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是“十三五”安康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它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要打赢这场攻坚战,如期实现贫困群众的顺利脱贫,关键是要找准贫困户的“缺”,落实针对性的“扶”,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一、找准贫困户的“缺”
在走访调研中发现,贫困户主要有“六缺”。
一是缺信心。调研中发现不少贫困群众存在“人穷志短”、信心不足、内生动力不强、吃苦精神不够等问题,同时也还有极少数贫困人口是因为自身懒惰、安于现状、不够勤劳而造成生活比较困难。信心不足、精神不振,成为制约脱贫的首要因素。
二是缺技术。不少贫困人口往往文化知识不高,思想相对僵化,缺少能够发家致富的实用技术,在家主要种粮,出门主要卖苦力,收入低、不稳定。缺文化、缺技术,成为制约脱贫的重要瓶颈。
三是缺项目。贫困村和贫困户一般都没有当家的产业项目,在产业发展上比较迷茫,在产业项目选择上比较困难。缺少可靠的致富产业项目,成为制约脱贫的核心短板。
四是缺资金。不少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上有时有想法,却由于缺少资金而无办法。调研中发现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贫困户因看病、建房或是其他原因而背负有沉重的债务负担。缺资金、有债务,成为制约脱贫的沉重包袱。
五是缺设施。大多数的贫困村和贫困户,所在区域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普遍滞后,极大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当地的产业发展,让群众深受其困。基础设施短缺,成为制约脱贫的重大障碍。
六是缺健康。在调研的一个村里,竟有50%以上的贫困户致贫原因是大病,要么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身患大病,要么是家庭成员患了大病,带来了家庭收入的减少和巨额医疗费用的负担。患大病、缺健康,成为制约脱贫的“老大难”问题。
二、落实针对性的“扶”
要重点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落实好帮扶。
一是扶精神,长志气。扶贫先扶志。要针对贫困户思想认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思想帮扶和疏导。通过耐心细致地思想工作,破除思想认识上的障碍,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坚定自我为主、外援为辅、以干克难、勤劳致富的决心,切实增强贫困户志在脱贫的内生动力。要教育和鼓励贫困家庭的孩子家贫志不穷,帮助其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和志向,依靠自身的刻苦学习和勤奋努力去改变自身条件,让贫困不再“遗传”。
二是扶技术,强本领。扶贫要扶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结合贫困户的自身实际,开展实用技能的免费培训,使其家庭主要成员都能掌握一到两门致富的实用技能,增强其以技致富的本领。在技能培训上,要立足需求、因人而异,重在实效。对有志于发展产业的,要重点对其所选择的产业项目知识和技术进行培训;对有志于外出从事劳务服务的,要重点对其所选择的服务项目进行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对于年轻有一定文化知识基础的,可对其进行互联网和电商有关知识和技术的培训。
三是扶产业,增收入。扶持发展产业既是关键,也是难点。在产业扶持发展上,要立足贫困户的实际,尽可能地帮助其选择风险较小、投资适中、长短结合、较为可行的产业项目。要注重帮助贫困户提供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积极联系相关就业信息,尽力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要注重发挥能人、大户和企业、协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尽可能地降低贫困户产业发展中的风险,实现依靠发展产业增加家庭收入的目的。
四是扶资金,促发展。解决好产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是关键。要在落实好国家已有相关产业扶持政策的同时,对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应全面落实小额贴息或无息贷款支持,不论贫困户在金融部门是否已有贷款,都可以申请享受小额信贷政策用以发展产业。
五是扶基础,优环境。要重点加大对贫困村和贫困户所在区域水电路和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投入,确保其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硬件的制约。在道路方面,要重点解决好通自然村道路的硬化、到组道路的砂石化和集中院落联户路的修建;在供水方面,要重点解决安全饮水的全覆盖和保障率,并且兼顾解决好生产发展用水需求;在用电方面,重点解决农村网改的全覆盖问题,提高群众生产生活用电保障能力;在宽带网络方面,重点解决设施到村入户和信息快捷畅通问题。同时要加大对“圈厕沼”等居家环境改造、公共文化设施、医疗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投入,让农村环境真正优起来、美起来。
六是扶健康,去病忧。要进一步完善新型合疗制度,认真落实大病保险制度,积极建立大病救助制度,全面实施全民免费健康体检工程和卫生健康知识宣传普及等,通过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有效解决因病致贫问题,切实增强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和疾病预防意识。
(作者系旬阳县政协社会法制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