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605期/脱贫攻坚/内容详情

关于紫阳县精准扶贫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张春涛 施存霞发布时间:2016-10-26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一、基本情况

  紫阳县辖17个镇、175个行政村,1266个村民小组,11万户,总人口34.04万人,其中常住人口28.6万人。国土总面积2204平方公里。截止2015年,紫阳县人均GDP为26113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3036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965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347元;人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4283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43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51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38元;城镇化率37.49%;现有贫困人口9.55万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33.4%。实施精准扶贫,达到全面脱贫目标是全县今后五年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二、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困难

  立足精准扶贫、实施分类指导,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逐步完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精准脱贫,仍存在以下几个难点。

  (一)从户的层面看,贫困对象识别难。

  一方面,由于现有监测技术条件所限、农民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和不可测性,贫困对象的收入状况很难被准确、全面地掌握,加之对贫困人口的民主评议和民主监督不够完善,导致出现一些列入建档立卡中的贫困户,实际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在贫困线之上,而一些确实贫困的家庭却没有被纳入。另一方面在对贫困户致贫原因进行调查走访的过程中发现,对致贫的具体原因难以精准分析,找出“穷根子”,往往只能笼统地界定为因病或因残,给精准脱贫、“对症下药”带来了难度。三是贫困户识别后矛盾多。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实行差别扶持政策,使贫困户“贫困帽子”的含金量越来越大,贫困富裕程度相差不大的农民因利益问题互不相让,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二)从村的层面看,扶贫产业找准难。要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贫困地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一个地方要找准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的特色主导产业十分困难。

  一是种养殖业周期长产品市场行情可预见性不强。种养业从投入到可收益通常是相对长期的过程,且种养产品市价相对不稳定,难以形成可靠的市场预期,给扶贫产业的选定带来较大的困难。生猪养殖就是典型的例子。二是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差。众多的贫困村因地处偏远、发展不足,稍有能力的青壮年大都选择了外出务工,留在家中的几乎是老弱病残,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抵御风险能力差,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就变得难上加难。三是精准脱贫宣传不够,干部责任意识没有充分显现出来,由于脱贫对象自身条件和原因限制,在一些村组、干部将脱贫资金直接交给贫困户任其发展,养成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而贫困户自身“穷则思变”的内生动力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形成干部又送钱又送粮,农民靠墙根晒太阳的尴尬局面。

  (三)从县域层面看,扶贫资金项目统筹难、落地难。一是县级财政有限,扶贫对象多。要实现到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人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每年平均要解决5860户1.87万人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对这么多人实施精准扶贫需要大量的项目和资金投入,而现有的扶贫资金项目又十分有限,实施难度很大,难以实现全覆盖。二是特色产业不强,带动能力弱。多年来,县委、政府一直致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因受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直未能形成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产业,产业收入比较效益较低。三是区域性贫困问题突出。多数贫困村属于区域性贫困,区域性越贫困,个体贫困问题越突出。这些地方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交通闭塞,信息不畅,资源贫乏。要解决这些地方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就必须投入大量资金解决制约区域性发展的瓶颈问题。四是扶贫项目落地难。实际到村到组到户具体项目落实进度滞缓,扶贫项目资金不会用、不敢用,怕承担风险责任,造成发展不平衡。

  三、对今后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一)精准识贫,强化动态管理。借鉴先看房、次看粮、再看学生郎、还看技能强不强、最后看有没有残疾重病躺在床的“五看法”方式,逐村逐户逐人进行精准摸排、规范识别、分类建档,为开展精准扶贫提供真实情况和准确依据。

  一要选准扶贫对象。严格按照个人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乡镇审核、县级备案的程序和环节进行识别,确保识别过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扶贫对象得到群众广泛认可,真正把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出来。

  二要找准致贫原因及脱贫对策。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认真分析研判,区分因灾、因病、因学和缺项目、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等情况,列出需求清单,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真正做到致贫原因清、底子清、帮扶措施准。

  三要健全档案资料。收集完善文字资料,建好县、镇、村三级精准扶贫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做到有进有出。

  (二)依托资源优势,坚持产业驱动,不断增强扶贫开发的“造血”功能和发展的内生动力。

  帮助贫困户持续增收是精准扶贫的重点和关键,在配套产业发展上立足一个“精”字,在基础设施完善上立足一个“快”字,在整合资源、加快发展上立足一个“活”字,在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上立足一个“大”字,始终坚持扶贫到户、精准施策、一户一法。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围绕产业发展建好基础设施。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各级财政要大幅增加扶贫资金投入,继续大力实施整村推进,围绕产业发展,着力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坚持市场导向找准优势产业。重点发展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深入推进“一村一品”,逐步做大规模、做响品牌。三是提高贫困户自身发展积极性。提高贫困户项目补助标准、转变其发展观念、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其发展积极性十分重要。同时积极培育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组织,提升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程度,实现资金、技术、生产、加工、销售等互动合作,建立企业、合作组织、金融机构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群众更好地参与产业发展,更多地受益产业发展。

  (三)运用组织手段,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脱贫攻坚关键是责任要到人。一要解决好在精准扶贫中具体包抓项目谁负责问题;二要解决好在扶贫对象识别中致贫原因、脱贫计划、项目到户前确诊和公示问题;三要解决好扶贫计划、资源安排、项目落实,实施跟踪管理问题;四要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制定精准路线图、脱贫时间表,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为如期完成脱贫目标提供组织和人力保障。

  (作者单位:紫阳县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