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606期/对策建议/内容详情

开发秦巴药膳 促进陕菜发展

作者:巫其祥发布时间:2016-12-24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陕菜是中华饮食文化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陕菜是中华菜肴文化的源头,历史上曾经影响着华夏各大菜系。为进一步弘扬陕菜文化,把陕菜产业做大做强,让国内外认识陕菜、品尝陕菜、展示陕菜,让陕菜走出潼关,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推动陕菜产业的繁荣和发展,为陕西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作出新贡献。本文就挖掘、开发秦巴药膳,是促进陕菜发展的一条重要新路子,谈一些看法和意见。

  一、中华药膳历史悠久

  药膳,是中医理论与烹饪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瑰宝,是我国菜肴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何谓药膳?简而言之,是以中药材为原料,按一定的中医辩证组方,经过特殊的炮制加工,与特定的食物合理配伍,经过烹调而成的美味药膳菜肴。其目的是取药物之性,用食物之味,食借药力,药助食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充分发挥其饮食的营养作用和药物的防病疗疾、保健强身、美容养生、健脑增智、延年益寿的作用。这种药膳,它既具有中国菜肴的特点,又具有中药的特效,即具有食物和药物的双重作用。但药膳并不是药物和食物的简单相加。

  中华药膳学是中华民族对人类饮食文化和中医文化的独特贡献。既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说它古老,因为它历史久远,源远流长。我国古代很早就有药膳食疗的萌芽,自古就有“医食同源”之说。我国从公元前的殷商时代伊尹发明汤液等食品,把饮食养生技术向前大大推进。三千多年来,经过历代医家对我国人民的药膳加以总结、完善和提高,使它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药膳学。

  同时,它也新兴。因为近些年来在国内外兴起的一股药膳热潮中,不仅有药膳学会、药膳餐馆、药膳专著、药膳科普读物相继问世,而且药膳食疗法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取得了甚至超过了单纯用药物治疗的满意效果,深受人民群众欢迎,受到医药界的普遍关注,有发展成为药膳保健疗法专科和建立专门的药膳学的明显趋势。药膳文化和药膳产业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

  二、秦巴山区民间蕴藏着丰富的药膳资源

  秦巴山区是我国和世界上不可多得的一块宝地,又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其中相当部分地区是我国的富硒区,雨量充沛,大秦岭和大巴山为天然南北屏障,大自然的禀赋,由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和土壤的特殊,是许多中药材的适生区中心,因此,有“天然药库”之称,被誉为“药材摇篮”、“秦巴药材甲天下”。

  陕南秦巴山区的山民自古就懂得中药重在治病疗疾,见效快,药膳多用于养生保健防病,见效慢,重在养与防。民间蕴藏着丰富的药膳资源,药膳在保健、养生、疗疾、防病、康复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民间流传着“只要用得着,百草都是药”、“秦巴山,遍地宝,有病不用愁,上山扯把草。”因此,许多地方都常年按季节或根据个人身体变化的具体情况,请中医或按民间药膳配方扯些中草药服用或制成菜肴,用以防病保健。比如,人们视萝卜和生姜为保健佳品,即所谓“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萝卜上了街,药铺不用开”。当地山民广泛应用本地产的地道药材制成药膳,根据人体的不同情况和季节,用来治病疗疾,养生防病,养容悦颜,健脑增智,延年益寿等,几乎家家户户天天吃,顿顿有。

  陕南民间药膳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注重整体,辩证施膳。药膳它具有食物的营养和药物的治疗双重作用。药膳是根据我国传统中医的以脏补脏的脏象学说、经络学说、象形理论和不同人们的体质、天时、地理之异,以及导致疾病的病因、病理、表现症状,乃至中医的治疗原则等理论进行辩证施膳的。对每一种病都做到:“组药有方,方必依法,定法有理,理必有据。”如慢性胃炎患者,若症属胃寒者,宜良附粥;症属胃阴虚者,则服玉石梅楂饮等。另如春宜升补,夏宜清补,秋宜平补,冬宜温补等等。二是防治兼宜,效果显著。药膳既可治病,又可强身防病,这是有别于单纯药物治疗的特点之一。药膳尽管多为平和之品,但其防病和健身养生的效果却比较显著。三是良药不苦口,服食方便。由于中药汤剂多有苦味,因此有“良药苦口”之说。而药膳使用的多为药食两用之品,有食品的色香味等特性,即使加入了部分药材,由于注意了药物性味的选择,并通过与食物的调配及精细的烹调,其药膳良药不苦口,食之味美,观之形美,效在饱腹之后,益在享乐之中。陕南的餐馆市场中,有许多菜肴就是药膳,深受食者欢迎。

  陕南民间药膳种类繁多。根据药膳的形式和加工制作的方法不同,大体可分为九大类:①菜肴。这是药膳的一个大类,凉菜有凉拌鱼腥草、香椿芽、桔梗等;蒸菜有红枣蒸乌鸡、阳春肘子等;炒菜有杜仲腰花、首乌肝片等;煨炖菜有天麻炖肉、山药沙参炖乌鸡、八宝鸡、黄精炖猪蹄等;卤菜有陈皮油煲鸡等;汤菜有猪肺白火石氽汤、枸杞猪肝汤等。②药粥。如绿豆粥、荷叶绿豆粥、枸杞山药粥等。③药酒。是中药与酒相结合的液体剂型,如五味子酒、拐枣酒、枸杞酒、三七酒等。④饮料。以食用中药加水煎煮,去渣取汁而成,如复方玉米须饮、金钱草饮等。⑤药茶,亦称“代茶饮”。如姜糖茶、糊米茶、罐罐茶等。⑥鲜汁。是新鲜中药水果与某些鲜中药压榨出的汁水,如荸荠汁、鲜藕汁、鲜五味子汁、鲜麦冬汁、梨汁等。⑦馍饼。如艾馍、柿子馍、苦荞馍、核桃馍等。⑧糕。绿豆糕、核桃酥、桔饼等。⑨其它类。如密饯、枣蜜、山楂蜜等。

  三、开发秦巴药膳大有可为

  中药材是陕西的一大优势,其70%分布于陕南秦巴山区,为全国四大药带之一,被誉为“中药材宝库”,这里所产的中药材种类多,分布广,贮量大,药效高,质量好。据有关部门调查,这一地区共有各类动、植、矿物中药材3000多种,其中收入《中国药典》的达1299种。常年收购经营的常用药材400余种。列为国家名贵中药材35种中,陕西产17种,其中陕南秦巴山区就占15种。有20多种中药材名扬中外。据《寰宇记》、《唐书·地理志》、《陕西通志》等古籍记载:秦党、秦归、秦椒、杜仲、金银花、天麻、厚朴、黄柏、枳壳、黄连、连翘、雷丸、五倍子、山茱萸、黄芪、麝香等20多种列为历代皇室“贡品”。被称为地道药材,其药用成分高于其它地区。

  前多年,笔者在编著《秦巴山区土特名产》、《陕西名优土特产》和《陕南美食》等书的过程中,对陕南秦巴山区作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查阅了大量古今珍贵史料,秦巴山区可供药膳用的中药材达300余种。本人已搜集民间药膳数百种,原拟编撰一本《秦巴药膳》,填补陕西中医药文化和饮食文化一大空白。因本人年事已高,精力不济而搁浅。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和改善,饮食结构也随之改变,加之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人们在吃的方面的需求也日益提高,由温饱型到享受型(即求口味)→由享受型到营养型→再向保健长寿型发展。这不仅是我国饮食生活发展大趋势,也是人类饮食文化发展的大方向。人们求健康长寿是普遍的愿望,人们对“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生存”的认识越来越高。当今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不断加强,中青年人不仅求无病少病,还要精神饱满,精力充沛;儿童求健脑增智,增强记忆,更加聪明,考一个好大学;妇女求美容悦颜,苗条减肥;老年人求养生长寿。人们对医疗卫生事业从医疗型向预防保健型转变。因此,药膳有着广泛的发展市场和前景。

  药膳要走向国际市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药膳保健食品将是人类21世纪的主要食品。一是,传统的中国药膳食疗功效受到世界的重视,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正在兴起“中国药膳热”,欧美一些国家相继成立了中国药膳食品学会,进行科研,了解中药材的功效,其中还专门研究药膳对头脑和情绪的影响。世卫组织也寄希望于中国药膳的发展,这充分表明药膳有着广泛的国际市场。二是中国药膳有其独特的优点。膳方多,采用天然药物,无公害,无副作用,食、养、医三结合的功能,并与中国精湛的烹调工艺巧妙结合,具有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

  药膳这一发展趋势,谁认识的早,动手快,谁就能赢得主动,早发展、早取胜。我们作为餐饮工作者,责无旁贷,应广泛采集民间炉灶,挖掘、开发秦巴药膳,为促进陕菜发展创出一条新路子。

  (作者系科普作家、陕西省烹协专家顾问、汉阴县经贸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