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绿色发展的旗帜高高举起来
绿色,对于安康来讲,是一个倍感亲切、积蕴丰厚、深受喜爱、随时随地都可以体验感悟并得到丰富印证的词眼,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安康精神的第一句话就是“乐山亲水”,它体现了安康人爱国、爱家、爱山水的挚爱情怀,体现了安康父老乡亲与秦巴山水相依为命、和谐共生的“安康情结”,更蕴含着安康人热爱自然、崇尚自然、怡情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和意识,蕴含着安康人“尚德兼容”、“克难奋进”、“务实创新”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元素。绿色,是安康的自然禀赋、生命根基、发展底色和比较优势;绿色,是安康良好生态环境的色彩和符号,是安康最响亮、最美好、最亮丽的“名片”,是安康人民的福祉所在,是安康最宝贵、最有价值的财富、资本,是安康的希望和“潜力股”,也是安康与全省乃至全国战略大局以及世界相联系的关节点所在,更是陕北的黄土葱岭、关中的林水相依、陕南的青山绿水的陕西生态版图的重要战略支撑。
如果说,以上的判断首先来自于安康人几千年祖祖辈辈的生活体验感悟、是一种“自在”状态和“自然选择”的话;那么,我要说在当今时代,这种深刻的、刻骨铭心的体验已经上升为一种与时俱进的规律要求、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十一五”以来,我们所遇到的最大、最深刻变动,就是安康面临“历史性制度变迁”。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规划的启动实施和《国务院关于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批复》的发布实施,意味着安康过去那种带有自发、自主选择性“自由”发展阶段的终结,安康已经历史性的成为了生态产品的保护者、生产者、建设者、提供者,成为了国家和陕西省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和引汉济渭主要水源涵养区、秦巴山片区脱贫攻坚和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点区域,安康发展已与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不可分割地连在了一起,必须走出一条符合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战略定位和发展规律的新路子。在这种背景下,十八大以后,市委市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坚持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的战略思路、发展路径和奋斗目标,迈开了在历史性制度变迁面前实施新的战略转型的新步伐。
现在看来,这条路子已经走出成效,应坚定不移走下去。“十二五”以来发展实践证明,新战略体现了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安康发展的主导思想,包含了“生态立市”“民生为本”“循环发展”和“美丽富裕”四大核心理念,符合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和安康市情实际,为解决安康发展所面临的“四大矛盾”(即经济与生态的矛盾、发展与民生矛盾、当前与长远的矛盾和提速与转型矛盾)提供了思路、路径和空间,可以很好地统筹协调加快发展、转变方式、保护生态、富裕百姓、城乡统筹这五大事关全局的战略元素,是安康走向未来的必然选择,是走安康特色发展道路的新实践、新探索。“十二五”期间,安康经济结构演进最突出的特征和趋势:一是工业提速、主导作用进一步凸显(工业化率提高到42.3%);二是“绿色崛起”、绿色循环产业体系格局初步形成(生态友好型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占GDP比重达65%);三是生态优势进一步彰显,森林覆盖率由“十一五”末的59.9%提高到“十二五”末的65%。回顾我市“十一五”以来的发展,我们真有一种“慕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和感慨,我们深深感悟到“绿色发展”就是我们苦苦追寻的安康发展之路。
在面临制度性变迁的历史条件下,绿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对于安康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开放其实都是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协调是解决发展的平衡性问题,共享是解决发展的包容性或人本性问题,而绿色则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而对于安康及其类似区域来讲,绿色更深刻的意义,就在于解决发展的根本路径和方式问题。当前,安康正处在新的历史基点上、正步入“追赶超越、绿色崛起”新阶段,“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是全面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因此,面向未来,我们的战略选择,就是高高举起绿色发展的旗帜、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二、把安康带回家,让生态旅游火起来
每次接待外地的朋友,我总是不厌其烦地说:欢迎大家来到安康,亲身体验青山绿水中的生态、休闲与恬淡,感悟绿色中的宁静、笃诚与执着,分享怡情山水的快乐、和谐与愉悦;但安康是一本书,来一次是不行的,得分章分节地一次次品读、一次次体味,欢迎大家品味安康、体验安康、把安康带回家,祝大家和家人幸福安康!说着说着我就感悟到这个词儿特别好,就是“把安康带回家”。我就想,这不就是安康生态旅游的真谛吗?我们一次次的迎来送往,不就是希望大家体味感受“安康”这方山水、这个城市、这个极富于地域特色的文化,并带着满心愉悦把“安康”带回家吗?我们的生态旅游,一定要把这个理念做到位、最彻底,做到每一位游客的心里去,如此还愁安康旅游“火”不起来吗?
我们的一位领导曾这样介绍安康,他说:“安康,她首先是一个拥有世界上最美丽名字的城市。”是啊,“安康”这两个字,聚集了人类的希望,幸福安康啊,这是多么美丽的名字啊!取名“安康”的本义,就是“安宁康泰”、长治久安。北京大学教授乔然曾讲学安康,对“安康”这个名字做过一个很好的解读,他说:“全国城市名称中有‘安’字的有160多个,带‘康’字的有70多个,但叫‘安康’的只有一个。《汉书》讲,‘安康至太和’,‘太和’就是最大程度的和谐。‘太和’是中国几千年社会追求的极致。‘安康’这个名字,可以说是集‘安宁康泰’、传统和谐文化、现代和谐社会理念三位一体的好名字。”非常感谢乔然教授的精彩解读,丰富升华了“安康”这个美丽名字的内涵。2014年春节前夕,李克强总理亲临安康视察,对安康给予充分肯定,说出了“秦巴明珠”和“交通枢纽”的区域定位,并提出了安康要“在秦巴山区中心开花,开出大花、结出硕果”的殷切希望。我想,我们安康的生态旅游一定要把这些名片的文化内涵发掘出来、做实在、晾出去,使之成为我们的金字招牌、成为我们的旗帜。
那么,生态旅游与绿色发展是什么关系了?我觉得需要有新的定位。走绿色发展之路,底线是不破坏生态。“十一五”期间陕西对陕南的定位是“循环发展”,这个“循环”是“大循环”的概念,最根本的考虑还是强调陕南不能走破坏生态的发展之路;我们提出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强调新型工业化,最根本的着眼点还是强调既不能因发展破坏生态、更不能因生态放弃发展;“十三五”陕西对陕南的新定位突出了“绿色”,叫“陕南绿色循环”。“陕南绿色循环”的本质内涵,就是绿色发展。陕西著名专家张宝通说得好,“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大概念,它包括着循环和低碳,但循环、低碳涵盖不了绿色,因此,陕南‘十三五’还是要打绿色牌”;“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是工业,特别是矿业、原材料工业。绿色产业包括一、二、三产业,涵盖面宽。既包括第一产业,特别是富硒产业、有机食品;也包括第二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新材料;还包括第三产业,特别是南水北调生态旅游、秦巴汉水旅游”。这可以说是安康绿色发展的“底线思维”和“底线内涵”,主要解决的是经济与生态的矛盾。但还有一个矛盾,就是发展与富民的矛盾,不解决这个矛盾就不能实现脱贫攻坚和同步够格建成全面小康的目标。要解决发展与富民的矛盾,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十三五”发展的两句话的战略总纲,就是“追赶超越、绿色崛起”。“追高超越”是讲发展的速度和态势,是强调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绿色崛起”是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强调做大做强绿色循环产业,并在这个过程中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发展与富民的矛盾,体现“民生为本”的战略理念;两句话合起来,就是要打造“美丽富裕新安康升级版”。这个“绿色循环产业体系”中,就包括安康生态旅游。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两点:
一是深化对旅游定位的认识。我觉得除了“全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区域发展的龙头引擎”、“带动三产发展”这些战略定位外,还应充分认识“生态旅游”对安康发展的特殊价值和意义,比如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南水北调主要水源涵养区战略定位下的“路径选择”意义(走绿色发展之路、成为绿色循环产业的重要支撑等),在“脱贫攻坚”背景下的“扶贫富民”意义(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在开放发展背景下的“促进开放、引领开放”意义,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背景下的“提升文明水平”意义等。充分认识这些价值和意义,才有可能更加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给予旅游业更加重要的全局定位,才有可能“跳出旅游抓旅游”、从全局的角度谋划发展旅游、给予旅游发展以最好的“顶层关注”和“顶层设计”。我认为,现在讲多规合一,这个多规,排在第一、最基础层面、最根本层面、最带有全局性、铁定不能突破的,就是主体功能区规划;排在第二的就应当是旅游规划,对于安康来讲尤其如此;然后,才是城镇化规划等等。这样既符合规律,又能够使我们的一切人工构建效益最大化。
二是在生态旅游规划发展中要强化生态理念。生态旅游属于生态友好型产业,“出生好”,但这绝不是铁定的。如果我们在规划发展中缺乏前瞻意识、缺乏“底线思维”,生态旅游也可能破坏生态,造成环境污染、水质污染、大气污染,还可能造成文化遗产的破坏。
三、厚植生态文明理念,将绿色革命进行到底
有人认为,像安康这样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走绿色发展之路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事实并非如此。我的观点是,走绿色发展之路是一场革命。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时,就特别强调落实这些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安康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也同样是关系安康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一些观点认为,安康发展不存在“转型”问题。我认为是存在的,安康走向未来的历史性课题,就是“历史性制度变迁与转型发展”。这里所讲的转型,主要是指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型,即由过去“自由”“自在”发展转向按照主体功能区和“南水北调”主要水源涵养区战略定位来发展,当然也包括产业层面的转型。而且,实际上我们也在不断地转型。比如,我们过去搞城镇化,不是现在的搞法,也曾经出现过楼房化、盲目扩张的做法;在实践中,我们逐步有了统筹思维,把城镇化、灾后恢复重建、脱贫攻坚、移民搬迁、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区域发展、生态绿化等元素统筹起来,并逐步形成了就地城镇化、就近城镇化、异地城镇化的路径选择,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后我们又在规划层面形成了体现“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新要求的规划大纲。再比如,生态旅游,我们现在的搞法与过去也有深刻变化。像我们现在大家都能接受的“全域旅游”“智慧旅游”概念都是观念转变、与时俱进的结果。但即就是这些我们已经接受的观念,在实际的操作中,又有一个方式的转变和路径的选择问题。实际上,“全域旅游”、“全域发展”是认识的飞跃和观念的革命,不仅对旅游业、而且对其他相关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需要深刻感悟和深化认识。比如,我们提出打造“秦巴明珠”,绝不仅仅是中心城市的问题,这个“明珠”不是一颗、也不是一串,而是“众星捧月”式的、是网状的、是富有秦巴特色的“城镇群”;那么这个“特色”怎么去定标定向了,我认为就是要把城镇功能(“里子”)同旅游功能(“面子”)结合起来,把“一城一景”、“一镇一景”、“一处一景”作为目标定位。而且,人也是“景”、是“活景”,“全域旅游”也意味着“全员服务”、“全员导游”。再还有供给侧改革问题,这似乎与旅游无关。其实,细细考量起来,我们的旅游为什么质量不高、水平不高,不是需求侧的问题,而是供给侧有问题。要解决供给侧的问题,就要研究、洞察旅游形势的新变化,适应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形成新对接,这是安康旅游提质增效的根本路径。比如“安康美食”是很受欢迎的“供给”,凡来过安康的人都有很深的印象和很好的评价,但是我们却没有形成品牌、亮出旗帜,甚至出现有的“农家乐”向城市餐馆靠近的舍本求末倾向;“安康美食”本色很好,但形成品牌、亮出旗帜、形成感召力还需付出极大的努力。所以,一是要认识到安康走绿色发展之路就包含着深刻转型,要有这个转型的理念和意识;二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厚植生态文明理念,保持思想上的清醒和理论上的定力;三就是要坚定一个信念,无论困难和风险多么大,我们要弘扬“以干克难”的精神,将绿色革命进行到底。
(作者系中共安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安康市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