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606期/产业发展/内容详情

汉阴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陈汉元 王小梅发布时间:2016-12-24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发展,汉阴现代农业在规模、质量、效益、效率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农业以现代农业为标志正在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至2015年底,全县累计建成现代农业园区41个,其中省级园区5个,市级园区16个,县级园区20个,建成面积达8.36万亩,建成面积与常用可耕地面积比率名列全省第25位,全市第1位;园区农业总产值10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47.6%,参与园区建设的农民人均纯收入14030元,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6倍;园区内有省市级农业产业重点龙头企业15家,家庭农场317户,专业合作社32个,农业产业工人和职业农民6200余人。

  鲜明特点

  生态旅游持续升温。培育特色生态休闲农业观光示范村30余个,休闲农庄25个,休闲农业示范点51个,吸纳游客756万人次,总收入达32.9亿元,带动了服务贸易的发展。全县商业网点2672个,综合大型超市、乡镇农贸市场等4600多家,从业人员2.5万人。

  电子商务初显身手。72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自建了商务网站,开通微信公众号14家,在阿里巴巴、淘宝、天猫商城平台自建网店39家。苏宁易购汉阴直营店、京东服务中心汉阴站、乐视TV生态体验店相继运营。龙飞魔芋食品、巨川、惠联工贸、原生商贸等一批相对成熟的电商企业陆续涌现,其中龙飞魔芋、原生商贸被评选为全省2015年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全县7家重点电子商务企业累计实现上线产品网络销售额1725万元,位居全市第2名。

  知名品牌不断涌现。全县有富硒品牌11个,拥有农产品专利93个,申报品牌认证8个。其中,平梁镇太行村老树富硒茶枕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安康绿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被省农业厅认证为全省设施蔬菜名优名牌企业,安康“绿硒”富硒蔬菜系列产品荣获央视上榜品牌和中国著名品牌。秦康大米、兴利粉条等15种食品获得富硒认证,“蜡烛山”商标被认定为陕西省著名商标。

  需注意的问题

  富硒资源开发不足。富硒缺乏量化标准,土壤中的含硒量、农产品的含硒量、加工后的农产品含硒量不清楚,硒含量缺乏快速权威检测,影响着富硒食品产业实质性发展。

  汉阴美食推广力度减弱。作为富硒产业衍生品的汉阴美食成功推出了“炕炕馍”等8大名小吃、“汉水蒸盆子”等10大名菜,在省内享有一定盛誉。但在县境内分布散、聚集度不高,在外地的标准店少、不超过20家,通过美食带动产业发展的效应不明显。

  电商发展缺乏产品支撑。发展电商的目的是将我们本地的富有特色的农产品销售出去,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目前来看,电子商务企业主要销售的是企业自己的产品,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有保证。个体电商主要销售的是农产品的干货,诸如野生蜂蜜、土鸡蛋、腊肉、干“腌”菜、豆腐乳等,都是家庭生产,产品的品质和数量难以保证。

  专业合作社作用发挥不够。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相当一部分就是企业来组建的,只起到了组织生产作用,没有代表农户利益与企业、与市场抗衡。公司、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信息、资金、技术没有实质性的作为,“ 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形式化。

  涉农企业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涉农企业大多处于发展扩张阶段,自身实力不强,缺乏市场预期、风险评估、市场拓展与开发观念,盲目扩大产业规模,导致生产无序化。

  几点建议

  做实富硒食品产业。首先,政府应组织开展全县范围的土壤、水体硒含量普查和粮油作物、畜禽、蔬菜、林果、魔芋、食用菌等作物的适生区域科学检测,精细到每一个村组甚至地块,为产业布局提供详实基础数据,让农户知道自己的地适宜种什么。要将这项工作排入工作日程,集中财力、人力将基础工作做实。其次,要加快建立农产品硒含量检测体系,对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进行硒含量检测。许多农民想生产优质富硒农产品,却担心消费者不认可,不愿意增加投入进行生产。与此同时,消费者想买优质农产品,却对市场上所谓的优质富硒农产品持怀疑态度。建立一个快速检测体系,农产品优质优价的问题即能迎刃而解。第三,要建立富硒农产品生产激励机制。政府对从事优质富硒农产品生产的农户、企业等经营主体,在项目资金、银行贷款、基础设施保障等方面优先支持。对富硒产品检测费用,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减免全部或部分费用。对富硒认证成功的,奖补其发生的认证费用,充分激发和调动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富硒产业的积极性。

  做大汉阴美食。汉阴美食已经创立了自己的地域品牌,要打好这张牌,对内挖潜,对外扩张。要在十大名菜、八大名小吃的基础上,将更多的传统菜品包装推出,不断的开发新的菜品,让本地出产的干鲜农产品转换成美食,带动农业生产和加工。要走出去,将汉阴美食店开办在省内外。相对于菜品来说,小吃的制作技艺简单、投资少,应该率先走出去。建议加强小吃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在每年12月前制定次年小吃培训计划,明确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组织返乡劳动力参加培训。汉阴美食走出去还要发展连锁经营,实施标准化管理。包括店名店貌标准化、经营标准化、工艺标准化、食材标准化。建设汉阴美食配送中心,统一配送主料、配料,保证食物质量,维护“汉阴美食”品牌形象。

  3、建设“一村一品一店”。以村为单位,“一村”培育“一品”(特色农产品),以“一品”做响“一店”(网店),以“一店”致富“一片”。对全县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进行梳理,调整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在发展种养殖的基础上,着力开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把生产出来的生鲜农产品加工成干、腌制产品,通过电商销售出去。如干菜系列,有干洋芋片(果)、干萝卜丝(片)、干茄子、干豆角等;腌制品系列:有泡菜、豆腐乳、豆瓣酱等;腊制品系列:腊鸡腿、血豆腐干等。干菜系列,可以是家家户户加工,统一通过网店来销售。对于腌腊制品,则需要有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企业来进行原料收购、统一加工制作,保证食品安全卫生与品质。政府要尽可能提供服务,一是要制定出台农产品加工场地使用的扶持政策,解决用地问题。二要培训网店业主,指导其上传图片、装修店铺、优化关键词,让网店活起来。三要解决资金困难问题,扩大创业贷款范围、额度,简化办理手续,在土地经营抵押权贷款方面进行实质性推进,让资金投入到农业上来。

  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府应该出台与之相配套的资金、金融、税收扶持政策,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人才缺乏尤其是懂得经营善于管理能带动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严重缺乏,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发展壮大的又一重要因素。目前大多数专业合作社都是围绕本地优势产业由行政推动建立的,参与者大多是农民,合作社的负责人基本由村干部或是自身素质稍微突出一些的成员担任,发展思路不明,对如何开展业务不清楚,更谈不上发挥龙头、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因此要着力解决人才问题,一是建议出台人才引进政策,鼓励能人、大学生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进入合作社的大专以上的人员参照见习大学生补助标准给予补贴。二是加强对合作社负责人、工作人员培训。向上争取省市级高层次培训以更新观念开拓视野,向外组织实地考察学习成功经验,培养造就一批懂技术、懂市场、善管理、会经营的人才。

  提升涉农企业的经营水平。职能部门要指导涉农企业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在生产、加工、贮藏、流通等环节推行标准化管理,做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提供农产品种养植真实数据,全县的34万亩耕地,种植粮油、蔬菜、魔芋、茶叶等产业的分别有多少,能够提供多少原材料,实行信息共享,引导企业联盟合作,形成合力,10共同开拓市场。企业也要转变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寻求多方合作,一要积极打造自己的品牌,努力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优质新产品。建立技术研发团队,寻求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撑。同时,注重引进新的技术成果进行试验示范推广,避免跟风发展造成打造不出精品,产品积压滞销变不成经济利益。二要积极主动与中东部发达地区生产企业对接,充分利用汉阴的特色优势产业、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区位优势以及工业污染小等优越条件,积极争取把本地优势产业作为中东部发达地区生产企业的优质原材料基地。

  (作者单位:汉阴县委农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