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旅游与“四化”融合发展,与精准脱贫有机结合,进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实现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目标,这是我市正在探索的加快经济发展、加快群众脱贫、生态更加美丽的新路子。市发展研究中心牵头组织课题组,对本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作了专项调研。
一、 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 初步成效
安康乡村旅游始于上世纪90年代农家乐,进而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主题多元推进。很多县区的乡村因发展旅游而美,群众因发展旅游致富,呈现“乡村即景区、乡村即度假区、乡村即产业基地”,推动了产业融合和全域旅游发展。据统计,2015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数1140.5 万人次,占旅游接待总人次的39.98%,综合收入 39.92亿元,占全市旅游综合收入的27.59%。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4.2万人,带动就业16.8万人,有农家乐1800余户,示范户600余家,石泉、岚皋县荣获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市现有4A级景区8个、3A级景区11个,省级旅游名镇10个、旅游示范村20个、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254个村(占全省的21.56%)。
2. 主要做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市县做到了规划引领、抓点示范、项目捆绑,实施“旅游+”战略,一业带多业,以乡村旅游推动精准扶贫,促进了融合发展。如宁陕县近年先后引进26家省内外企业投资开发38个旅游项目,引资总额突破280亿元,探索出“皇冠模式”、悠然山高山湿地等多种开发模式,乡村旅游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乡村旅游撬动了市场主体,整合了各种资源,走出了旧有农家乐单一模式,迎来了创新与创意的新时代,各县区初步形成了各自特色。平利县的长安镇、龙头村和三里垭村的茶旅特色,汉阴县凤堰古梯田的农耕文化特色,岚皋县的宏大村和杨家院子的美食文化特色,宁陕县的秦岭峡谷漂流、森林自驾游等,在本地及周边形成一定口碑。
安康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标准体系未建立。乡村旅游开发各自为战,一些旅游村建设无标准,服务无规范,管理无依据,盲目发展、无序经营现象突出。二是扶持政策缺力度。建设用地、项目扶持、融资政策、奖励措施乏力且不配套,经营者思想保守,市场主体投资信心不足,导致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三是同质化建设风险高。开发建设相互模仿,大多没有独自特色,缺乏市场竞争力,乡土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不够,体验性、差异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的项目少。四是要素聚集难度大。土地山川林地资源整合、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和市场开发项目之间的融合、村容村貌改造和乡土文化挖掘、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与各类人才聚合、创新创意产品开发与市场培育营销等等,都存在不少难题。
二、安康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分析
1.特色资源及有利条件
安康拥有最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地处我国生物多样性主体功能区,森林覆盖率65%,居全省第一;境内三分之二的土壤富含硒元素,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富硒食品产业示范基地,被誉为“中国硒谷”;境内山清水秀,风光宜人,物产丰富,乡村土著美食种类繁多,民俗独特,清澈的汉江流经7县区,是汉水文化和移民文化重要承载地;中省已确定将安康市建成秦巴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域内将建成两条高铁、6条高速公路、6条国道、13条省道、一个4C级机场和一条高等级航道,形成立体综合交通网络,融入关天、成渝和江汉2小时经济圈;全市10县区都是贫困县区,整体被纳入川陕革命老区、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地,绿色循环产业是发展命脉,发展乡村旅游成为战略选择。
2. 积极探索多种模式发展乡村旅游
紧靠城市型。毗邻西安市的宁陕县要在突出打造“四区一园一城”的同时,以更多投入更大力度做好乡村旅游发展。安康中心城市及各县城周边乡村,如汉滨的县河、吉河,石泉的杨柳社区等,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和营建。
依托景区型。南宫山、瀛湖等现有的19个3A级以上景区周边乡村,要与景区开发相配套,发展组织化、规范化的旅游食宿接待区,推行接待户统一管理,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分配客源,统一价格,注重与景区的捆绑营销。
郊野游憩型。城镇近郊交通便利,拥有丰富的郊野休闲资源,适合郊游式类型发展,如岚皋杨家院子,汉阴龙岭村和三元村等。其发展核心理念是:依托乡野环境,打造轻松有趣的郊野游憩活动集聚区,通过创意开发,形成多种休闲游憩空间,构筑丰富多彩的郊游产品,注重持续性乡村活动和节庆策划,创造乡村持续旅游吸引力、开放性公共活动空间与经营性盈利项目相结合。典型业态是乡村美食、垂钓区、乡村骑行绿道、休闲农庄、湿地公园、户外运动区等。
度假乡居型。在历史文化积淀厚重的传统村落,村内保留着诗意的田园风光和一定数量的传统民居,适合进行度假化改造,如汉阴凤堰古梯田的几个旅游扶贫村。其发展核心理念是: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结合传统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对村落内保留较好的传统民居院落进行设计改造,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度假空间,将其复活成活态的乡土文化博物馆,传统与时尚结合的精致文化度假村落,提供有品质的乡村文化度假产品、博物馆,让游客在文化的穿越中寻觅内心深藏的价值。典型业态是:文化民宿、乡村博物馆、民俗餐厅、茶社、艺术家创作室以及小资范儿的乡村酒吧、乡村度假酒店、非遗工坊、文化作坊、稼穑教育、田园诗歌节、露天音乐节等。
农业公园型。乡村旅游以农为本,以乡为魂,要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在农业基础条件较好,拥有一定的农业产业资本支撑,农业资源与农业文化在区域内有一定代表性的县区,如平利、汉阴县发展农业公园。其发展核心理念是:田园即公园,农旅合一的现代农业发展与田园休闲综合体,构建农旅共兴的产业链,带动规划区域范围内乡村旅游的发展。典型业态是:农业博览园、茶饮土特集市、田园度假区、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农耕民俗村落。
特色小镇型。在安康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县区,出现了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叠加的特色小镇,初步实现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生态融合发展,彰显了安康独特的生态与文化魅力,如石泉后柳水乡小镇、岚皋横溪休闲小镇和城郊温泉小镇等都初具规模。各县要选择一两个具有良好产业基础的特色小镇论证和营建,积极寻找投资建设主体,力争催生命名一个,市场认可一个,形成良好发展效应。
康疗养老型。利用安康的生态优势,加之国家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和全省首个生态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市政策机遇,建设一批生态健康养老乡村、生态健康养老园区和生态休闲旅游景区,大力发展乡村康疗养老休闲产业,把安康建成生态健康养老胜地。
3.打造安康乡村旅游的新热点。
随着交通瓶颈彻底打破,安康乡村旅游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在加快推进南宫山、瀛湖等重点景区建设的同时,以新观念、新格局、新机制,大手笔、高起点、高品质打造乡村旅游新热点,让安康成为周边大都市重要旅游目的地。北京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相关领域专家多次来安康考察,与调研组座谈后提出,安康应着重围绕“一河、一山、一湖”的保护与开发,打造乡村旅游新热点:
“一河”是指黄洋河,地处中心城市周边,河流蜿蜒,水丰流清,两岸温婉,阡陌纵横,屋舍俨然,河谷平坦开阔而有纵深,连接着女娲山、南宫山、化龙山,可延伸至天书峡、飞渡峡等4A级景区,在保护好两岸原生态的前提下,沿河谷纵深地带进行深度乡村旅游开发,不仅将成为安康中心城市数十万居民不可或缺的养生休憩地,也能对西安、重庆等大城市人群形成不可估量的吸引力。
“一山”指凤凰山,是市境内腹地中央非常秀美的山脉,省林业厅曾在汉阴境内凤凰山负氧离子测试时爆表,国家林业局已批准其为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议将凤凰山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整合,打造成安康的中央公园和周边都市群的康养基地,山脉所在的四县区近百万群众将直接受益,安康乡村旅游整体格局将大为提升和改观。
“一湖”指旬阳水电站建成后在安康城市周边形成的连接瀛湖的人工湖。要加快推进“湖城一体”建设,让安康城因湖而秀美,乡村游因湖而兴旺。
此外,要以打造中国最美乡村公园的信心,加快建设541国道沿汉江旅游经济带和月河川道乡村旅游带,稳步推进旬阳、白河乡村旅游开发,借鉴国内外乡村民俗旅游经验,建设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群落。
三、 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1.强化乡村旅游顶层设计,统筹资源形成发展新格局。成立全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对全市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布局,统筹整合各类资源协同发力,实行差异化发展,引导有序竞争,形成政府主导、村民主动、市场主力、全民参与的发展格局。各县区乡村旅游既服从全市的风格定位,又各具特色魅力十足。在此基础上,把主景区景点与特色旅游村巧妙串联,编织移步换景、引人入胜的乡村旅游网。
2.加强乡村旅游资源保护,坚持全域规划用规划引领发展。防止对乡村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和同质化竞争,牢固树立保护在先、规划先行理念,高质量编制全市及各县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规划既要统筹资源,又要量身定做,在精准、特色、细节上下功夫,强化旅游功能配套与自然环境美化,在旅游人群集聚和逆城市化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在生产、生活和生态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鼓励条件好的县区先试先行,既要勇于实践,又要纠正一哄而上。一定要突出各自特色,防止千村一面。要注重乡村闲置资源的改造利用,注重独具乡土特色的景观整理与营造,要使传统中有现代,平淡中有真趣。规划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乡村特色,这是乡村旅游的灵魂。对乡村旅游经营户的发展规划要一对一地指导,充分结合现有条件,既在民居改造创新设计和提升档次上明确要求,也要在产业培育和经营项目选择等方面定帮扶措施。
3.强化政策配套支持,实施旅游村各类项目整合捆绑扶持。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有成龙配套的政策支持,有责任共担、风险共扛、成果共享的制度保障体系。乡村旅游建设用地要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安排,支持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集体林场和水面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村民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经营权流转、托管、出租(转包)、入股和抵押融资等,要有实用规范的管理制度。跨行政区域旅游资源必须整合,推动相关县区镇村和相关行业联动,实现集约和集聚效应。要按照节约集约、多规融合要求,推动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文化、生态和旅游融合发展,实现项目链、投资链、产业链、服务链、创新链等要素共同支撑乡村旅游发展。要出台《乡村旅游发展奖励办法》,对旅游村及旅游经营户由市县乡村旅游评定委员会予以考核评审后,予以项目和资金奖补。
4.突出各县各村乡土特色,打造安康乡村旅游独特品牌。安康的乡村,给人最突出的印象像是世外桃源。一定要扎根本土,深挖本县区本村特色,包括民俗、民居、美食、特产、农事、农具、场景等等,让每个乡村都要有自己的特色颜值和文化标识,能够给游客以惊喜和难忘的印象。在各类要素资源优势突出的镇村,鼓励发展开心农场、农事体验、农艺学习、休闲农庄、农家旅馆、自助采摘、森林寻访等乡村休闲产品,建设一批可供户外运动、健康养生、观光探险的景观游憩线路,再连线成网,推动全市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靠品牌和品质取胜,要以旅游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对乡村旅游环境与设施、接待与就业、管理与服务等进行量化和细化,引导督促乡村旅游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打造安康乡村旅游品牌。切实加大培训力度,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行动,定期举办乡村旅游培训班,组织旅游村负责人、经营者外出学习考察,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经营者综合素质。
5.推动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组建乡村旅游营销联盟平台。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外出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务工人员、退休人员、毕业大学生、青年创客、文艺小资、艺术家、公益组织等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之中。要明确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主体责任,将旅游项目纳入专项建设基金支持领域;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精准扶贫,在信贷资源配置、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信贷管理权限设置等方面,向旅游扶贫重点村给予倾斜。在运营方面,通过资本撬动、互联网思维导入,形成“资本+乡村旅游”“互联网+乡村旅游”“众筹+乡村旅游”“扶贫+乡村旅游”等多种模式。在营销方面,既借助旅博会、推介会、旅游节等传统模式,同时推广宁陕县发起组建“秦岭旅游战略联盟”作法,组建区域旅游联盟,加强策划包装、宣传推介、营销联合和管理互动,整合差异化旅游产品,实现“平台共建、品牌共创、价值共享”的包容性发展。
(执笔:王涛 市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