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陕南移民搬迁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贫困山区群众“挪穷窝、挖穷根、避险情”的千秋大计。如何才能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平利县在实践中坚持一手推进移民搬迁,一手发展社区工厂,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以就业推进移民搬迁和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吃透县情 理清思路
平利县2011年建档贫困人口10万余人,全部居住在高山地带,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地质灾害频发,按照移民搬迁总体部署和要求,这10万人都属于搬迁对象。这些人原本住在山上,虽然生产生活条件极差,但多少还有地可种,靠山吃山也能基本维持温饱。一旦将他们搬下山,远离了他们谋生的土地和山林,他们将以什么作为新的谋生手段?如果把群众“搬下山、迁上楼”而无业可就,他们就会成为“住在楼房里的贫困户”,甚至可能自己返回原居住地。经过深入思考我们认识到,只要我们给群众讲清利害关系,选好搬迁地址,加大扶持力度,“搬得出”是可以做到的;但要真正实现“稳得住、能致富”,最关键的是要解决搬迁人口的就业问题。经过科学论证,我们确定了“移民搬迁建社区、依托社区办工厂、办好工厂促就业”的总体思路。即:移民搬迁尽可能集中安置,对10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区配套建设农村社区,对闲置劳动力较多的社区配套建设社区工厂,为实现搬迁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创造条件。
科学规划 多策驱动
1、坚持科学规划。2011年实施移民搬迁工程之初,我们就制定了“一城十镇百村百社百工厂”的城乡发展规划,即:做大县城,加大县城吸纳人口的能力;做强十个镇,增强集镇吸纳人口和就近就业的功能;把全县192个行政村合并为100个大村;依托100个大村建设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区,对搬迁人口过100户的安置区配套建设农村社区;依托农村社区建设100个社区工厂。在这一总体规划的框架下,我们又分别制定了美丽乡村、农业园区、社区工厂、劳务经济等发展建设子规划,力求移民搬迁与建设美丽乡村、农业园区、社区工厂及发展劳务经济等紧密结合,积极推行“社区+旅游景区、社区+农业园区、社区+家庭手工业”等“社区+X”就业模式,因地制宜发展一二三产业,并着力推进三次产业深度融合。
2、加大政策扶持。一是解决用地问题。对土地充裕的社区,在社区规划建设时预留社区工厂用地指标;对土地紧缺的社区,由县镇政府就近租赁门面房提供给社区作为社区工厂厂房,免费使用三年。二是解决资金问题。结合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试点,把社区工厂的固定资产作为有效担保物在银行抵押贷款,县上多方筹措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贷款贴息,累计获得贷款1.05亿元。三是解决技术问题。把社区工厂工人纳入全县职业培训计划,整合人社、扶贫、农业等项目资金,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年培训人数达到3000人以上。
3、突出招商引资。创办社区工厂,招商引资是关键。近年来,我们拿出资源、搭建平台、筑巢引凤,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县上分别在北京、江苏、广东等城市建立外出务工者工作站,广泛收集平利籍在外创业成功者的信息资料。每年由县级领导带队,分批次赴北上广深等地开展招商活动,重点是鼓励平利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办厂。县委、县政府坚持每年召开一次招商引资大会,并出台优惠政策,对引进社区工厂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奖励。2011年至今,全县共招回平利籍在外创业成功者45名,其中28人创办了社区工厂。同时,对内精心培育能人,依托“美丽乡村游”产业,以农村社区为单元,选择性培育1—2名传统手工艺制作领头人创办家庭工厂,组织社区居民发展刺绣、竹编、棉鞋等旅游产品加工业。
4、实行干部包帮。政府始终扮演着旗手、助手、推手的作用,千方百计为社区工厂提供“保姆式”跟踪服务。2012年县上成立了社区工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扶持发展社区工厂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并将社区工厂发展纳入各镇及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同时建立了“领导包厂、部门联厂、干部驻厂”的长效帮扶机制,从人社、招商、经贸等部门抽调干部成立工作组,专门负责为社区工厂代办登记注册、工人招聘、企业贷款等事项。近两年来,工作组着力帮助社区工厂开拓市场,2014年促成香港手套大王叶建明与药妇沟社区手套加工厂签订了500万双手套加工订单,2015年促成药妇沟社区恒源电子厂与台湾一家电子加工企业签订了供货协议,有效解决了社区工厂产品销售问题。
社区工厂 一举多赢
五年来,全县先后建成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区130个,搬迁贫困群众4.8万人,建设农村社区75个,创办各类社区工厂32家,共吸纳就业3000余人,年创造产值1.8亿元以上,先后帮助2500余户贫困户摘掉了“贫困帽”。
1、为移民搬迁“稳得住、能致富”奠定了一个好产业。在解决移民搬迁人口就业问题上,我们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对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壮劳动力,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统一组织送出去打工;对因需要照顾家庭而留在社区的妇女、中老年劳动力等,通过生产技术培训统一安排在社区工厂就地就业,全县1.52万搬迁户基本做到每户至少有1人在外务工或在社区工厂就业。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362元,201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至8929元,其中已搬迁的贫困户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由于妥善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就业和收入问题,几年来绝大多数搬迁户实现了安居乐业,基本未出现返回原居住地的现象。
2、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找到了一条好路子。首先,我们在确定搬迁对象时,不是按照家庭经济实力排名单,而是将高寒边远山区户、地质灾害危险户及危房户等作为必须搬迁的对象;对确实因经济困难而无法搬迁的贫困户,政府在农村社区内统一规划建设安置房,实施“交钥匙”工程,即产权集体所有,贫困户无偿周转使用;对五保户统一安置到农村敬老院实施集中供养,从而做到了应搬尽搬、精准搬迁。其次,对特困户实行政策倾斜,为鼓励社区工厂吸纳特困家庭和残疾人就业,县上另筹集200万元,实行特困人口“带资入企”,社区工厂每吸纳1名特困人口就业,就可无偿滚动使用3000元“岗位保证金”,从而做到了输血造血、精准扶贫。
3、为解决农村“三留守”问题提供了一个好办法。农村“三留守”问题已然成为贫困地区十分头疼而又难以化解的社会问题。创办社区工厂,能够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做到“挣钱和顾家”两不误。当下平利农村社区大多数家庭出现了这种现象:丈夫外出打工“挣大钱”致富,妻子在社区工厂上班“挣工资”养家,既照顾了老人孩子,又成就了各自事业,农村“三留守”问题迎刃而解。
4、为发展县域经济搭建了一个好载体。随着社区工厂的兴起,全县手工制造业、电子元件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蓬勃涌现,技能培训、物流快递、电子商务等三产服务业跟进发展,县域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2015年,在全国乃至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平利县经济发展实现平稳增长,增速达到12.4%,高于全省平均增速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16.3%,总产值达到99.14亿元,连续4年荣获“陕西省工业增长速度前十县”称号;一、二、三产业比重由五年前的28:44:28调整为15:67:18,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打下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做多做强 还需加力
一是社区工厂用地问题。由于国有建设用地指标紧缺,我县兴办社区工厂要么无地可用而租赁民房,要么占用集体建设用地,致使社区工厂的土地、房屋等资产无法抵押融资。建议国土部门特事特办,对农村社区兴办工厂单列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或给我县下达一定数额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以解决用地指标难的问题。
二是社区工厂融资问题。社区工厂绝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使用工人多、产品库存大,占用周转资金多,而社区工厂能够用于抵押融资的资产少,且抵押贷款的比例很低,致使多数社区工厂生产运营资金捉襟见肘。建议省、市设立农村社区工厂发展专项资金,对发展潜力大、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多的社区工厂融资贷款提供担保和贴息。
三是创业扶持政策问题。社区工厂大多属于解决社区居民就业的微利型企业。目前,县上能够整合的资源有限,出台的扶持政策不够系统和持续,还满足不了社区工厂快速发展的需要。建议省、市把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资金多向平利倾斜。
(作者系中共平利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