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606期/专家视点/内容详情

情系安康的碧水蓝天——访问中国人口地理学界学者张远广

作者:严久石发布时间:2016-12-24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张远广是一位从安康走出去的著名的地理学专家,是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研究生导师。年过八旬,鹤鬟童颜,精神矍铄。他长期从事经济地理、人口地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造诣很深,硕果累累,声望远播国内外。在《中国现代地理科学人物辞典》、《中国百年人物篇》等典籍中,对他都有记载和介绍。日前,我们有幸相遇并作了采访。

  问:教授您好!久闻大名,听说您是安康人氏,在地理学科领域很有成就,能否先简要介绍一下您的经历?

  我是地道的安康人,l931年8月生于安康城区北正街的一个书香门弟。家有袓父、袓母,袓父张厚植人们尊称张举人,母亲杨根生是位出身于奠安乡(现在汉滨区张滩镇)的农家妇女,姐姐张启英是一九四九年后安康地区选送省城培养的一位最早的幼儿教师,父亲张光谦早逝,依靠袓父在乡下教私塾和母亲做针线活、纺线的微薄收入度日,供养我上学。我自小苦读,知道上进。

  1947年毕业于兴安师范附属小学,1949年毕业于安康县立中学,1949年8月投亲汉中上高中,1951年11月由汉中联中保送考入西北大学师范学院学习,是党和国家圆了我的大学梦。

  1955年毕业于西安师范学院地理系本科(陕西师大前身)並留校做助教,同年9月又被保送入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外国经济地理研究班深造,师从前苏联专家拉可夫斯基。

  四十多年来,我一直在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从事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现在虽已退休二十余载,但学术研究工作始终未停,现在还在著书立说,谏言献策,发挥着余热。

  我在陕西师范大学工作期间,先后担任世界地理、人文地理教研室主任,地理系教授,硕士生导师。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现已是高龄老人了,年龄越老,思乡之情越浓。近年,我在儿童时代的情景如过电影,并经常思考:如何才能保护好安康这一大片绿色家园,给子孙后代留下更美的青山绿水;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汉江水质,一江清水供京津。

  问:您工作踏实、治学严谨、不用说,在教书育人方面桃李芬芳,我这次是想听听您有哪些学术成果?

  我在地理学界头衔较多,曾任中国地理学会全国理事,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理事,世界地理研究会理事,中国高校人文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杂志副主编,中国人口学会理事,国家教委全国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专家,黄河经济研究会理事,陕西省地理学会秘书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陕西省人口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政府有关厅委专家组顾问,陕西省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陕西农业》顾问等。2004年8月,荣获中国地理学会终身会员资格。

  第一,提出学术新见解。1978年人口地理从人文地理中分支出来,是一门新兴学科,怎么给它下定义,关系到它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范围。我经过认真研究,作了科学表述。得到了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王益寿、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们认为,我下的定义是相当成熟、完整和严谨的,也是最早将“生态环境”一词引入人口地理学定义之中的中国学者。再如,我从区位与世界联系的角度,系统研究了我国沿海港口城市和海运地理,发表了论著,具有创新性、超前性,成为我国研究此类问题的少数人之一。

  第二,编著地理学书籍。先后担任主编、副主编和参与编写出来由国家正式出版的专著达10余部。主要有:《商洛地理志》、《西安市地理志》、《中国人口陕西分册》、《城市问题》、《祖国的资源》等,还参与编写了《安康地理志》和《汉中地理志》。

  第三,发表论文和学术交流。我在研究的基础上,经常撰写和发表文章,具有代表性的有:“新中国海运地理十年(陕西师大学报创刊号)”,“世界茶叶地理(商务印书馆刊出)”,“试论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内容”,“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城市发展战略初探”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并作学术报告,这又进一步促进了我对学术的研究和开拓了学科的视野。

  第四,给当地党政谏言献策。我多次被邀请参加省市领导召开的发展战略和体制改革座谈会,我都是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准备发言,提出建议,并多有采纳。

  问:近些年来,安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都有了很大进步,但产业建设还是一块短板,制约了发展,请您对安康的产业建设谈谈见解。

  首先是产业选择问题:从资源条件看,安康的矿产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主要有铁、铜、砂金、铀、矾、硅石、水晶石、磷、重晶石、硫酸钡、金红石、石炭、锰等50多种。但矿点多、不富集,一般称为鸡窝矿。然而,评价矿产资源应有动态观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勘探手段的进步,有可能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对安康地区的矿产资源持乐观态度,特别是旬阳的汞矿寄予厚望,只是因为从目前的环保技术角度考虑,暂时封存。安康的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拥有各种生物物种3300多种,仅次于西双版纳,自古就有天然基因库、天然药库之称。从大政策看,保护生态环境是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中央已明确提出各级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从市场前景看,发展药材、蚕桑、茶叶、魔芋、果品、食用菌、畜牧、水产、优质粮油等绿色产业大有可为。特别是发展中药材,药品的生产和销售附加值很高,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病增多,中医药将对西药发挥着更大的补充作用。从人居环境看,安康具有浓郁的北亚热带自然景观和南北过渡的气候资源及其区位条件,发展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方面也有明显的优势。安康硒资源丰富,发展富硒食品前景广阔。

  一个地区的产业选择,要着眼长远,权衡利弊,寻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点。环保不是要放慢发展,而是要在更高层次上发展,要产业升级和更新换代,可持续发展。

  产业建设一定要抓龙头企业,途径就是抓精深加工,抓名优产品,做强做大。

  问:人口地理学对于小城镇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请您从人口地理的角度,谈一谈小城镇建设的问题。

  汉江是长江的重要支流,安康应站在全局的高度,对汉江沿岸的几十个小集镇群的发展进行总体规划,以建设特色小镇为节点,形成串珠,构成汉江一线绿色经济发展轴。规划内容应包括:勾连交通,防洪堤建设,城镇绿化带,污水垃圾处理,生态旅游,健康养老等等。这里,我再提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汉江安康段自古称为黄金水道,后来它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的发展观念应从昔日传统的“水上物流”转为今日的“水上客流”,与建设特色小镇结合,在发展水上游乐、吸引游客方面做些文章。

  移民搬迁是小城镇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稳定解决脱贫和扩大退耕还林的成果,有利于解决高山区群众的避灾、抗灾、减灾问题,有利于优化城乡人口的结构。移民搬迁已取得了成绩,但任务还很重。这是一项牵动面很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要配套解决很多问题,诸如:住房、交通、水电、文化、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社保、生活设施等。只有配套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搬的动,稳的住。

  问:保护生态、治理污染是一个大战略,要长期重视这个问题,我们还应当注意做好哪些工作?

  安康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保护屏障,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安康每年调水量占到66.4%,经济地理的地位十分重要,生态建设和环保工作任重道远。

  安康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很有成绩,森林覆盖率已达65%,名列全国前茅。空气质量优良,青山绿水、蓝天白云。

  还需引起关注的是,要进一步提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安康遇到干旱年份和少雨季节,就出现小河断流,汉江水位下降严重的现象,这表明水源的现有涵养能力并不高。一般来讲,有林则能储水,森林覆盖率与水源涵养能力成正比。之所以水源涵养能力还不尽如人意,很可能是林种结构和地理布局不合理。建议两点:首先在林种上要选择树冠大、吸水力强、根系伸张力发达的品种;其次是在水源林的种植坡向、等高线选择、品种搭配、林种密度等方面,力求科学性,使治理和效益同步。应建立林业观察网点和试验站,不断总结经验。

  治污,要抓住“三个重点”,一是保护汉江水质,二是防治土壤污染,三是优化空气质量。要坚持治理矿山,关闭沿江排污企业,加强居民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处理,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回收农用薄膜,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富硒资源。

  安康是“安宁康泰”的简称,是中国最吉祥的地名。提出建设“美丽、富裕”的新安康,代表了我们的共同心愿,我为此高兴,为此点赞。希望不久的将来安康会打造成为秦巴腹地名副其实的一颗灿烂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