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新一轮扶贫开发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坚定抓扶贫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全面实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搬迁扶贫、社会扶贫、健康扶贫、保障扶贫“六大扶贫工程”,探索总结了“5567扶贫”“三五扶贫”“套餐式扶贫”等精准扶贫模式,取得了显著脱贫成效。但是,脱贫攻坚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决不可掉以轻心。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少数镇村和干部对脱贫攻坚认识不足,仍然把脱贫攻坚当常规性工作,没有攻坚的决心和狠劲,存在盲目乐观、蒙混过关思想。二是部分基层和群众脱贫攻坚主动性发挥不够,部分贫困村工作依赖性大,碰到困难往上推。部分贫困户自我脱贫主动性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
2、工作基础不牢固。还存在贫困对象仍然不够精准、致贫分析仍然不够深入、制定措施仍然不够扎实等问题;部分贫困户“一户一档”资料内容单一,缺乏帮扶措施及脱贫过程的印证资料;在项目编报上,有对接不准、就易避难、重村轻户的现象,致使部分编报备案的项目难以尽快实施。
3、工作措施不精准。一是脱贫措施不够有力。存在工作措施不具体、责任不明确、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二是项目实施进展缓慢。贫困村房、路、水、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迟缓,任务欠账大,当年规划的项目有近50%没有开工实施。三是措施实施不精准。我市致贫原因具有复合型显著特征,往往一个贫困户就聚合了因地理条件、因无劳动能力、因病、因学、因智、因残等多种致贫困素。但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常常是只重主因忽略次因、只选一因忽略多因,导致脱贫措施不精准。
4、工作合力不凝聚。一是资金整合上,部分县区项目资金整合还停留在规划上和文件上,对使用金融资本投入脱贫攻坚心存顾虑,动作迟缓;二是精准选人上,部分单位没有按照选好选优要求选派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选派的部分驻村干部不懂、不会农村工作;部分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不实在,存在“走读”应付现象;三是力量聚合上,目前一个贫困村就聚合了包联领导、帮扶部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镇村干部等多支工作力量,但存在整合不够、聚合不强的问题。
二、工作对策及建议
1、全面强化“十三五”脱贫攻坚统筹力度。一是盯紧一个脱贫计划。要盯紧“2016年计划脱贫12.2万贫困人口、脱贫200个贫困村;2017年计划脱贫14.3万贫困人口、脱贫260个贫困村;2018年计划脱贫15.3万贫困人口、脱贫290个贫困村,宁陕县、镇坪县、旬阳县整县脱贫摘帽;2019年脱贫16.37万贫困人口、脱贫253个贫困村,平利县、石泉县、汉阴县、汉滨区、紫阳县、岚皋县、白河县整县脱贫摘帽;2020年为全市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年”的总体脱贫计划,一户一户拔钉子,一村一村脱帽子,一年一年断根子,坚决当年任务当年完成,稳定脱贫进度,提升脱贫质量,确保完成整体目标任务、实现总体脱贫计划。二是编好一个脱贫规划。要按照脱贫“7710”标准,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易地搬迁、教育扶贫、转移就业、健康扶贫、政策保障、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八大类项目,既要围绕贫困户脱贫增收,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又要解决好贫困户、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问题;要整合好涉农资金,用好金融政策,积极鼓励民间资本等社会资源服务脱贫攻坚工作;要充分与行业部门专项规划进行有效衔接,与工作考核、贫困户(村)退出、“1+N”配套政策充分衔接,相关行业规划要服从脱贫攻坚规划。三是实施七大扶贫工程。紧抓脱贫攻坚机遇,大力实施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规划,落实脱贫攻坚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指导意见》,加速实施陕甘宁和川陕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整合行业资金,配套专项资金,加大金融资金,吸纳社会资金,加快推进“交通扶贫、水利扶贫、电力扶贫、信息扶贫、科技扶贫、文化扶贫、国土扶贫”“七大扶贫工程”,全面提升贫困村整体承载功能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精准脱贫奠定坚实基础。四是落实七项脱贫措施。稳定衔接移民搬迁补助政策,抓好安置点公共设施配套,落实好特困户、五保户搬迁安置,加大产业开发和创业就业扶持力度,确保搬迁群众就业有岗位、创业有门路、增收有渠道,实现扶贫搬迁脱贫;继续推进“党支部+x+贫困户”等创新模式,努力实现一个贫困村培育一个现代农业园区,全面建立贷款风险担保机制,扩大互助资金担保融资试点,扎实做好小额信贷扶贫工作,实现现代特色产业脱贫;完善就业和劳务输出服务平台,紧抓劳务订单、技能培训、有组织化输出三项工作重点,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程,开发公益性工作岗位和企业爱心岗位,实现创业就业脱贫;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和基本农田实施退耕还林,开展生态综合补偿试点改革,建立健全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提高补偿标准、扩大覆盖面。利用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和天然林管护专项资金,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生态保护人员,实现生态建设脱贫;落实13年免费教育,并给予贫困学生生活补贴。对贫困家庭在校大学生、中高职在校生做到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全覆盖。对贫困学生实施定向招生和专项培养,改善贫困地区教育基础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教育扶贫脱贫;资助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加大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和医疗救助力度,扩大医疗康复项目,实现健康扶贫脱贫;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加快推进“两线合一”,适时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落实临时救助制度,帮助贫困群众应对基本生活困难,实现政策保障脱贫。
(二)提前谋划“2017年”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一是制定工作方案。市、县区、镇办、村四级要围绕年度脱贫任务,在今年12月底前制定完成脱贫攻坚年度实施方案,逐级汇集计划脱贫贫困村、贫困户的花名册,分类统计房、路、水、电、讯等技术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等需求,形成项目清单。二要夯实工作责任。继续以两办文件落实年度脱贫攻坚工作任务,对外公开承诺。市、县区严格按照不低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的比例并确保每年不低于20%的增长安排专项扶贫资金。县区积极发挥整合主体作用,切实将涉农资金整合切块资金专项用于脱贫攻坚,并足额落实金融扶贫风险补偿金。各行业部门不断加大行业扶贫投入总量,按照“项目清单”安排落实项目。三要突出工作重点。坚持把有安全住房作为稳定脱贫的底线要求,严格对照年度任务中需要搬迁的贫困户,一户一户定计划,采取超常规举措,确保需要搬迁的贫困户都能享受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扶持;坚持把产业增收作为增强“造血”功能的治本之策,瞄准特色产业,创新联结方式,探索推进模式,灵活多样带动贫困户增收;坚持把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脱贫的刚性要求,彻底解决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的自然村和贫困户,落实通讯网络全覆盖。
3、不断创新脱贫攻坚工作方法。一是脱贫攻坚越到后期,任务更重,时间更紧,难度更大,必须不断转变工作思路,在推进机制上、夯实责任上、力量整合上、提高成效上下功夫,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质量。二是继续提升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金融扶贫、乡村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试点工作成效,总结工作经验,尽快探索创新一批扶贫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精准扶贫提供新的经验,新的借鉴。三是按照“先试点总结,再逐步推广”的办法,指导各县区在有条件的协会将互助资金协会财政注入资金作为担保或风险补偿金,存放在合作金融机构,合作金融机构按照1:5的比例进行放大,向互助资金协会会员提供无抵押贷款服务,扩大互助资金的投放额度和覆盖面。紧抓全国政策性金融扶贫实验示范区的机遇,积极协调金融部门,选择部分积极性比较高的县区开展政策性金融支持整县扶贫互助资金工作,用政策性金融贷款向有条件的贫困村注入50万以内的金融资本成立互助协会,努力实现贫困村互助协会全覆盖。
4、不断加强脱贫攻坚队伍建设。一是持续选好配强镇、村领导班子,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打造好一支永远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二是坚持按照“人岗相适,按需选派、供需对接”的办法,选派扶贫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发挥中省定点扶贫单位和干部力量,落实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突出“扶志、扶技、扶业”,打造好一支能打硬仗的扶贫突击队;三是加强教育培养,不断提升扶贫系统干部素质,将脱贫攻坚指挥部抽调人员与市扶贫局干部职工一体化考核,落实同等奖惩措施,打造一支作风扎实的扶贫先锋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