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是农产品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的前沿,做好农产品安全县创建工作,对于切实保障农产品安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从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入手,用市、县、镇、村“四级联创”这条主线,统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各项工作,强化措施保障,在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示范县的同时,紧紧围绕创建目标任务,推动全程监管措施落实,努力探索建立一套有效管用、可复制的创建模式,辐射带动提升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
一、进一步强化源头治理
切实加强产地环境管理,打好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在经营管理上重点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农资超市;在农资使用上,全面推行“两减”计划。加强网络化监管,全面推广生物农药和绿色防控技术。继续做好农资标准化示范门店和平安农资市场创建工作。积极探索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中的瓶颈制约因素,为下一步全面铺开该工作走出一条可持续、可复制的先行之路。
二、进一步规范全程监管,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综合控制体系
依法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使用的全程监管。强化经营准入管理,整体提升经营主体素质。加强农业投入品联合执法,2016年我们将在完成中省抽检任务前提下,安排100个市级农资样品抽检。加大对大案要案的督察力度,对不符合法定经营条件和经销假冒违禁农业投入品的门店坚决予以取缔和打击。
三、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完善追溯体系
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安康市农业执法和农产品安全综合监管中心,实现对农产品生产、流通全过程的信息管理,建立全覆盖的可追溯体系。加强园区、基地等生产经销企业主体在农业化学投入品的采购、储运、销售等环节的监管。加强基础信息采集,扩大信息采集点覆盖面,将综合监管数据中心可追溯信息系统与省优农中心、国家兽药溯源农产品公共平台对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互通共享。积极促进县级和园区、龙头企业搭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力争3年内基本做到市级以上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示范家庭农场全部实现安全可追溯。
四、进一步提升监管能力,提高全员素质
按照“全面创建、全面提升”的要求,切实加强基层执法监管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大投入配备执法专用设备。加强培训,改善执法监管条件,落实监管职责,实现乡镇监管员、检测员全部持证上岗,发挥源头把关和质量控制作用。
五、进一步推动机制创新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建立“守信褒奖、失信惩戒”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推进落实“红黑榜”和有奖举报制度。加强监测管理,加大信息公开和案件曝光力度,强化引导行业自律,推进生产经营主体行为自觉,进一步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六、进一步引导全民参与
建立农资经营人员全员经常性培训上岗制度,采取“远程培训”和“现场培训”等灵活的方式,加快培养一批既懂农业生产专业技能,又可传播农产品安全知识的新型职业农资经营人员。加大宣传力度,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普及农产品科技和质量安全知识,提高全民意识。
七、进一步键全工作考评机制
按照示范创建要求,将“四级联创”管理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评估考核内容,并将考评结果与奖惩、项目扶持挂钩。严格督察考核,对因目标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力,措施不到位,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作者系安康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