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以打造国内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和休闲旅游度假胜地为目标,创新旅游发展体制机制,倾力打造“一山一湖一城”核心景区,推进乡村旅游建设,旅游发展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显著。为进一步促进我市旅游业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扩大社会消费,仅提几点建议:
1、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把大多数分散的相邻旅游区(点)联系起来,形成一条休闲旅游景观带,使游客既能享受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景观,又节约时间,提高旅游质量,并能够打造区域共有的旅游品牌,促进整个休闲度假市场的繁荣和兴旺。为此,建议要围绕“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把全市的自然景观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各种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一规划设计,改变景区、景点各自为政、独立作战的状况,促进旅游景区的系统深度开发,逐步形成全市一体的特色旅游体系。甚至可以和周边省市重点景区对接合作,通过整合旅游资源来设计、开发和培育特色旅游精品线路。
2、完善基础配套及服务体系建设。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加快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一是加快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抓紧规划启动游客服务中心和旅游商业服务中心建设。二是大力发展旅游交通。加强旅游交通与区域交通干线、交通站场的对接,开通城际及境内特色旅游公交专线,优化旅游公共交通系统,不断优化完善旅游交通网络,提升主要旅游景区之间的道路、快速公交、交通标识、停车场和自驾车营地等。三是切实加强服务设施、自然景观、文化、文物、人文景观设施建设力度和旅游公厕建设,不断提升景区环境和档次和品位,延长游客驻留时间,推进相关产业发展。四是培育壮大旅游经营主体。积极培育高品质旅游公司和旅行社,引进品牌酒店管理公司,创建一批星级饭店和特色主题酒店,扶持一批经济型商务酒店。五是提升发展农家乐。要坚持本乡本土、原汁原味的原则,按照乡村特色旅游的标准,引导发展可看、可吃、可游、可参与、可住的综合性农家乐。
3、深度开发休闲旅游产品。从游客的角度看待旅游,满足不同游客的个性需求,是旅游开发和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深入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安康处在秦巴山区,人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我们应该注重借助自然与文化的融合,在发展自然景观资源旅游的同时,深入挖掘我市的民俗文化,多渠道展示特有的文化元素和民俗风情,激活游客的消费需求。二是积极推出生态休闲旅游。以现有的景区和生态资源、山水人文特色为依托,突出“绿色生态”主题,科学合理开发生态科普、生态度假、生态文化等产品,创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精品,满足社会公众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三是在原发展的“一山一湖一城”旅游龙头带动的基础上,以核心景区和特色旅游板块为重点,推进相关景区连点成线、聚点成块,逐步形成全域化、多元化、大众化的旅游路线图。重点打造秦巴生态观景走廊、汉水风情、月河农业现代观光带、美丽乡村等为主的精品旅游线路,加强与周边城市的深度合作,推动秦巴生态旅游圈形成。
4、围绕“旅游、文化、生态、产业”多位一体,推进产业联动战略,积极发展多业态的配套旅游产业体系。进一步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其他行业中蕴藏的丰富资源,通过发展工业旅游产业、城市旅游产业、商贸旅游产业、乡村旅游产业,最大限度地把相关产业的资源有效转化成为特色旅游产业产品,积极推动旅游产业业与一、二、三产形成联合发展的格局,与城乡建设、环境整治互动促进,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空间,丰富旅游产业产品供给,积极发展文化旅游、运动休闲旅游、养生养老、研学旅行、康体旅游、商务会展等新型旅游业态,推动“商、养、学、闲、情、奇”旅游新要素全面发展,实现安康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推动旅游产业由单一领域向文化、生态、运动、休闲度假、参与体验等多领域、多形态旅游产业转变。 增强安康旅游的吸引力,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我市旅游。
5、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以企业化运作模式成立旅游商品开发研究中心,收集、整理、包装现有土特产品、手工艺品,鼓励本土艺术家、民间艺人现场制作和精工细作特色旅游商品,并通过举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等形式,面向社会各界征集观光纪念品、工艺美术品、文化艺术品、富硒美食、富硒纪念品(茶叶、腊肉、豆腐乳、魔芋、绞股蓝)等和其它创意类旅游用品,推动旅游商品的繁荣发展。
6、努力提升旅游管理服务。只有不断提升旅游管理服务质量,才能保证旅游发展的质量。因此要加强旅游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推进旅游综合执法,建立健全旅游投诉处理机制,对全市旅游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级别评定,落实安全责任制,保障游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营造良好旅游氛围,努力实现旅游服务细微化、人性化、标准化。
7、强化政府主导发展旅游。政府对旅游业的主导是旅游业的特性和政府的职责所决定的,没有政府的主导,就不能保证旅游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就不能及时解决旅游发展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一是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旅游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意识,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推动旅游业的创新发展。二是各界协同配合抓旅游。发展旅游业,绝不仅仅是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少数部门的事,而是需要全市各相关部门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合力,具体工作中,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主导作用,采取外出考察学习、召开旅游工作现场会、出台扶持政策等措施等,推动形成 “一业兴百业,百业扶一业”、“一切为了发展旅游”和“一产围绕旅游调结构,二产围绕旅游出产品,三产围绕旅游提服务,交通围绕旅游上档次,农业围绕旅游保生态,文化围绕旅游创特色,宣传围绕旅游造声势,各行各业围绕旅游聚合力”的共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旅游、支持旅游、投资旅游的浓厚氛围。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和引进力度。建议市委、市政府设立旅游发展基金,以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用于支持龙头景区大项目建设、重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旅游商品开发,对发展速度快、效益好的项目进行奖励。强化品牌意识,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同时更要注重招商引资,在各类招商活动中重视旅游项目的招商推广工作,吸引更多的外部资金进行投资、开发和运营。
8、增强旅游业的宣传推介力度。再好的景点,不做宣传,游客不知道,发展旅游就无从谈起。实际工作中可利用省内的新闻媒体高频次宣传我市的山水风光、民俗风情,在黄金时段开辟宣传我市旅游资源的专档节目,以提高我市的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做好智慧旅游及线上、线下的宣传推介,全市统一策划,在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的主题,将互联网的应用和西安、重庆、武汉、成都、郑州等重点目标客源市场的现场推介结合起来,逐步扩大辐射到全国其他区域,形成强大的宣传推介声势和阵势,提高知名度,吸引游客更多的游客前来安康,以人流增长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促成旅游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作者系汉阴县政府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