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福利设施是为满足老年养老、生活、护理等需求而设立的机构、设施和场所,是养老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安康市“六普”数据显示,2010年全市65岁以上总人口为23.5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97%,已处于老龄化社会,有发展养老产业的内在需求。安康地处秦巴山区,汉江穿流而过,素有“天然生物基因库、中国硒谷”等美誉,生态环境优美,是西安市的后花园,有做大做强养老产业的潜力。韩国和我市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和文化习惯方面接近,韩国老年福利设施的发展经验对我市发展养老产业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一、韩国老年福利设施发展经验
(一)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1982年2月17日,韩国颁布了《老年人福利法实施令》(总统令10731号);1982年9月2月20日,公布了《老年人福利法施行规则》(福利部令714号);1988年出台了《国民养老保险法》,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进行多次修订,形成了规范严格的养老法律制度体系,对于养老机构资质评定、老年人健康等级评估等都做了详细规定,针对性和操作性很强,保障了老年福利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公建民营为主的运营方式。韩国采用公建民营为主体的运营方式,即政府投资建设老年福利机构和设施,具体的运营和服务则按照市场原则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交给民间组织和社会法人主体,提高老年福利设施的运行率和服务质量。为增加民营老年福利设施的公益性和公共性,政府赋予其社会福利法人资格,在土地使用及税收等费用方面进行减免。韩国老年福利设施运营费用的70%左右由政府提供,其他的30%的费用由民间组织、法人、赞助商等地方自治团体负责,较好地实现了公共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市场主体运行的结合。韩国老年福利设施分为居住性、医疗型和上门服务型三种基本类型,居住性设施主要服务健康老人,医疗型设施主要服务经过评估需要长期疗养的1—2级以及重症、痴呆老人,上门服务福利设施主要针对居家养老的老人。
(三)严格科学的检查评估。韩国《社会福利事业法》规定,每三年对社会福利设施进行一次评估,对优秀机构进行表彰,对成绩差的单位进行批评并限期整改。韩国区级政府每年检查两次老年福利设施,健康保健部两年一次检查。同时,韩国注重在社会福利法人中设立社会各界代表参加的运营委员会对运营情况进行监督、约束和评估。社会福利协会也加大对老年福利设施行业运营的监管力度,每3年对老年福利设施评估一次,并将评估结果向政府报告。通过政府、行业、社会多方检查评估,确保了老年福利设施运营的效率和公益性。
(四)专业化的队伍网络。韩国注重培养老年人提供福利服务的专业人员,从1987年开始实现从事社会福利专业职业化,设有福利师、疗养护理师等职称,对专业技术、服务态度、服务技能进行规范,建立了一支老年福利服务专业队伍。
二、当前我市老年人口状况
普查数据显示,从2000年开始,我市已步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全市65岁以上总人口为23.5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97%(全省为8.53%,全国为8.87%),60岁以上人口为35.7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58%。据测算,2014年全市65岁以上总人口为24.2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19%,60岁以上人口为37.4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19%。“十三五”时期,我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长1.44万人,占全市人口比重将从11.34%上升到14.08%。以上数据表明我市老龄人口数量较大,人口老龄化程度正日渐加深,“跑步进入老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给我市养老保障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
与西方发达国家“先富后老”的情形不同,我市人口老龄化的突出特点就是“未富先老”,即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就步入老龄化社会,就面临着日趋严峻的老龄化形势。由于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大量农村年轻人口向城区流入(打工、安居等),加速促进农村人口老龄化。从总体看,全市老龄化程度农村高于城镇,经济条件差的地区高于经济条件好的地区。
受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全市每年约有40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加之子女婚嫁、外出工作及经商,使得单身老人户或只有一对老夫妇的“空巢”户增多。特别是农村的这些“空巢”老人从业范围单一,自养能力明显不足,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措施,使得他们在生产、生活面临困难。
三、对我市发展养老产业的启示
(一)精心规划,制定出台养老产业相关政策。在“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将养老产业发展列入其中,明确我市养老产业发展的重点。同时,结合安康实际,制定出台养老产业的设置原则、准入条件、质量控制、检查监管等具体政策,推进民间资本进入我市养老产业,使我市养老产业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出台老年照护的质量标准体系和服务标准,加强养老产业和家庭之间的联系,推进全市养老服务产业规范发展。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居家养老,对赡养、照料老人的家庭成员免费进行必要的护理培训。
(二)科学分类,明确发展方向。在我市的养老产业发展中,应发展居住照护机构和日间活动场所两种类型。居住照护机构为老人提供居住养老和护理,分为三个层次:“基本型”面向“三无”老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政府来兜底,“福利性”面向困难老人,政府给予部分补贴;“市场性”面向中高收入老人,完全交给市场。日间活动场所主要是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日间照料、休闲娱乐的场所。要合理确定不同类型养老产业的布局和规模,重点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产业。
(三)制定标准,严格进行考核评估。对养老产业要加强监管,开展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估,应制定不同类型养老产业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估体系,提升社会公众在养老产业评估过程中的参与度,把绩效管理贯穿于养老产业的各个环节,提高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要加强对“市场型”、“福利型”养老产业的监管,利用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社会大众的评估结果,作为接收政府补贴、政策扶持和接收社会捐赠的依据,实现养老产业实现回报收益和公益性相统一。对“基本型”的养老机构,在评估过程中做好公平和效率的平衡,发挥其社会养老责任和示范功能。
(四)多方融资,探索多种发展模式。老年产业的发展要由政府投入为主体转向以民营、民办为主,政府任务主要是兴办公益性、示范性的机构设施,重点为困难老人、失能老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积极探索“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等方式,将一些公办养老机构交由经营管理经验强的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管理经营,提升公共养老设施的利用效率。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养老产业群,吸引西安市和本地中高收入人群来安康安度晚年。
(五)打造专业化的老年服务队伍。加大对现有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和资格认证,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提高服务质量。制定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引导医疗护理院校毕业的学生到养老机构就业,提升养老产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作者系安康市汉滨区早阳镇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站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