生态富硒肉猪300万头,而2015年只生产了10万头,仅占3.33%。全市无公害生产整县环评的只有紫阳、白河、汉滨、汉阴四县区,2015年出栏无公害生猪165.68万头,仅占全市出栏生猪总数312.16万头的53.08%。绿色富硒、有机富硒猪肉产品认证在全市还是空白。

  2、生猪产业生产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2015年全市生猪出栏率为130.8%,每头母猪年生产肥猪13.73头,生产猪肉997.8公斤;2015年全国生猪出栏率为152%,每头母猪提供肥猪18.4头,生产猪肉1425公斤;而发达国家出栏率均在160%以上,高的可达218%;每头母猪年提供出栏肥猪丹麦30头,荷兰27.68头,德国25.61头,美国22.67头;每头母猪年生产猪肉在1432公斤-1999公斤之间,出栏肥猪料重比在2.8:1以下;育肥期平均日增重丹麦916克,加拿大878克,美国795克,德国794克,中国750克。出栏猪平均酮体重,安康为72.68公斤,全国为77.47公斤,世界平均为78.1公斤,发达国家平均为85.5公斤,美国为89公斤。

  3、肉类加工水平低。2015年全市屠宰加工企业屠宰加工生猪25.54万头,仅占设备设计加工能力的6.39%,加工猪肉1.92万吨,占全年猪肉产量22.69万吨的8.46%。而全国肉制品的转化率为37.3%,发达国家为40%-70%,肉类加工业产值与畜牧业产值比为2-3:1。而且生产的都是普通产品,以白条肉为主,分割肉、腊肉、腊肉干等产品比例少,没有进行精深细加工和开展综合利用,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差,效益不高。绿色产品、有机产品还属空白。

  4、生产经营组织比较松散,龙头企业没有与农户结成经济利用共同体,产加销严重脱节。

  5、全市生猪产业发展缺少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致使一些养殖企业生产水平不高,效益差。比如有的场母猪受胎率只有70%,仔猪成活率也只有70%,母猪年提供肥猪数只有13头。

  6、企业融资比较困难,全市目前还没有一家企业上市融资,在生猪价格低迷时期银行不提供贷款,资金链断裂,致使部分猪场倒闭。

  三、建议措施

  1、厘清发展思路。坚持以安康丰富独特的生态富硒资源为依托,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物质投入与科技进步为支撑,以质量效益为核心,区域布局,科技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产业化生产,采用龙头企业+科技+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组织模式,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风险共担,利益均沾,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格局。实现数量经济向质量效益经济转型,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变资源经济为产品经济的目标。

  2、坚持生态富硒立市战略。建议市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时能统筹谋划,发展生态农业,种养配套,农林牧有机结合,重点生产绿色富硒、有机富硒猪肉产品。研究制订生态富硒肉猪生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3、坚持科教兴牧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技创新,培育职业农民,大力推广先进的综合配套技术,集成各种科技,使全市的科技水平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如生猪生产母猪受胎率达到90%以上,仔猪成活率达到95%以上,肥猪出栏率达到218%,母猪年提供肥猪数达到25头,肉料比达到1:2.5-2.8,则全市在现有基础上不增加母猪存栏的情况下,每年可增加出栏肥猪262万头,养猪成本会显著降低,经济效益会显著增加。

  4、坚持名牌带动战略。安康企业要走出去,首先要做好国内市场,做好质量与品牌,真正的国际化是品牌的国际化,而不是企业。各级政府应该对绿色富硒产品、有机富硒产品认证的企业,以及对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著名品牌的企业进行重奖,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全市重点培育“乡肴”、“化龙山”、“鬼谷子”、“康硒谷”、“祝尔康”等品牌,使之迅速成为国内知名品牌。对猪肉产品进行精细深加工,重点生产绿色富硒、有机富硒猪肉产品,满足大中城市对中高档产品的需求。同时进行综合加工利用,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5、采用公司+科技+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组织模式,以阳晨、民荣、福润、美味佳、津元春等企业为引领,以阳晨生猪产业联盟和养殖合作社组织为纽带,依托龙头企业和科技单位的科技、人才、信息、资金等优势,区域布局,科技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产业化生产,实施订单生产,应对市场风险。

  6、鼓励企业资产重组壮大实力,力促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各级政府应竭力帮助种、养、加、销等环节的农业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相互参股、股份合作等形式结成利益共同体,达到国家级、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规模和要求,享受中、省优惠扶持政策。安康市政府力促阳晨公司挂牌上市,享受中、省优惠扶持。鼓励农民以房产、草权、林权、土地使用权等做抵押贷款融资。

  7、建设生态富硒肉猪生产基地。改变种植业结构,变粮经二元结构为粮经饲三元结构。建成生猪产业重点镇50个,重点村100个;每个县区打造2-4个生猪养殖10万头的“明星模式”专业村,全市建成30个以上;建成汉滨、。旬阳、汉阴、石泉、紫阳、平利6个生猪繁育基地县,全市能繁母猪总量达到50万头;全市生猪规模养殖企业达到200个,建成国家级生猪企业龙头企业2个,新创建省级生猪产业龙头企业20个,实现肉类总产量40万吨。

  (作者单位:安康市畜牧兽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