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统计局安康调查队围绕“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这一主题,组织开展了创新环境专题调查。
一、科技创新发展情况
1、科研院所数量。安康市在富硒食品、茧丝绸加工、陕南中医药等方面的研究居全国领先地位。“十二五”期间,全市拥有独立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6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主要科研机构有北京大学安康药物研究所、安康市蚕桑研究所、陕南蚕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安康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富硒资源检测中心、富硒食品工程实验室。
2、发明专利拥有量。安康市的发明专利拥有量远远低于全省水平。截止2016年上半年,安康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71件,仅占全省的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0.269,远低于全省的6.780。
3、科技经费支出。2013年,安康市地方财政科技支出0.59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0.32%;2014年,安康市地方财政科技支出0.61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0.30%。2013年,安康市研究与开发经费为0.21亿元,占当年GDP比重0.04%;2014年,安康市研究与开发经费为0.58亿元,占GDP比重0.08%。
二、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政策环境
安康市人民政府于2016年5月下发了《安康市企业创新工程实施方案》、《安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等方案,旨在全面提升安康市企业、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
1、主要目标。
《意见》指出,到2020年,安康市将建成市级以上众创空间2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2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个、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0个、省级示范创新创业中心1个和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安康分中心。使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科技创新对安康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2、具体政策。
一是以企业为创新主体。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平台,对研发平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引进的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分别给予不超过20万元的科研奖补。实施“企业创新工程”。重点扶持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和科技型小微企业。并对销售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科技企业,给予最高20万元的补助。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围绕生物医药、富硒食品、涉水产业等安康特色产业发展,每年确定技术课题,组建研发团队,对完成较好的科研项目,给予不超过30万元的科研经费扶持。
二是建设人才队伍。围绕安康市的重点产业发展、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培养引进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支持高校面向安康企业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注重发现使用本土人才,重视工程实用人才、紧缺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使用。同时,针对本市科学技术成果奖的制定了《安康市科学技术成果奖励办法(暂行)》,对获得市级年度科技成果奖的最高给予10万元奖励。
三是搭建创新平台。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加快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建设,全力推进安康市高新区发展,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孕育,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紧紧围绕安康市农业主导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和民生、社会管理领域的科技创新。为促进创新主体和要素市场紧密结合,加快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四是拓宽融资渠道。在2016、2017年建立共计1亿元以上的市级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含财政资金2000万元),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积极搭建科技创新与民间资本对接平台,采取政策引导、资金参股或风险补偿等措施支持科技企业开展多元化融资。
三、成效与问题
1、成效。
一是众创空间建设初见成效。2015年底,安康市科技局首批认定9家市级众创空间和30名市级创业导师。以秦巴众创空间为例,自成立以来,在孵创业团队增加至34家,聘请专业创业导师30人,接待中省市各级领导、各界企业家、科技工作者、各类创业团队参观活动共计100余次,举办规模在百人以上的活动30余次。
二是创新创业平台初步形成。截止2016年8月,安康已建成了科技创业孵化中心、秦巴众创空间、安康富硒产品科技创新孵化器、富硒食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中心、新型工业化富硒食品产业示范基地、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6大国家级创新平台。目前,已建成6个产业研究机构和3个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星创天地,“引进、孵化、加速、共赢”的发展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三是创新服务初具雏形。2016年6月,由安康市科技局、市工信局、高新区管委会联合共建的安康市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正式投入运营。该平台定位于为创新创业人员提供项目咨询、创业培训、创业策划、创投对接等服务,促进各类科技资源汇聚、开放、共享和开发利用。
2、问题。
一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在引进优秀创新人才方面,安康市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和一系列的完善配套服务,当地的薪酬水平和教育、医疗水平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极其有限。在激励现有科技人才创新方面,现行的专业技术职称聘任和岗位聘用制度无法充分释放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
二是众创空间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目前众创空间的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北京、上海、西安等一、二线城市相比,安康市科研实力较弱,信息技术产业和智能化制造产业起步晚,研发基础薄弱。由于缺乏系统完善的科技支撑、产业规划和配套以及政策资金支持,参照北上广深模式发展起来的“众创空间”创业项目与实体经济结合度低,发展后劲不足,众创空间工位空置率较高、创收难、亏损成为常态。
三是投融资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由于地方财政资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有限,金融机构尚未出台面向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优惠政策,投融资渠道不畅、资金严重缺乏已成为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瓶颈。
四是创新服务管理亟待加强。安康市新成立的创新创业平台在导师团队、配套服务、创业评估、种子基金等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运营团队专业化程度底。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极少数政府管理部门存在门户观念,导致平台重复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
五是缺乏特色产业创新品牌战略。富硒食品已经成为安康市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安康市在富硒食品检验检测方面研究成果显著,但在富硒食品精深加工技术方面仍有待提升。目前,由于缺乏创新的品牌推广,安康生态富硒产品在全国知名度仍然不高。
四、对策建议
1、推进创新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安康学院等高校积极展开合作,积极完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借助优质人力资源平台大力引进优秀创新人才。深化财政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提高人员激励支出比例,赋予创新人才和团队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鼓励实行科技成果技术入股、期权、股权奖励和分红权等多种激励制度,让各类主体、不同岗位的创新人才都能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得到合理回报。
2、结合当地优势产业,打造特色创新平台。结合安康市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因地制宜打造符合安康实际需求的众创空间。通过发展“星创天地”这一定位于现代农业的众创空间,建立新型农业创新创业一站式、开放性综合服务平台。利用市场化、专业化、资本化的运作方式,打造安康特色品牌,建立线下孵化载体和线上网络平台,从而带动返乡农民工创新创业,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
3、健全融资服务体系,为科技企业及时输血。积极拓展与国内外优质创投资本和天使基金合作,引进有实力的科技投资公司进驻高新区,建立健全针对当地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天使投资、VC投资的流程,帮助中小企业获得有效资金支持。鼓励安康辖区内金融机构对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等融资服务,为低融资需求的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尽快出台民间资本进入创新平台的优惠措施,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众创投资。建立众创信息发布服务平台,为民间资本和众创企业间搭建起沟通桥梁,使民间资本投资众创有一个快捷的绿色通道。
4、打造专业管理团队,优化创新服务平台。加强创新平台管理团队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创新服务平台引进熟悉企业运作、掌握市场规律、拥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专业化团队进行经营管理,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性强的服务管理队伍。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安康调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