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606期/战略探讨/内容详情

整合汉江流域旅游资源 共建汉江生态旅游带

作者:王化信 孙 黎发布时间:2016-12-24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当今,旅游业的发展正在从各地分散、独立发展向不同层次的地域协作、联合发展转型。汉江流域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具有优先合作的基础,在汉江流域的合作发展中应首先考虑旅游资源整合发展,以期形成全流域、大规模的旅游品牌,辐射拉动交通事业、绿色产业、现代物流、现代服务等事业的发展,以此推动汉江流域生态经济带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一、汉江流域城市旅游资源特点

  汉江流域处于亚热带季风温暖湿润气候区,自然风光秀丽,物产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以游兴业的先决条件。

  自然风景优美。汉江流域全长1577公里,分上中下三段,每段风景都别有洞天,可谓处处景色宜人。丹江口库区以上绵延925公里的上游地区,处于秦巴山区的中心腹地,两岸高山耸立,地势起伏,水流落差大,河道蜿蜒,峡谷、盆地交替出现。这片山区以险著称,千古传唱的“蜀道难于上青天”就是形容这里。这里森林覆盖率高,物产丰富,珍稀动物大熊猫、朱鹮、金丝猴在此繁衍生息,是世界上宝贵的生物基因库,非常适宜度假养生、猎奇探险。丹江口至钟祥的中游地区,约270公里,流经低山、丘岗,水势渐缓,接纳了南河和唐白河后,水量和含沙量大增,多沙洲、石滩,湿地资源丰富,草木繁茂,植被良好,清雅幽静。钟祥以下的下游地区,迂回于广袤的江汉平原,水流缓慢,曲流发育,河渠、池塘、树木、田野连片集中,农业发达,自古以来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中下游地区适宜发展观光农业,领略名胜古迹,游赏田园风光。整条流域各种自然风光依山傍水巧妙组合,构成了一幅幅山川交错、峡谷深邃、山岭峻险、田园开阔的自然山水画卷。

  文化底蕴深厚。汉江流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郧县古人类遗址群的发现,证实了人类起源于汉水流域的观点;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等中国古老神话传说于这里诞生;沉睡了两千多年轩辕黄帝所造的鎏金蚕、汉字创始人仓颉造字遗迹、中国最早的稻作遗址、曾代表世界最先进乐器的曾候乙编钟在这里出土;汉族、汉人、汉字、汉语的称谓由这里产生;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三国文化、秦文化、孝文化、航运文化、茶文化、迁徙文化等多边文化于这里交融;国粹京剧源自于汉水流域地方剧汉剧;两汉王朝在这里建立,刘邦刘秀两位帝王从这里兴起,卧龙诸葛亮、名医张仲景、天文学家张衡、田园诗人孟浩然等受汉江水土滋养成为一代名杰……深厚的人文历史为整个流域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底蕴。

  资源种类丰富。汉江流域各城市旅游资源丰富,且已形成一定规模,各具特色。历史文化方面,有武汉“天下绝景”黄鹤楼、汉中三国文化、襄阳汉城古隆中、邓州花洲书院、仙桃沔州府、荆门王莽洞、潜江曹禺纪念馆等。人文古迹方面,有道教圣地武当山、武汉佛教“四大丛林”、天门古刹白龙寺、安康南宫山、邓州福胜寺塔、钟祥明显陵、郧县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等。自然景观方面,有神龙架原始森林、商洛金丝峡、孝感天紫湖、南阳龙湾温泉、宁陕悠然山庄、石泉燕翔洞等。还有以水而兴的象征古航运商旅业发展史的社旗山陕会馆、紫阳北五省会馆;代表现代水利建设辉煌成就的潜江兴隆水利枢纽、王甫洲水利枢纽、西北最大人工湖瀛湖;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汉江龙舟节、炎帝故里寻根节等大型节庆活动,还有一批大众化的亲水游乐、满足研学商旅需求的各类旅游项目。这些已成气候的旅游资源集观光揽胜、休闲娱乐、猎奇探险、度假养生为一体,兼顾了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为资源有效整合奠定了基础。

  二、汉江流域旅游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旅游业是推进经济增长、带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引擎。目前,汉江流域已经具备了整合资源的天时、地利、人和。

  从交通区位来看:汉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它地处我国中西部地区结合带,具有承南启北、贯穿东西的桥梁作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将会推进流域各城市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交流,特别是它将会加快流域各城市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全流域路网交通体系更加完善,形成公路、铁路、高速、航空、航运五位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不但极大地方便游客,更会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从资源性质来看: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和互补性为整合发展提供了可能。汉江流域各城市地理位置相邻,历史文化一脉相承,旅游资源有的以自然生态为主,有的以亲水娱乐为主,有的偏重于人文类,景点多以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为主,虽然各具特色,但对游客来说,相似度比较高,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全面整合、深度融合旅游资源,实行一体化发展,合力打造龙头景区,合理搭配旅游线路,实现以强带弱,能有效地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同类旅游商家间的不良竞争,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从人民意愿来看:水是汉江流域城市之间的纽带,各城市通商通旅较早,地缘关系相亲,国家汉江生态经济带战略的实施,更是把流域各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互联互通、绿色发展、多赢共赢,是流域人民共同的发展愿望。目前,汉江生态经济带规划已初步编制完成,鄂豫陕三省联合开展的共建“汉江流域生态农业经济带”活动,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关注和巨大反响。武汉、孝感、随州、十堰、荆门、南阳、汉中等七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成立了“汉江流域旅游联盟”,将各地优势资源串联成线,抱团吸引海内外游客,为在更大范围内整合旅游资源提供了借鉴。

  三、汉江流域旅游资源整合的建议

  旅游资源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结合城市特色和资源自身特点,充分考虑国家和地方政策、财力、人力资源等多种因素,协调不同行业、不同机构联动配合,全面实现旅游资源多赢共赢。建议:

  一要争取省级层面重视。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鄂豫陕三省已成立联合调研组对流域城市生态经济带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协商研讨《汉江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初稿)》。作为促进经济发展重要引擎的旅游业,也应引起省级层面高度重视,进行协商对话,达成发展共识。建议建立一个在三省旅游部门之上的权威机构――汉江流域旅游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及协调委员会,对流域旅游业发展进行统一规划指导。科学编制“汉江流域生态旅游带”发展规划,坚持从流域全局观念出发,以问题为导向,进行顶层设计,有效开发利用资源,实现流域旅游一体化发展。京津冀旅游产业链整合、泛珠三角旅游合作等这些成功的范例可作借鉴。

  二要全面提升资源品质。对流域内各类资源按照空间层次、共生关系、主题形象、产品开发、线路搭配、龙头聚合、市场目标、产业链关联等进行分类。实现聚合发展,将同一类型、尚不成熟的旅游产品或市场竞争力较弱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大资源或旅游产品,改善市场形象,提升综合竞争力。发挥龙头带动,对已经开发成熟的龙头旅游资源,发挥其带动作用,充分挖掘和整合其辐射范围内的旅游资源,一方面服务于龙头旅游资源,完善其旅游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借力开发,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的整体提升,也可将周边景区与龙头景区直接打包开发,使之成为丰满、协调的整体。打造精品品牌,利用旅游资源在区位、交通和功能上的联系,策划旅游精品线路,确定区域旅游主题和形象,打造最具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产品,提升旅游品质。加强旅游宣传,开通汉江流域旅游信息网,全面介绍汉江流域旅游资源、旅游经济、大型主题活动、出行交通等,全面树立汉江流域旅游整体形象。

  三要以游助推全域发展。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与发挥旅游业的支撑带动作用紧密结合,以旅游带动各行各业大发展,提高汉江流域城市整体经济实力,实现“1+1>2”的倍增效应。以旅游带动交通发展,全面加强陆路、水路、航空的互联互通,构建一体化大交通,实现全流域旅游无障碍化通行。以旅游带动农业发展,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建设观光农业、水产养殖、农事劳作体验、田园风光观赏等为核心,推动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城镇发展。以旅游带动服务业发展,强化服务业市场监管,提升服务业管理水平,营造优质的服务环境和投融资环境。以旅游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低碳环保、节能高效的绿色产业、循环产业、生态产业,以实现汉江流域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王化信 市政协研究室主任,孙黎 市政协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