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街社区的群众文化现象
石泉城关镇北街社区的群众文化引领全县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石泉县以广场舞为主要活动内容的群众文化,最开始的发展仅限于县城的四个城市社区及其他各乡镇的街区,而城市社区中最活跃的当数城关镇的北街社区。北街社区是石泉县最大的城市街区,地处商贸繁华街市,流动人口多,仅常住人口就有6758户2万余人,而包括流动妇女、失业人口、留守老人在内的闲散家庭人口就近5千人之多。五年前的北街,率先在城市街区成立了广场舞健身队、腰鼓队、合唱团、太极拳健身队等志愿者队伍,以社区人员为骨干开始组织群众活动。北街社区的工作人员从社区书记到文统、社区工作者均为女性,她们一方面发挥自身优势加入到这些文艺社团组织中,自愿服务,参与社团管理和活动组织;一方面挖掘人才,为社区群众文化发展奠定基础。五年来,北街社区每年自己组织群众文化活动40余场,这其中,涌现出来的多位有专业特长的退休老人,他们既有自身的才华又乐于奉献,甘于发挥余热为社区群众服务。有的老人带病为合唱团进行专业排练之余还为社区创作了《北街社区之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唱节目。老人们创编的节目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讴歌了积极向上的社会发展主旋律,歌颂了身边的好人好事,批判和讽刺了那些想不劳而获的人的丑恶嘴脸。五年来,参与群众文化建设发展的社区群众达1.1万人次,参加群众文化文艺社团组织的社区群众达300余人;参与社区文化艺术、治安联防、红十字协会、精神文明创建、扶困助残等志愿服务的社区群众达2000人次。
文化引领发展,文化促进团结。作为文化重要一部分的群众文化在社区建设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桥梁作用,成为居民和谐共生的纽带。在群众文化蓬勃发展中,北街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得到很大提升,邻里关系和谐了、干群关系良好了,崇尚文明道德风尚的纯朴民风在社区日渐形成。2015年、2016年间,社区党总支书记陈绪贤、社区居民柯善凤先后登上“陕西好人”榜,彭仕林、李玉梅等为社区呕心沥血的先进志愿者成为全县学习的道德模范。五年来,北街社区成为石泉唯一一个声名远播全国的社区,也是全安康市为数不多活动国家级先进荣誉称号的“三星级”社区,社区成立的居家养老日间照料中心成为安康市乃至全省社区拓展服务的典范。
虽然北街社区群众文化发展于市县来说只是很小的一个缩影,但它的引领所带来的社会良性效应是令人瞩目的。深究其发展支撑,我们不难从中找到掣肘农村乡镇群众文化的原因,以及乡镇群众文化传播与提升的正确途径。
二、农村乡镇群众文化发展现状
农村乡镇群众文化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该地方的社会发展水平。当前,乡镇群众文化要发展主要依靠镇文化站、村(社区)文艺社团的组织,以及县级站的支持。因此,镇文化站及村级文艺社团组织所站的思想高度、组织管理能力、业务水平成为这个地方群众文化能否发展的关键因素。
当前农村乡镇群众文化所欠缺的正是与这些因素息息相关的一部分。一是欠缺主旋律精神文化内涵的引导。二是欠缺对群众文化科学宏观的组织辅导。群众文化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但传承也好创新也好,贴近群众生活的内涵不可缺少,有思想有内涵的文化才是群众文化得以延续下去的灵魂所在。尤其是颂扬积极向上人生态度的,歌颂真善美的,使群众在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中,自我教育,自娱自乐。群众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非功利性、非职业性的文化表达,实现自我参与、自我怡情、自我开发的文化现象,人民群众在其中抒发情感、愉悦身心、陶冶性灵、展示自我、蕴藉着追求自我完善、按照美的规律认识和掌握世界的文化诉求。在此定义中,很清楚的阐明群众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并强调了其非功利性、群众参与性、愉悦性、追求完善并认知美的重要性。
经常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县区要体现文化发展通常发起一些年度赛事,比赛能刺激群众发展的动力固然是好的,但也往往造成镇文化站或村级文化社团组织的急功近利,为了比赛而比赛。虽然通过强化训练也提高了某些方面的认知,也取得了荣誉名次,但并不代表着文化水平就此提高了多少,相反,有可能还造成群众对群众文化认识的偏差。比如前些年各个地方搞广场舞大赛,很多群众一提到这个地方的精神文明或文化建设就是广场舞,好像广场舞就代表了群众文化的全部。这种局限性认知是对群众文化广义的一种扭曲,会造成我们对挖掘人才的选择误导,延缓群众地域性文化的发展进程。
文化站的引导者还要带领群众走出大众文化与群众文化相混淆的误区,搜集整理地方文化精品,将群众喜闻乐见、体现真善美、集原生态与艺术创造延伸与一体的那些民间文化作品发扬光大。比如北街社区所创作的小品和说唱表演,将邻里之间的矛盾融于诙谐幽默的表演,将真善美的人物白描用于说唱对唱的表达,这样贴近群众生活的东西,既达到了群众爱听的效果,也在娱乐之余起到了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大众文化虽然迎合群众娱乐口味却从不排除功利色彩的东西,但群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一定不能急功近利和加之太多政治色彩。有些街区搞民俗,不惜高价从外地甚至国外请来一些袒胸露背极其低俗的演艺队伍,虽然达到了热闹的效果,但却是与群众文化所应传播的理念相背离的。
乡镇群众文化的引导与传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北街社区之所以创作出许多社区群众喜爱的精品文艺作品、培训出近乎专业水准的合唱团、民族乐团、表演队伍,要归功于社区有彭仕林、徐汉珍这样一批懂艺术文化的老艺人。而我们乡镇文化站及民间社团目前所欠缺的正是这类群众文化的引导者。
三、乡镇群众文化传播与提升的正确途径
一是要找准并把握运用好乡镇群众文化的载体。乡镇群众文化载体包括镇文化站、县文化馆下派驻镇村的包联老师、社区和村自发组建的文艺社团组织、镇村图书活动室、镇村志愿服务队伍,以及镇域内的公益性文化单位。乡镇文化站作为镇域内群众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基于长远考虑,应组织镇域内的文艺人才及社团组织举办半个月至一个月的文艺创作及表演培训,切实保障从理论到表演整体水平提升。文艺社团组织要在不断学习和创新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挖掘和整理民间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舞、曲艺、广场文艺汇演、原生态艺术展示等形式的民间文化为基础,创新创作形式,为平民百姓提供多元化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镇文化站要搞活镇村图书活动室,制定长期有效的管理办法,利用村级志愿服务号召各村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奖励活动,活跃群众文化氛围,力争改变现在图书室“锁门锁柜子、图书形同虚设”的局面,通过读书、民俗表演、民歌竞赛、精神文明宣讲、身边好人评比等系列活动加强和促进农村文明建设,提高群众对文化的认知。同时,镇党委政府要鼓励村和社区内的有志有为人士繁荣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最后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发展成果共享机制。
二是要挖掘和保护本土文化艺术人才。乡镇群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土壤与温床,要推动民族文化势必先提升群众文化。因此,乡镇群众文化也要吸取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不能靠华丽的服装、奇异的低级趣味脸谱、媚俗露骨的诱惑满足群众的猎奇心里,那样不仅不能提升群众整体文化素养,还会使百姓对群众文化产生误读,严重影响对乡镇农村群众文化的认知,甚至会扭曲和变形。乡镇群众文化作品的创作表演要把握坚守、继承、创新、传播四个原则,要与群众生活相结合、与社会发展、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时代脉搏紧紧相连,才会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才能得到广泛群众的喜爱和认可并长久传颂。要将群众文化繁荣昌盛,作品精品必不可少,文化艺术人才也必不可少。本土文化艺术人才即是群众文化的传播者,也是群众文化的创造者,而镇文化站应着眼于地域性文化的特点,挖掘和保护这样的本土文化艺术人才,将具有地方色彩的民间民俗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地方文化艺术人才是地方文化的软实力,我们在挖掘地方人才的同时,要基于保护理念,培育他们的艺术视野及广阔胸襟,摒弃小我思想、固化思维。从待遇和岗位上加以重视,鼓励他们消除杂念发挥各自优势与特点,用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展现地方文化特点,提高创作及表演水平,为本土文化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石泉县城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