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605期/脱贫攻坚/内容详情

精神扶贫长久远

作者:徐 杰发布时间:2016-10-26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这些年,扶贫工作给钱给物、协调项目,引进技术、发展产业,不仅“输血”还“造血”,为脱贫摘帽做了大量工作,为农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随着大量帮扶措施不断落地,尤其是层层立下脱贫攻坚军令状后,部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却在降低,依赖性在增强,一些人被扶多年仍然贫困,也有短暂脱贫后又再度返贫的。这些贫困户中,也不乏身强力壮的人。

  究其原因当然很多,但思想观念、文化技术、智力水平等“精神贫困”是主因。他们往往不立志,消极无为,容易懒惰,甚至好逸恶劳,宁愿等靠要,吃救济,过只能填饱肚子的日子,也不愿通过自己的勤劳和努力,改变贫困面貌,过上富裕的生活。

  “人生如屋,信仰如柱”。扶贫也是一样,物质生活的贫困需要帮扶,精神扶贫更不能忽视。精神失守就会缺“钙”,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得了“软骨病”即便再多的人帮扶,也难扶得起。因此,落实精准扶贫战略,除了物质上的帮扶,更要有精神上倾注,精神扶贫才能长久远。

  精神扶贫首先要扶思想观念,解决思想贫困问题。“人穷志不穷”。引导贫困户树立自力更生、不怕困难、艰苦创业的思想和勇气,扶正他们破罐子破摔、得过且过的思想。与其坐等帮扶,不如奋力争取,让他们学习“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帮助他们找回那份勤劳和勇敢,变“被动扶贫”为“我要脱贫”。搞好文明村镇建设,让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建设有信心,让留守人员生活有信心。推进文明家庭建设,激发贫困群众对亲情、友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二要扶文化技术,解决文化贫困问题。“家贫子读书”。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建立健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责任机制,完善城市重点学校和农村贫困学校结对帮扶机制,积极协调和落实各类教育优惠政策,大幅度提升贫困地区教师待遇,让更多优秀教师能够来、留得住。大力培养有科技素质、产业技能、经营意识的职业农民,广泛发挥能人带动作用,减少贫困群众在生产中的盲目性,使之真正地适应农业现代化。三要扶基层堡垒,解决组织贫困问题。“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抓好党建,提升治理水平,选好配强贫困村领导班子,对个别有“脱贫攻坚各级领导比我们更着急”推诿情绪的不合格村干部必须猛击一掌,唤醒其主体意识,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整合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工作机制,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且群众信得过的党员干部到贫困村施展才华,让他们成为党的政策宣传队、农村党建的工作队、脱贫攻坚的服务队。四要扶信息平台,解决信息贫困问题。“卖水的人见河就是钱”。很多贫困户其实坐拥金山银山,却无法维持生计。就是因为贫困群众信息闭塞,见识少,不知道村子遍地可取的东西往往是市场紧缺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好东西不值钱,发生了“富饶的贫困”。要让贫困群众找到自己的优势,学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不断改善信息条件,建设好信息平台,让贫困人群知道市场信息,缩短贫困村组与市场的距离,让好东西真正值钱,有价有市。比如,近年来兴起的电商就在偏远地区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座桥梁,打开了农村各类产品的销路,激活了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促进不少贫困户实现了自我脱贫。

  (作者系市委巡察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