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老龄化速度加快,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强劲。据《安康市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我市2015年11月1日零时的常住人口为264.87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为27.92万人,占10.54%,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1.57个百分点,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日益增长。
一、医养结合的概念
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的充实和提高,就是重新审视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关系,将老年人的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重要的位置,以区别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它既包括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更重要的是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服务的内容以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为基础,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服务项目,是相比于普通的养老机构增加的服务项目,也是其最重要的服务内容。
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类型
1、养老和医疗机构联盟,合作服务。这种类型的医养结合的方式是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达成合作协议,医院的医师和护士定期到养老机构对患病老人进行医治,免去老人的奔波之苦。当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突发疾病、大病时可以第一时间到联盟的医院得到专业的医疗救治。例如,河南省郑州市以郑州市第九医院为牵头单位,郑州市31 家养老机构加盟,定点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定时定期去加盟养老机构免费随诊、义诊,并梳理跟踪治疗档案,按照患者的不同需求提供医疗服务。打破了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了区域内医养协作、双向转诊,老年患者的医养需求能在这个“联盟体”内得到“一站式”满足。联盟式医养结合模式整合了养老和医疗两大资源,实现了双赢:养老机构获得了专业的医疗支持与服务;同时,医院与养老机构的合作也有利于医院整合、优化医疗资源,提升床位周转率,进一步实现更好的服务社会的目的。但是这种医养结合模式的限制条件是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地理位置要相近。
2、医院转型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这种类型的医养结合方式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对城市已经过剩的公立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将部分医疗机构进行结构和功能调整,直接转型为老年康复院、老年护理院等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明确其为老年患者提供长期医疗护理等服务的功能和任务,完善所需的房屋设施和器械装备,并加强医务及护工人员的培训。如:大庆市让胡区鼓励公立医院改革,让胡路区庆新街道与让北医院共同建立了庆新养老护老大社区。医院推出了“医养结合,康复并重,先治后养,持续照料”的新型医养服务,开放床位120张,由护士为患者进行医疗、心理护理,由护工为患者进行生活照料,对服务对象进行24 小时一对一的生活护理,让老人无病可修养、有病可医治、休闲可娱乐、康复可运动。
3、公立医院发展壮大老年科。这种医养结合模式在公立医院中的可行性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公立医院设施体系健全,标准化水平高;二是公立医院专业化程度高,人员职业素养高;三是公立医院收费公开、透明,国家医疗保险提供坚强后盾。如合肥市滨湖医院老年科,集医疗、护理、托老、康复、健康教育、临终关怀六位为一体,实现全程无陪护照顾模式,解决了老年患者住院陪护问题,适应了社会需求。这种模式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医”、“养”结合,持续照顾;二是设施、设备齐全,环境优美,服务周到;三是医疗条件优越,护理模式规范。
4、在养老机构中设立医疗机构,医养一体化经营型。如福建省,由政府出资修建,再交由民间专业团队运营。“公建民营”的优势在于政府负责建设养老院,再引入新鲜血液,借助民间机构的专业团队和管理技术,通过社会化运作、更专业更优质的服务,实现政府、社会、老人等多方共赢,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引入专业的医疗机构,推行“养老院+ 医院”的“养医结合”新模式。
5、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实施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在老年人不住院的情况下,为居家、社区或者机构养老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医疗护理,并将费用纳入长期医疗护理保险。该模式是青岛市探索的医养结合模式。青岛市于2012 年在全国首个实施护理保险。护理保险以基本医疗保险为平台,以“医养结合”的养老护理机构、社区医疗机构为主要载体,开展居家、社区和养老机构医疗护理,建立科学完善的筹资、支付、经办服务机制,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护理需求(见下图)。
6、医养结合度假型模式。这种模式是结合旅游地产的度假型养老酒店或生态旅游康养新城,将医疗护理融入其中,形成高端医养结合产品。其盈利模式是产权酒店+分时度假+异地连锁互换,通过购买住宅、公寓,享受全国连锁的酒店免费入住天数。这种模式目标客群主要为健康老人,属于高端服务消费,是一种盈利性的健康养老模式。典型代表:红树林、悦榕庄。
三、推进我市医养结合工作的几点思考
1、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 政府应该根据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目标定位,尽快出台促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发展的意见规划,将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建设纳入区域老龄发展规划、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二是在具体执行方面各部门之间应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为医养结合模式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卫生主管部门依据自身的职责,按照行业特点,建立制度标准,确保规范运营,加快出台和完善相关服务标准、设施标准和管理规范,抓紧制定医养结合机构的建设标准,建立等级评定制度及评估制度,进而制定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准入、退出机制,规范医养结合服务市场行为。另外,民政部门应确认其非营利性。这样既解决了老人的医疗和养老难题,同时也促进了养老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三是要加强对医养结合机构的考核和监管。政府要建立对医养结合机构的考核评估体系,加强绩效考核。对政府投资开办的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服务收费实行政府定价,对非营利普惠性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服务收费实行指导价。建立医养结合服务公示、举报制度,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强化对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服务范围、服务质量及服务费用收支情况的日常监督。
2、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市场化运作机制中,尽快促进养老事业产业化。养老问题是社会问题,要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建立“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市场化运作机制。当前,最迫切的是要拓宽“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资金渠道,财政、卫生计生和民政部门应建立专项发展基金,募集资金资助培养更多“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惠及更多老人。健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将政府、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多方主体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多方服务主体的资源,共同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养结合”服务需求。
3、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当前缺乏从事老年人医疗护理的专业人才,成为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教育部门要加大养老行业医护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养老服务的专业水平。一方面,通过政府补贴一些专业培训机构和有经验的养老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养老护理员的培训,逐渐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要规范养老服务人员的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资格认证、职称评定体系,确保他们的职业发展,并保障他们的权益,稳定人才队伍。
4、发挥我市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培育健康养老产业。发挥我市独具的天然生物基因库、中药材之乡、中国硒谷优势,发展中医养老产业,打造一批天然富硒养老食品、天然富硒养老饮品和养老保健品企业和品牌。发挥我市“中国最佳生态养老城市”优势,结合生态旅游的开发,积极引进进行过医养结合度假型模式开发的企业,打造一批结合旅游地产的度假型健康养老酒店和生态旅游康养新城。
5、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创新医养结合新模式。贯彻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和2030年健康中国的发展纲要,推进“互联网+医疗”模式,把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同健康养老产业有机结合,实行“互联网+医疗”的模式与现行医疗体制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提供更多的社会化养老服务,创造符合安康特色的医养结合新模式。
(作者单位:安康市卫生计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