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605期/循环发展/内容详情

绿色安康建设的刍议

作者:熊德荣发布时间:2016-10-26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未来五年,安康如何实施追赶超越、绿色崛起战略,仅谈一点个人思考。

  一、在新的发展定位中谋划安康生态产业布局

  安康绝大部分国土空间为限制开发区,仅有9%的土地可以重点开发,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生态友好型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循环发展模式下的地方特色资源产业化开发,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我们要保持定力,严控生态红线,创造生态红利,推动生态经济发展和绿色安康建设。

  1.现代生态(富硒)循环农业。发展以茶叶、魔芋、核桃、富硒粮油、生猪、现代渔业等为重点的特色农业,巩固提升蚕桑、烟草等传统产业,做精现代农业园区和推进“一县十镇百园”现代生态(富硒)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力争建成全国现代生态(富硒)循环农业示范区。

  2.循环工业。重点发展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优先发展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富硒食品产业, 建成全国富硒食品产业基地,打造“中国硒谷”地域品牌;新型材料产业以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新型建材和高技术环保新材料生产为主,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提升新型材料工业;生物医药产业以绞股蓝、葛根、黄姜、黄莲等道地药材深度开发为主;节能环保产业以生产生活节能降耗材料和设备,适合中小城镇、山区农村、中小企业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处理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为主,合理利用安康山水人资源、丰富的硒和矿产资源,推进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循环利用。

  3.低碳服务业。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电商物流、现代金融、健康养老、科技服务等产业,其中,生态旅游和健康养老产业应充分发挥安康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观光、休闲、美食、养生、康体、养老等服务和产品,打造全国知名的全域旅游发展示范区和养生养老胜地;电商物流产业要以“中国富硒电商第一市”和建成“陕西省一级物流节点城市”为目标,扎实推进西北国际天贸物流城项目,强化与富硒等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要把秦巴腹地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和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紧密结合,协同规划,尽快提升区域内外的互联互通水平和以高铁为重点突破的立体化交通体系建设;金融业要重点面向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产品体系、服务模式,加大引进外来金融机构;科技服务业要大力发展技术研发、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等项目。

  二、推进安康生态产业发展的建议

  1、关于产业组织政策

  第一,向上争取向下传导,建立绿色GDP政府分类考核监督制度,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逐步构建起有利于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这是根本保障。同时,不断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对涉及影响环境权益的重大事项,实行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公示听证、环境评价等制度。

  第二,构建我市后发优势的实现机制和路径,发挥政府的第一推动力作用。一是继续建立和深化与中省和秦巴地区、汉水流域、南水北调流域城市政府间的上下联动机制和区域联动机制,“十三五”期间,要着力在政策联动、机构联动、对口扶持联动上取得重大进展,这是一个关键;二是按照政府自身特点寻找工作重点,建立力量聚焦机制,继续突破基础设施、人才、科技等制约我市发展的重大问题;三是建立常态化的政商协作机制,各司其职,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采取各种方式与企业和企业家合作,尊重并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共同推进地方后发优势加快转化。

  第三,积极探索生态产品的市场化机制。一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加快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探索编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奠定监管和市场化的基础。二是继续创新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不断健全覆盖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的纵向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建立开发与保护地区之间、受益与保护地区之间、上下游地区之间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三是积极试点生态环境保护市场交易机制,根据环境容量、能源消费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研究制定相应政策和管理办法,逐步开展节能量、排污权、碳排放权、水权等市场交易,成立环境权交易中心。四是建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第三方治理机制,大力支持具有资质的第三方组建环保服务经营实体,对政府和企业开展有偿服务业务。

  第四,发展生态财政和生态金融。一是扩大财政投入,主要发挥其撬动、引导和放大作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GDP、与财政收入增长的联动机制,建立环境保护项目的经费增长机制。二是建立更有效的激励和风险分散补偿机制,鼓励银行业进一步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绿色信贷产品及产品组合,推进地权、林权、水权抵(质)押贷款。三是发展互联网金融,利用互联网金融公司受众面广的渠道优势,将生态融资模式推广到市场和大众。

  第五,加强市场结构控制。绿色生态资源开发“小打小闹”不行,要进一步加强对山、林、水、地等资源开发的规划控制,注意整合品牌,推进规模经济,引入大资本,培育龙头企业,坚持整体开发;大力发展的乡村旅游,也要高度注意统筹规划,防止无序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关于产业结构政策

  第一,我市的富硒食品、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生态旅游等主导产业都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要注意与我省“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陕西八大重点产业的对接,力争更多项目进入全省规划或者专项规划,优化全省特色产业体系。

  第二,高度重视产业关联,逐步推进安康高新区、各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推进不同产业企业或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耦合及资源共享,形成生态化的产业链,实现循环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同时,注意与周边地市产业的协同集群,着眼更大区域,形成大循环系统。

  第三,重视招商引资和国内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污染转移问题。把单位能耗作为企业准入的重要指标,优先承接那些具有先进生产技术的低能耗或技术创新速度较快的行业。

  3、关于产业技术政策

  第一,出台政府创新评价体系。科技支撑是循环经济的基石,建议市上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或委员会,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创新型省份建设机遇,强化组织推动力,出台政府创新评价体系,加快改变我市循环经济产业科技支撑体系薄弱的现状。

  第二,大力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和知识产权工作,充分发挥市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统筹科技资源,围绕主导产业链,形成创新链,攻克一批产业共性技术问题,例如:按照农业部韩长赋部长来视察时的要求,加快部省市共建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

  第三,高度重视软科学助力政府和企业科学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建设特色“智库”,成立“安康发展研究院”,以此为平台,整合本市和国内国际智力资源服务安康发展。

  第四,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与安康学院等高校建立高层次人才队伍“共建共享”机制,聚焦主导产业和产业关键技术,在待遇、编制等方面校地协作,共同引进高层次、领军型技术和管理人才或专家顾问团队,增强发展激活力和创新驱动力。破解安康产业升级过程中出现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大量紧缺的问题。

  第五,严格生态红线管理,加快推进绿色生产技术标准,严格市场监督管理,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倒逼产业企业发展绿色化。

  4、关于产业布局政策

  第一,安康土地精贵,要高度重视工业和城市建设占地与富硒特色农业资源用地的统筹协调。

  第二,省委提出加快培育区域新增长极,提出了着力打造五大次区域增长板块,其中有“以西(乡)汉(阴)石(泉)为中心的汉江上游区域板块”;同时,省委还提出推动大区域联动发展,其中有“汉江生态经济带”。我市“三区两园两带”和“飞地经济”园区的基本布局和重大项目要加强与省上规划对接和政策联动。

  第三,积极沟通,加强与周边和相关地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交流,就区域产业配套、交通物流互通、产业集群互补、旅游板块互联等重点内容进行对接,促进大布局、大协作、大开发、融合共赢的发展格局。

  第四,继续优化资源空间有效配置,科学实施干预生产要素空间流动行为,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或限制性规定,或政策支持,直接或间接引导企业向高新区、向园区等地集中,形成产业项目园区化承载,集群化、生态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作者单位:中共汉滨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