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605期/调查报告/内容详情

关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调查报告

作者:市人大常委会建环工委发布时间:2016-10-26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近期,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围绕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生活污水处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以及项目进展和资金使用等重点工作,先后深入到石泉、紫阳、汉滨、旬阳、白河等县区、镇办和企业了解情况,对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对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基本估价

  2012年以来,我市坚持典型引路、试点示范,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建设,着力解决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垃圾、农村生活污水污染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环境污染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环保设施逐步完善,农民环保意识不断提高,项目区环境面貌明显改观。

  1、农村环保设施持续改善。2012至2014年,在汉滨区、宁陕县、岚皋县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共投入7214万元,建成了一批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收集填埋、水源地污染防治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设施。2015年我市10县区全部被中省纳入了重点饮水工程水源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县区,整治项目总投资14984万元,正在39镇220个村推进。汉阴县按规划建设了12个镇级、19个村级垃圾填埋场、23个垃圾中转站、802个村落社区保洁池。白河县城关、麻虎等4个镇的14处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已开工10处,生活垃圾收集设备已全部完成采购。占地500平方米、日处理10吨的构扒镇垃圾压缩转运站,已于2015年底正式投运。麻虎镇金银村污水处理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正在进行绿化等附属工程建设。汉滨区七堰家园生态农业示范园采用沼气技术,发展“猪-沼-菜(茶)”循环农业,实现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宁陕县在寨沟、鱼洞河饮用水源地建设防护围网,设置了界标、界桩、宣传牌和交通警示牌,加强了饮用水源地保护。

  2、农村环保意识不断提高。随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推进,县镇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纷纷加大了对农村环保事业的投入。镇坪自2014年起探索建立了农村环保基金制度,按人均25元(今年提高到30元)纳入县财政预算,出台《农村环保基金管理办法》,专项用于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的运行管理。汉阴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生活垃圾清运保洁补助,2016年补助资金由原每年240万元提高到440万元。同时,按照每人每月1-5元的标准,经“一事一议”程序,由村委会组织村民缴纳清运保洁费,初步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清运保洁全覆盖。紫阳县利用公益性岗位组建了650人的保洁队伍,负责垃圾的收集、清运和处置,稳定了农村环卫队伍。镇村组织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户收集、村运转、镇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模式,自觉加强了日常卫生管理。平利洛河镇实行环卫保洁镇长值周制,进一步落实责任,促进了整治工作常态化。老县镇选择有威望当地群众组建“巡查队”和“自纠队”,落实日常监管,提高了群众的自觉性。

  3、项目区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坚持与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建设、城镇发展等专项规划紧密对接,与陕南移民搬迁、精准扶贫示范村、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同步实施,有效地改变了项目区环境面貌。紫阳县在沿汉江两岸大力实施改厕和处理生活垃圾,石泉县划定了沿江各镇和大唐电站、喜河电站的打捞范围和职责,建立了库区漂浮物打捞长效机制,使汉江两岸及库区环境变得更加优美、整洁。视察发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多在主干公路沿线、集镇周边、移民安置点、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布点,项目区环境卫生“脏、乱、差”突出问题初步解决,石泉县杨柳社区、紫阳县焕古镇大连村、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社区、白河县麻虎镇金银村等地镇容村貌明显改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虽然有许多创新和亮点,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基础工作薄弱,社会管理复杂,仍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农民环保意识淡薄。部分群众的环保意识和文明意识不强,垃圾乱丢、杂物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现象仍然存在。向农民收取垃圾清运等农村卫生保洁服务费的难度较大。

  二是政府重视程度与“五位一体”战略布局还有差距。重经济轻环保现象仍然普遍。一些基层政府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仍处于临时性、任务式、运动式水平,对农村环境治理,特别是对农户垃圾收集、转运的设施配套和运行机制研究不够,对落实镇村主体责任,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建立长效机制方面研究不够。农村环保设施项目定位不够准确,村庄、社区生活污水处理厂运行成本高,存在建的起、用不起问题。项目建设的审批程序复杂繁多,仅立项审批就有前期准备、方案设计、立项、招投标、工程建设等5大项近40道程序,运作时间过长,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工程建设进度。

  三是农村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目前关注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基本上还停留在垃圾围村、污水横流等表象层面。对于青山绿水掩盖下的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并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状况还认识不足,农村环境问题依然严峻。

  四是环保投入不足,监管力量薄弱。市县配套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不能足额到位。对生活废弃物治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缺乏激励机制和投资优惠政策。农村环境保护项目建设运营成本高、投资回报率低,难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规模迅速扩大,但配套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市还有17个丹治“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镇两场(厂)建设欠帐,已建成的农村污水处理厂没有运行经费,镇村日常环卫保洁主要靠公益岗位补贴和镇政府临时筹措资金应急。环境监管力量不足,尤其是基层更为薄弱,执法偏轻偏软,镇村、部门联动协调的齐抓共管机制尚未形成。

  三、对策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干群共识。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目的意义、政策法规和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讲清保护农村环境首先是保护我们自己生存环境的道理,增强干部群众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自觉性。突出镇村干部等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着力解决好基层干部环保责任心不强、群众环保意识不高的问题。立足部门职能,积极组织开展“环保世纪行”等活动,形成环保宣传工作合力。

  2、落实主体责任,建立长效机制。以健全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组织领导、目标责任、监督检查和考核问责制度为重点,进一步夯实各级政府特别是行政首长的责任。提高环保工作在年度目标考核中的占比,落实督查排名、约谈问责、项目退出等措施,强化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高度重视移民搬迁小区环保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把农村环卫管理、环保设施运行维护管理等与村级治理结合起来,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完善基层环保工作机制。

  3、加大投入,因地制宜搞好配套建设。借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的机遇,争取中省优惠政策,支持开展不可降解废物回收利用和减少化肥、农药用量等试点,推动建立与生态环境贡献相适应的生态补偿机制。整合环保、水利、城建、扶贫、农业等相关项目,配套推进环境治理。因地制宜,精心研究和选用符合农村实际的治污技术,确保环保设施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

  4、进一步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健全镇村环保网络,强化基层监管,下功夫遏制农村生产生活污染的蔓延。坚持日常监督与集中整治结合,强化日常监管。加强部门协作,强化联合执法。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强化执法责任追究,严肃查处环境违法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