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县现有贫困人口4.57万人,占全县人口总数近五分之一。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县委、县政府与平利县农商银行对接,制定出台了每户贷款金额最高5万、贴息3年,免抵押、免担保,资金一次到位的“5321”金融扶贫政策。银行如何用好政策杠杆作用,助推脱贫攻坚?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在精准扶贫中发挥“5321”金融扶持政策作用浅析如下:
一、金融扶持政策带动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贫困户大都属于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硬骨头”,在落实金融扶持政策实施精准扶贫上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1、群众意愿不高,存在不想贷的问题。全县87个贫困村18109户贫困户主要分布在基础设施落实、信息渠道闭塞、交通条件落后的高山深山地段,群众文化素质不高,大都属于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生产落后,以种植养殖作为基本生活来源,缺乏支柱产业,缺乏专业技术,缺乏中青年劳动力,发展意愿不高,思想观念守旧,不易于接受新事物,缺乏投资意识,惧怕承担风险,在金融扶贫中存在不想贷的问题。
2、发展能力不足,存在不愿贷的问题。受自然条件、基础设施、自身素质等诸多因素影响,贫困户收入结构单一,主要增收渠道靠外出务工,农业产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参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脆弱,没有相对成熟、稳定的产业基础,自身发展能力相对不足。
3、金融风险较高,存在不敢贷的问题。在册系统贫困户人均收入低,增收渠道不稳定,资金积累无盈余。因病、因灾、因学、缺技术、缺项目、缺资金、缺劳力等诸多致贫因素往往在一个贫困户家庭中交叉重叠,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没有成型的农业产业,没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没有可供抵押担保的固定资产,甚至有一个劳动力需要负担多人日常生活的状况,增加了金融贷款信用风险,存在银行不敢贷的问题。
4、兜底保障较多,存在不能贷的问题。全县18109户贫困户属于兜底保障贫困户的占比近三分之一,这部分贫困户虽属政府兜底保障对象,但在金融扶持政策认识上存在误区,把用于支持生产的扶贫贷款看成是民政救助,认为不用归还,频频向农商行提出申请,由于兜底保障对象大多没有还款能力或在贷款周期内还款,存在不能贷的问题。
二、如何发挥金融扶持政策带动精准扶贫的作用
1、注重宣传引导,普及扶持政策。充分利用农商行营业网点覆盖面广、与基层群众人缘较熟和各级扶贫干部进村入户的有利时机,广泛宣传“5321”金融扶贫政策,耐心解读相关细则,消除群众疑虑,纠正群众认识上的偏差误区,切实让群众自觉认识到“5321”金融扶持政策是借钱促发展不是给钱搞救助,鼓励群众通过金融扶持发展生产,带头创业,解决贫困户住房困难,动员信贷工作人员与贫困家庭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普及金融政策,做好信贷服务,妥善解决贷款难和放贷难的两难问题。
2、选准帮扶主体,稳步脱贫致富。坚持好钢用在刀刃上,结合贫困家庭实际和到户脱贫规划,因人而异、因户施策的精选产业户、搬迁户、创业户等主要金融扶持、扶助主体对象,从快、从优、从简的办理金融扶贫贷款手续,主动积极发放“住房贷”、“产业贷”、“创业贷”等新型金融扶持贷款项目,解决资金难题,发挥带动优势,促进贫困户实施产业转型、异地搬迁、创业创新和兴办专业合作社、建设社区工厂、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脱贫致富项目,以资金换资本、以投入促投产、以扶持带脱贫的带动贫困户稳定、稳妥、稳步脱贫。
3、掌握资金用途,发挥资金作用。要把准确掌握信贷资金用途作为预防和降低信用风险的重要措施,实时掌握“5321”金融扶贫资金的用途,规避和避免出现以金融扶贫贷款之名套取和转移信贷资金用途的现象,做到专项贷款专项使用,扶贫贷款定期查询。对出现转移金融扶贫资金用途的要查明原因,对采取欺瞒、套取等不法手段和挥霍扶贫贷款资金的要及时予以追缴,避免出现信用风险,切实发挥资金作用,落实帮扶单位、帮扶干部监管责任,确保“5321”金融扶贫资金不乱用、起作用。
4、定期入户走访,提高群众收益。充分发挥农商行金融服务网点与贫困户联系紧密的特点,定期对办理了金融扶贫贷款的贫困家庭进行走访,及时准确掌握贫困户发展现状和资金使用率,实时建议贫困家庭在风险可控、市场成熟、技术成型、效益可观的农业产业项目上扩大规模,在政府鼓励支持的社区工厂、创业创新项目上扩大生产,以金融扶贫资金使用率提高资金收益,促进和带动周边人群、贫困家庭就业创业和共同经营,实现金融扶贫资金收益最大化,受益广泛化。
三、建立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安全保障体系
“5321”金融扶贫政策的信贷客户均为贫困户,这种金融信贷服务无疑增加了金融风险,为有效保障银行金融机构自身利益,预防和降低金融风险,持续为精准扶贫提供资金支持,必须建立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安全保障体系。
1、整合政策资源,提供安全保障。金融创新伴随着金融风险,要建立和完善“大金融”工作格局,整合金融、财政、扶贫、产业等政策资源,建立财信担保基金、农业政策性保险补贴基金、精准扶贫风险补偿基金、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奖补措施等一系列保障措施和鼓励奖励机制,为“5321”金融扶贫政策提供安全保障,解决金融机构后顾之忧。
2、完善信用体系,降低金融风险。农商行要系统建立“5321”金融扶贫受理对象的信用评价体系,完善授信服务,对无不良信贷记录、信用等级较好的增加信贷额度,对信用评级较差、缺乏信用意识的主动说服教育,纳入重点监管,通过体系建设,降低金融风险。
3、实施跟踪服务,完善续贷业务。组织金融服务网点人员对办理“5321”金融扶贫贷款的贫困家庭实施跟踪服务,及时了解和掌握贫困家庭在致富发展上面临的新问题,出现的新动态。对发展前景好、产业有规模、创业有特色但又面临资金短板的贫困家庭,按照扶上马再送一程的要求积极主动开展好续贷业务,保障贫困家庭不因资金短缺再度陷入贫困,实现贫困家庭壮大发展。
(作者单位:平利县农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