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603期/文化建设/内容详情

振兴汉调二黄的基础机遇及对策

作者:何媛媛 谭波才发布时间:2016-07-03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如何使汉调二黄真正重放异彩,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

一、现实基础

汉调二黄是陕西第二大剧种,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在安康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创造了灿烂繁硕的成果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清咸同年间,流派纷呈、科班林立、名家辈出,不仅风靡陕南,而且震烁陕西。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汉调二黄再度繁荣,屡屡冲刺国家艺术赛事和大奖。但改革开放后,由于受多元文化和现代传媒的冲击,加之自身不力,人才凋零、剧团萎缩、剧目匮乏,迅速衰落。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地方戏曲发展,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安康市自2011年起,实施了以“出人、出戏、出效益”为总目标,以“保护与传承、宣传与普及、理论研究、人才培养、汉剧精品、汉剧兴旅、基础建设”七大工程为重点任务的“振兴汉调二黄”工作,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

1、思想形成广泛共识。振兴之初,社会各界争论不断,一度弥漫“振兴汉调二黄到底能坚持多久” 的消极思想。对此,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 “基调不变、力度不减、强力推动”,用实干破解难题,用实绩凝聚人心。五年来,七名市级领导分别担任振兴工作领导小组正副组长;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振兴工作;市人大、市政协几乎每年都开展振兴工作专题调研。2014年,安康以《保护利用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安康市振兴汉调二黄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题,成功申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如今,议论少了,实干多了,特别是《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出台,证明振兴汉调二黄不仅应该做,而且必须做,还应该早点做。它不仅是一项文化工作,而且是一项历史责任。

2、群众基础逐步恢复。无论是京剧,还是秦腔,千百年传承不衰、历久弥坚的重要因素就是拥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振兴工作中,安康市始终坚持“班社兴则群文兴,群文兴则戏剧兴”,先后采取了“以奖带补”、“结对帮扶”、“星级管理”等措施,开展了“五进”、“我要上龙舟节”等活动,广泛激发全社会文化活力,让广大群众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2011年前,全市共有汉调二黄自乐班社7个,正常参加活动不足百人,基本属于自娱自乐性质,但止目前新组建自乐班社50多个,发展业余爱好者近5000人。另外,积极开展机关干部、中小学师生、旅游从业人员等学唱汉调二黄活动,迄今全市近30000人次参加了各类培训。还编印了汉调二黄幼儿、中小学生学唱教材,开展了汉调二黄青少年教育基地创建,做到了振兴工作“从娃娃抓起”。

3、精品剧目重振雄风。近年来,安康市将打造精品剧目作为振兴工作的“提神工程”,举全力进行“磨戏”。先后成功面向全国征集了优秀剧本20多部,新创了现代大戏《莲花碑》,复排了《杨门女将》、《大破天门阵》、《五女拜寿》等4部大戏和20多个折子戏。尤其是《莲花碑》以国内一流编导和演员为班底,采用了最新舞台艺术,打破了传统汉调二黄表演形式,一上演便好评如潮,荣获陕西省第七届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并成功参加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

4、基础设施突破在望。近年来,在安康十县区中有七县区实施了文化艺术中心建设,配置了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剧场,有力改善了汉调二黄生产、排练、演出条件。为满足2016年国家“十一节”安康分会场需要,安康市政府2014年决定新建汉江大剧院。该剧院占地面积39.65亩,总建筑面积4.97万平方米,主剧场设计1200个座位,小剧场设计323个座位,剧院观众总席位1523个,总投资3.6亿元,已于2016年3月开工建设。

5、政策保障坚强有力。市上先后成立了振兴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将工作经费纳入了市、县两级财政预算,市本级累计争取和投入专项资金达500多万元。实行了“四个一”工作推进机制(一项工作、一名领导挂帅、一个工作班子、一套工作方案),将重点工作任务纳入了全市目标责任制考核;命名了市级汉调二黄传承人17名,并与院团学生接对授艺;招录了“童子班”学员65名,发展了签约作家14名;在安康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中院校,开设了汉调二黄戏曲专业,建立了理论研究和学生学习(实践)基地。

二、主要问题

1、保护与传承不够系统。重静态保护,轻活态保护;重资料保护,轻实物保护。尤其是对濒危的传统本戏、折戏戏、经典唱段、服饰道具等的记录、收集、整理、建档、展示不够全面和系统;传承人总量偏少,传习活动与补助发放缺乏标准和考核依据。

2、宣传与普及手段落后。缺乏有深度、有影响的大型宣传片、纪录片和影视剧,更无涉足手机报纸、网络电视、数字电影等新兴媒体。“五进”活动还仅停留在输入式教育层面,尚未发展到群众自愿自觉。班社演出水平不高,缺乏政府扶持性政策和规范性标准,自身发展力不强。

3、生产与表演创新不足。剧本多传统内容,少现代内容,时代感和现实性不强。表演形式陈旧老套、节奏缓慢、冗长平淡,与现代审美观念大相径庭。音乐声腔生涩辟晦、纷乱嘈杂,加之吐字不清,很难让观众听得懂、学得会、唱得响。

4、人才与剧团改革乏力。人才青黄不接、断层严重,面临人亡艺绝。传统的选人用人机制和剧团内部分配机制还没有完全打破,特别是缺乏领军人才和名旦名角的引进。在职教育、社会教育、国民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建立。

三、发展对策

1、坚持正确方向。要纠正“振兴就是恢复曾经的兴盛和辉煌”的错误认识,遵从社会和艺术发展规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按照现代审美价值取向和传播方式,发扬传统,推陈出新,在多样化的文化竞争的条件下,争得一席之地;与其它各类艺术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各美其美,树起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为繁荣新期文化增色添彩,创造一种全新意义上的辉煌;形成良性的自我发展、自我创新和自我调节机制,永保艺术活力和人才辈出。

2、狠抓艺术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但凡如京剧、秦腔等每一种优秀艺术,谭鑫培、刘毓中等每一个大家,都是在“创新”上高人一筹。要在坚持汉调二黄本体审美特质和流派特色的前提下,积极吸收其它艺术优点,大胆对其音乐、声腔、剧本、表演形式等进行创新, “采百家之蜜、酿己之长”,既不“曲高和寡”,又不“曲低和寡”,达到“其味不改、其魂不丢”和“趣更浓、情更真、味更厚、技更高”的效果。

3、推进科技融合。现代科技不仅为戏曲表演和传播开辟了新的领域和空间, 而且还能产生放大效应。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优势,在布景、化妆、服饰、道具、灯光、音响、声腔、字幕、舞美、动作、舞台变化等方面,积极借鉴影视、歌舞、动漫、网络等文化传播形式和手段,对汉调二黄传统表演形式进行改造,增强视角效果和观赏能力。特别是要积极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现代媒体,抬建社会活动平台,聚集音乐、舞美、编导、演员等各类人才,以及市场资本,促推汉调二黄市场化、商业化和产业化,增强发展后劲和艺术竞争力。

4、深化体制改革。要积极实施青年作家“十强计划”和优秀人才“百优计划”,打破政策壁垒,畅通专业人才培育、引进、聘任通道,尽快推出一批懂艺术、善管理的院团领军人物和德艺双馨的名角名旦名家;大力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刺激各类艺术院团改革内部制度,深入挖掘内部潜力,创排一批艺术精品;积极落实财政配比、税费优惠等政策,加大国有剧团扶持和改企力度。

5、优化工作机制。要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引领,把振兴汉调二黄纳入全市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整体范畴,通过加强以汉调二黄为代表的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形成以“汉剧兴市”推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模式。进一步完善振工作目标责任制和业绩考核评估机制,认真落实振兴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切实解决振兴工作有关人员、经费、场地等问题,形成“政府主导、部门牵头、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良好工作机制。

(作者单位:安康市文化文物广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