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605期/文化建设/内容详情

关于安康民间舞蹈传承的思考

作者:朱思佳发布时间:2016-10-26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民间舞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地域最鲜明的文化符号。一场《最忆是杭州》文艺晚会,精彩的舞蹈是留给各国参会者有关中国举办的G20峰会最深刻的记忆。安康正在加快发展,大力发展文旅融合的第三产业,安康民间舞蹈的传承与运用,应该与汉剧、民歌一样提上议事日程,融入本地大中小学艺术教育,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多姿多彩的形态出现在结庆舞台、景区景点、影视传媒、校园课堂和民众日常生活中。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仅就安康民间舞蹈的传承和运用,谈点一孔之见。

  一、安康民间舞蹈概况

  安康曾是巴、蜀古国属地,民间舞蹈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兼秦风、楚韵、蜀味、巴情于一体。《华阳国志·巴志》载“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故世称之约: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据载,古代巴人歌舞称为《巴讴》,包括《巴渝舞》、《竹枝》歌、《下里》、《巴人》之歌等。陕西省文化部门公布的流传于安康十县区的民间舞蹈有100多种,大体分为民间社火、地方小歌舞、风俗祭祀三类。在现代,安康小场子、安康彩莲船、旬阳蜀汉双彩车、石泉火狮子、岚皋晓道竹马、汉阴烟花狮子、平利民间舞蹈、白河彩莲船、宁陕老城竹马等多种民间舞蹈被列为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乐记》中提到“观其舞而知其德”,通过民间舞蹈可窥视到一个民族、一个地域人群生活的历史风采。安康民间舞蹈是抒发安康人民思想感情、颂扬美好生活和理想愿望的独特艺术手段和方式,集中体现了安康人勤劳、质朴、乐观、诙谐、开朗、坦诚、善良的性格特质,千百年来流传甚广,影响颇深。

  二、安康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

  市委、市政府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高度重视,市政府公布了包括民间舞蹈在内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要求各级各部门切实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将其作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促进人文安康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好,在全市文艺精品政府奖中专门列有舞台艺术类,以表彰奖励优秀的舞台精品剧目,一年一度的“龙舟节”主题活动更是以表演本土民间歌舞为主,深受群众喜爱。市文化部门和各县政府每年都要举办民间歌舞表演比赛,对优胜者予以奖励,为民间歌舞的传承发展推波助澜,对安康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市民间舞蹈的传承力量薄弱,传承手段单一,主要靠民间艺人师徒式口手相传,民间社团管理松散,各自为战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加之民间舞蹈未能很好地与时俱进,内容显得陈旧,形式显得刻板,缺少时代气息,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鼓励扶持力量不够等影响,许多民间舞蹈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困境。另一方面,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有责任研究、改造和传承当地优秀民间舞蹈,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和风貌,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但目前安康本土的大中小学未将安康民间舞蹈纳入教学范围,使其传承和发展少了一个有力的支撑,人才短缺成为我市民间舞蹈传承发展的最突出短板。

  三、安康民间舞蹈传承的建议

  1.高度重视。传承和发展民间舞蹈不仅是一项文化工作,更是一项历史任务。在当代校园及地方文艺演出中,常见的几乎都是“舶来品”类文艺节目,本民族的优秀民间歌舞节目鲜见登台亮相,这种文化现象值得关注和深刻反思。文艺作品及演出不仅有娱乐功能,还有价值观的鲜活表达。从构建文化自信的需要出发,相关部门应将优秀民间舞蹈作为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全市保护利用优秀文化遗产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明确责任部门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和推进措施,明确奖励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并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保障。

  2.走进校园。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其培养紧缺人才,是驻地高校的重要责任。本地高校可发挥规模化、系统化、专业化培养舞蹈人才的机制优势,主动作为,自觉承担起为安康民间舞蹈传承培养新的“传承人”的社会责任,率先在全市将安康优秀民间舞蹈传授纳入教学范围。按照传承发展、推陈出新、符合教学规律的原则,编写材料,为教学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3.人才培训。一是教育部门应制定培训计划,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现有舞蹈教师进行民间舞蹈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二是积极引进人才,学校应根据教学实际和教学需要,通过公开招考、选拔引进优秀人才,充实教学一线;编制、人事、教育部门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三是鼓励支持专业老师自主选学,对专业老师为提高业务技能,参加的进修学习,观摩交流等,在时间上、经费上给予保证和支持。

  4.创新教学。一是老师在教学中应着力改变过去单纯注重技术、技巧的训练和动作形态的教学模式,应将舞蹈形态与舞蹈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将民间舞蹈文化内涵融入其中,使学生明白民间舞蹈的特点和文化内涵,以免学生只有形似而不神似,无法形成系统的舞蹈文化构架,所展现的舞蹈动作缺乏内涵和表现力。二是把握民间舞蹈的本质,充分融合舞蹈动作与内涵韵味,安康民间舞蹈之所以流传至今,与其艺术内涵韵味存在直接关联,教学中应重点讲授舞蹈动作的内涵韵味以及形成该种韵味的文化背景,不仅要调动学生去模仿、揣摩舞蹈动作,更要深层次挖掘、参悟其内涵韵味,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学生的舞蹈艺术修养境界。三是将其列为必考科目。考试不是目的,通过考试形式向学生传导压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学习效果,巩固学习成果,使其成为安康民间舞蹈新的“传承人”。

  (作者单位:安康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