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生态牌” 做好“硒文章”
——市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解读
一
徐启方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富硒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以茶叶、魔芋、包装饮用水、生猪等产业为重点,加强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整合资源、品牌、项目和人才,每个产业培育2-3户龙头企业、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和专业技术人员,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价值,增强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批知名品牌。”
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打好“生态牌”、做好“硒文章”,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优做强生态富硒循环农业。
一是聚力做大富硒产业基地。围绕富硒猪肉、富硒魔芋、富硒茶等重点特色产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产业突出抓好主产县、基地镇、专业村以及职业农民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咬定目标,集中精力,持续投入,不断做大富硒产业基地,促进适度规模经营,为做强富硒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聚力做精富硒产业园区。继续扭住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不放松,坚持优中选优、培育精品,通过市县共建、部门共抓,围绕富硒特色产业,打造一批标准高、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航母型”现代农业园区,使园区真正成为富硒产业发展的标杆和示范区,力争到十三五末建成省级园区45个、市级园区200个,园区总数达到500余个。
三是聚力做强富硒产业龙头。以生猪、魔芋、茶叶等特色产业为重点,每个产业在全市优选2-3个基础好、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重点企业,作为市上扶持培育的重点,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和精力,抓好产业龙头企业培育工作,力争再新培育一批省级、国家级富硒产业重点企业,到十三五末全市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5家、省级龙头企业达到50家、市级龙头企业达到150家。
四是聚力做优富硒产品。进一步深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云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务实合作,加快开发一批“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关联度”的富硒产品,把富硒产品做特做优。
五是聚力做靓富硒品牌。积极借力各种平台,加大我市富硒资源、富硒产品、富硒项目对外宣传推介。促使富硒产业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对外开放,不断提升安康生态富硒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是聚力推动循环发展。循环发展是富硒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坚持以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一县十镇百园”试点工程为载体,通过构建五大体系、实施十大工程,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加快构建富硒主导产业明晰、资源循环利用、污染有效防治、环境持续改善、产品优质健康的现代生态富硒循环农业产业体系。
二
报告中提到:“加快富硒食品产业园建设,依托富硒产品研发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富硒产品开发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务实推进与科研院校合作,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力促在富硒产品质量标准、生产加工技术等领域出成果、见成效。”
在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富硒食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农业部富硒产品开发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的强力支撑下,安康富硒产业发展有了“国字号”科研实力,为我市富硒产业发展增添了腾飞的翅膀。
一是务实推进院地合作。中国农业科学院已正式确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吴孔明出任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名誉院长,确定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王汉中出任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并协助申报院士工作站。我们将尽快明确院长、执行院长等相关领导和专家组成员。同时,将研究院各个课题研发工作纳入相关县区部门的年度工作内容,建立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强力推进富硒产品研发,争取每年有3-5个富硒新产品问世并产生经济效益。
二是加快富硒食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建设。加快完成设备采购招标,完善实验室硬件设施,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录的办法,充实实验室研究人员,保障实验室早日投入运行。
三是做好农业部富硒产品开发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与实验室主管单位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的联系汇报,争取在2017年初与加工所签定战略合作协议,完成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的学科布局和专业分工,增进与全国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的横向联系,联合全国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开展协同攻关,共同推动富硒食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等前沿学科的发展与技术进步。
四是抓好招商引资,着力招大引强。依托“三个平台”,借力安康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孵化器功能,瞄准资本富集区、产业成熟区,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加强富硒产业对外宣传和推介,优选一批技术雄厚、管理先进、实力强大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落户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力支持本地富硒食品龙头企业开展兼并重组、股份合作,优势互补,做大做强,着力培育一批实力雄厚、辐射带动力强、具有知名品牌和市场竞争力的富硒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三
报告中又提到:“建立富硒产品可追溯和全过程质量安全体系,加快制定最严谨的富硒食品安全标准,积极创建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去年在中国农科院指导下,我市富硒产品标准制订取得重大突破,《富硒茶标准》顺利通过农业部专家审定,填补了安康无国家标准的空白。《富硒猪肉标准》也被农业部立项,《天然硒食品及其相关产品硒含量标准》和魔芋及富硒魔芋食品系列团体标准等一系列地方标准相继发布实施。今年农业部又正式批复依托安康市富硒产品研发中心建设“农业部富硒产品开发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富硒食品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一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富硒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抢抓农业部富硒产品开发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历史机遇,积极开展富硒作物标准化种植、富硒特色食品、功能食品及标准的研究与应用,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检测技术和相关检验仪器设备的研发,积极推动《天然硒食品及其相关产品硒含量标准》和富硒魔芋食品系列团体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全面完善富硒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体系,努力形成最严谨的富硒食品安全标准,扩大我市富硒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话语权。
二是加快富硒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依托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联合构建富硒产品可追溯体系,健全富硒产品质量追溯、市场准入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富硒资源、富硒生态环境、富硒投入品使用的管理,从源头抓好富硒产品质量监管。加快建立富硒产品质量识别标志、产地标志和条形码制度,做到质量有标准、过程有规范、市场有监测,打牢生态富硒品牌建设的质量基础。
三是大力推进富硒农业标准化生产。按照《安康市国家级特色(富硒)高效农业院地合作示范区总体规划》,围绕“九大示范园”、“九大基地”,积极开展富硒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并举”,加强“三品一标”认证管理,不断完善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加工包装等农业标准化生产规程,推动富硒农产品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
四
报告中还提到:“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互联网+农业”计划,构建多业态、多功能的现代农业体系,促进农林旅游融合发展,多环节多层次增加产业效益。”
近年来,我市围绕信息进村入户、农产品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下一步,要以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生产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等服务功能。
一是围绕职业农民培育,进一步加大互联网培训的广度与深度。有意识的引导合作社、龙头企业、职业农民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他们成为拥有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市场主体,学会运用互联网改造流通、管理和经营方式,提升经营效益。
二是加快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生产环节的推广应用。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智慧农业,重点围绕生猪、魔芋、茶叶等富硒特色产业上构建综合信息数据平台和农业物联网测控体系,建设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服务体系。
三是打造“互联网+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大力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农业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和品牌,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难题,实现农产品增值,促进农民增收。大力推进休闲农业、土特产网购、乡村旅游等在线化服务和移动支付,促进农林旅游融合发展,多环节多层次增加产业效益。
(作者系市农业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