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606期/社会民生/内容详情

破解中心城市管理难题的调研报告

作者:市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发布时间:2016-12-24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总体上,安康依然处于城镇化初期阶段。纵向看,自2000年撤地建市以来,在城市骨架不断扩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城市交通拥堵、市民生活质量下降、生活环境不宜居等问题逐步凸显,考验着现有城市的城市功能和管理体制。横向看,与周边汉中、十堰等地市比较,市政设施水平落后,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城市文明程度较低,区域中心城市作用发挥不强。破解中心城市管理难题,是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在城市发展思路和重点上的顶层设计更加清晰合理,也需要在执行层面上各部门协作配合更为有力,更需要广大市民和社会共同参与。通过问题梳理,我们在城市规划管理、城市交通管理、文明市民素养提升三个社会关注度高、问题比较突出的方面进行重点跟踪分析,提出以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十二五期间,中心城市“一江两岸”山水园林城市风貌开始彰显。江南城区金州路和东坝、西坝片区棚户区改造启动实施,高新区路网建设基本成型,以安康国家高新区为核心的江北新区发展空间大幅拓展,建成安康博物馆、香溪大道、兴安公园、西城阁、人行天桥、高新区三大公园等一批城建项目。中心城市道路长度226.68公里,平均路网密度1.75km/km²,人均道路面积16.47平方米。逐步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排水管道共计215.99公里。

  初步建立了“市级牵总、权责一致、属地管理、事财匹配”的安康中心城市管理运行新机制,顺应现代城市发展趋势和规律,界定市区两级管辖范围和职责权限,推行市级主导、统筹协调、区办主体和一级规划、两级建设、三级管理、四级联动的城市管理模式。

  各项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加快市政设施改造、环卫设施改善、市容市貌、城市绿化、管理服务等重点工作,实施城区市场、停车场、环卫设施建设项目,狠抓城乡结合部和路段治理整顿,开展了交通秩序、广告牌匾、小区环境专项治理,城市交通秩序和卫生环境明显改观。中心城市被命名为国家级卫生城市,正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

  二、存在的问题

  1.规划理念落后,起步晚,规划执行不严格,管理体制不完善。一是江南老城区开发严重超载。江南城区总面积11.8平方公里(含东坝和西坝外围区域),人口密度达2.11万人/平方公里,建筑密度达62%,建成区绿地率不足15%,人均道路、广场面积仅为0.84平方米,江南城区公共空间不足、人口密集、道路拥堵、功能缺失等问题日益凸显。二是城市管理执法体制不顺。市区事权划分,市级承担了中心城市全部的土地、规划审批以及绝大多数行政许可和部分行政执法职责,但执法力量相对薄弱;区级承担了全部环卫作业和绝大多数一线执法,没有审批权限。造成了规划审批与执法管理脱节,中心城市管理缺乏协调性和统一性。三是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屡禁不绝。据2015年“两违”调查统计,自2002年1月至2015年7月中心城市重点区域“两违”建设共计2240户、占地面积34.47万平米、建筑面积96.63万平米。对于市区联动、老旧住户分流安置、“两违”治理缺乏系统性的政策安排。依法拆除的程序繁琐、过程冗长。拆违力度不大,拆除难度大,小敲小拆的多,整片整栋拆除的少,没有形成强大的震慑力。没有形成“两违”整治的长效机制和合力。

  2.交通拥堵日益严重,人、车、路矛盾突出,路况差,停车难,秩序乱。固定路段、固定时段交通拥堵成为常态。一是车辆增长超过道路负荷。据交管部门统计,安康中心城区拥有各种车辆196966辆,其中机动车辆140169辆,年均增长20%以上。根据电子监控卡口统计,城区大桥路、江北大道、巴山路等主干道车辆流量日平均18370车次,高峰期每小时达8365车次。二是停车难。中心城区目前主要利用空闲场地和路面停车,现有泊位10544个,与机动车保有量相比差距巨大。其中临时公共停车泊位1842个,分布在城区主次干道路面上,使用率100%,使本来狭窄的街道通行能力更差。部分地下商业停车场收费过高,使用率较低。三是路网布局不合理,道路不规范,“T”字路口多(市委、南环路、果园路等),交通流组织难度大。道路狭窄,无法实现分道行驶、各行其道。主次干道少、背街小巷多,交通流循环差,分支路段和背街小巷利用率低。四是人车混行,机动车、电动车、行人相互干扰、通行冲突十分严重,遵守交通法规意识差,不良交通陋习多,极易引发路口交通拥堵,全靠大量警力进行疏导、维护秩序,保畅通压力大。

  3.市民文明素养还需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广大市民,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市民素质的提高显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安康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正在展开。但客观地说,与社会的期望还有不小距离,创建工作大多还停留在外在表面,而内在的市民素质却没有得到实质提高。城市管理全民化程度较低,群众主动维护城市形象的意识还不强。一是部分市民缺乏城市管理的意识,传统的生活习惯及随心所欲的行为惯性,形成了一些乱象,如乱扔垃圾、乱堆杂物、占道经营等等。二是市民法制化意识差,总是以个人利益为导向,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占道经营、乱设乱摆现象严重,横穿马路、占道行驶、乱停乱放等交通陋习常有发生。三是公德意识薄弱。总是认为自家的东西就是宝,公共的东西看作草,不爱护公共服务设施的现象比比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尽管居住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广大市民对维护城市环境的思想意识转变迟缓,生活习惯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有所提升,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

  二、几点建议

  1.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城市发展思路。在中心城市规划修编和“多规合一”上,要站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高度,跳出安康看安康,用超前的思路和创新的理念,使规划真正做到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功能性和协调性相结合,既要考虑到与相邻区域的关系,也要与安康特色产业融合起来。体现出生态性、人文性和兼容性。

  2.优化功能分区布局,引导城市人口流动。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和“生态宜居”目标,抓住“人”这个核心要素,强力推进“重心北移”。强化“民生城建”理念,坚持建设与管理相协调,人口与公共服务、就业创业相配套。着力完善江北新区市政、医疗、教育、环卫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强化城市功能和要素配备,加快推进江北产城融合。将市、区行政服务职能逐步向江北转移,停止现有江南机关事业单位新建项目。引导市民在江北居住、就业,逐步解决江南人口过于稠密和有限公共服务的矛盾。

  3.深化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形成合力。深入贯彻中共中央《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结合实际,继续实施“中心城市管理运行机制”改革。构建高层次规格的城市综合管理协调机构,匡定管理职责,突破部门利益藩篱。重点是推行综合执法改革,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整合行政执法资源,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和执法事项属地化管理,消除城市管理中职能交叉、部门分割、条块分离等体制弊病,破解城市管理中日常监管难以到位、工作成效难以巩固、执法缝隙难以消除等复杂难题,改变重建设轻管理的传统城市发展思维。

  4.深入落实“依法治市”,加快制定城市管理相关地方法规,把城市各项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一是出台《安康城市规划区私人建房管理办法》、《“两违”行为处理办法》等地方规章,严禁新增“两违”建设,强力消化存量。二是细化和规范城管执法工作程序、督察、执法过错追究、罚没物品管理等方面规范性文件,真正做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确保城市管理执法行为合法、适当、有效;对城管方面的规范性文件进行进一步清理,对现有地方规章中与城管体制机制改革目标相抵触的内容进行修改。三是要文明执法,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执法教育活动,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城市管理执法人员的法治意识、服务意识和文明意识。

  5.统筹资源,加快重点公共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一是扎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强力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网格化新模式。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充分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起城市管理公共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将城市管理的各项事务及管理责任落实到网格单元,做到无缝隙覆盖、全方位监管,实现城市管理区域精细化、内容数字化、查处精准化。二是加强停车场的规划与建设。在江南老城区利用腾退的公产,在巴山路、解放路、兴安路、大桥路及东西大街各布置规模适宜的立体停车场,引导现有地下商业停车场降低费用,建立全市停车信息联网发布平台,提高利用率,逐步清理主干道路面停车。新区要预留空间,缓解城区交通管理与停车压力。三是改善建筑过分密集的状况,增加绿化场地、公共厕所、专业市场,统筹地下管廊铺设管理,做到疏密有致、布局合理、管理有序。对人流、车流量大的大型小区、学校医院入口修建地下通道、人行天桥等交通组织设施,缓解人车混杂矛盾。四是探索城市管理市场化路子,转变“政府包揽、垄断经营”的传统经营管理模式,通过ppp等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解决城市管理投入问题。对城市管理养护作业等项目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降低城市管理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6.扎实深入创建“文明城市”,持续提升市民素质。牢固树立“城市管理,人人有责;管好城市,人人受益”的观念,在群众中广泛、深入、持久地普及文明礼仪知识,提升市民综合素质。既要加强宣传引导,也要加强普法教育,增强群众法治意识、文明意识、诚信意识,促使广大群众自觉遵守、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爱护城市环境,理解城市管理,重视城市管理,实现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合理借助各类“媒体”和舆论。大力宣传报道正面信息,深度挖掘曝光各类破坏城市管理秩序、丑化城市形象的案例。搭建“微平台”,灵活多样开展文明素质教育活动,将微博、微信、微视等平台有机融合,发挥各自优势,推进执法工作开展、加强民意沟通、提升城管服务水平。将市民素质教育融入基层道德讲堂。结合“好人评选、道德模范评选、优秀志愿者评选”等活动,通过大力开展道德讲堂,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学身边事。

  课题组组长:陶柏林

  成 员:张春江 王 涛 李 鹏 李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