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脱贫攻坚 岚皋奋力争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岚皋经过30多年的持续奋战,县域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贫困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同步够格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受资源环境、基础条件、自然灾害等客观因素影响,全县总体发展滞后,仍有72个村4.32万人处于贫困线以下,贫困发生率超过30%,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按照省市设定的“到2019年全面实现贫困人口越线、贫困村脱贫、贫困县摘帽”总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强化责任担当、坚定必胜信心,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扣“统筹城乡、全面小康”战略和“旅游富民、生态强县”目标,凝神聚力抓党建,一心一意谋发展,依托全县各级组织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科学谋划抓脱贫
脱贫攻坚是“攻坚拔寨”“啃硬骨头”的战役,科学谋划是前提。一是统筹规划。我们明确脱贫攻坚的统揽地位,精心组织编制“十三五”县域脱贫攻坚总规划、片区规划、行业规划、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县直部门、镇村强化规划衔接,自下而上、由上到下反复论证,做到以需求定规划、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定资金,着力构建“一村一网页”“一户一方案”的户、村、镇、县脱贫规划体系,保证了全县上下一盘棋、各行各业一个调。二是挂图作战。我们坚定打主动战、歼灭战的思想,强化指挥部领导体制,综合分析研判贫困村、贫困人口、贫困类型等基础数据,及时绘制贫困对象分布图、致贫原因状况图、作战体系指挥图、年度脱贫规划图和“八个一批”重点项目规划图等县镇村三级作战挂图,实现了统一指挥与分工负责相协调。三是有序推进。我们坚持目标导向。以全县脱贫攻坚总规划为蓝本,夯实责任,倒排工期,明确提出了全县年度脱贫的“时间表”和“任务书”。其中,2016年18个村8300人。2017年17个村10000人。2018年18个村10000人。2019年19个村14912人。以此保证全县脱贫攻坚总目标的按期顺利实现。
二、精准施策促攻坚
脱贫攻坚的根本检验标准是确保贫困对象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为此,我们从最关键处精准发力。一是“挪穷窝”。坚持把移民(脱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紧盯“十三五”全县移民(脱贫)搬迁8740户28646人的总任务,按照“搬迁户出一点、政府补一点、金融机构贷一点”的思路,区分地质灾害威胁户、洪涝灾害威胁户、老弱病残留守户、家有学生且交通饮水不便户、偏远地区吊庄户、分散安置户、其他需要搬迁和旧房改造的贫困户等“八类对象”,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进城入镇到社区、“交钥匙”工程集中安置、分散安置和旧房改造“四种方式”挪穷窝。同时,针对贫困对象思想观念、经济基础等客观现状,在全市率先制定鼓励农民进城购房办法,对搬迁群众实行10万元(5年)、5万元(3年)的贷款贴息,多措并举保证贫困对象住有所居。今年,全县已启动建设县城安置点3个、开工建设移民(脱贫)搬迁集中安置区15个,落实贫困户搬迁1011户。二是“拔穷根”。自我造血能力不足是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重要根源。突出产业脱贫的治本功能,以打造“巴山画廊硒有岚皋”特色产业品牌为抓手,坚定走“龙头带动、园区承载、基地支撑、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路子,明确将生态旅游与富硒魔芋、富硒茶叶、富硒畜禽、富硒粮油、富硒林果、富硒蜂蜜、富硒山泉水八大产业作为贫困群众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按照县抓“龙头企业+贫困户”、镇抓“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村抓“产业大户+贫困户”的产业模式,引导村集体大办实体经济,促使贫困人口依托产业脱贫致富。坚持旅游产业抓“五大景区”(南宫山、神河源、千层河、岚河漂流和蜡烛山五大景区),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南宫山5A级景区为契机,依托县旅游集团公司,统筹推进“温泉小镇”、景区建设、配套服务等工作,带动景区(点)周边6个镇25个贫困村3200户8100人增收;坚持山林经济抓“五个特色产业园”(林产一体化、茶叶、核桃、生漆、珍稀苗木花卉五大示范园区),依托明富魔芋、金岚木业、闽秦茶业等产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富硒农林产品加工业,形成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25个,培育产业大户或农林场主1000余户,带动1.18万户2.99万人增收;坚持农村经济抓“五项产业”(劳务、烤烟、魔芋、畜禽养殖和蔬菜五大增收产业),发展烤烟、山药各1万亩,稳定种植魔芋12万亩,输出劳务4万人次以上,带动7600户1.9万贫困群众增收。三是“断穷路”。始终把加快改善贫困对象生产生活条件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投入、一次到位”的原则,全面夯实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10个部门21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全方位提升贫困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保障水平,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创造了必要条件。同时,扎实推进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生态扶贫、兜底扶贫、劳务扶贫,为每一个贫困村、每一户贫困户找准了脱贫办法、增收门路和帮扶措施。
三、综合施策聚合力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场全民战,必须全民参与、合力攻坚。我们紧扣教育发动、社会帮扶、金融扶持、兜底保障四项举措,举全县之力打好脱贫攻坚主动仗。一是扶智先行。脱贫攻坚的主体是贫困群众。充分激发出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脱贫攻坚将事半功倍。为此,我们一手抓智力扶贫,通过政策宣讲、技能培训、产业扶持、典型示范等方式,着力解决其自我发展能力;一手抓精神扶贫,及时研究落实《关于在脱贫攻坚中推进移风易俗的通知》《关于在脱贫攻坚中加强农民教育的意见》等文件,在72个贫困村组建红白理事会,完善村规民约,规范人情消费,整治等靠要行为,着力解决“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突出问题,提升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精气神。二是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群团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及时搭建社会扶贫信息对接平台,通过开通“岚皋社会扶贫”微信公众号、与各阶层爱心人士面对面沟通等形式,引导100余名党外代表人士、民族宗教人士、非公经济人士和餐饮商会、百青团等社会团体与123户377名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有力地带动了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三是政策兜底。实行13年免费教育,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等制度衔接工作。落实贫困人口“两提高、两降低”倾斜政策,实施先诊疗后付费、分级诊疗、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措施。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低保、五保范围,落实各项兜底政策,保障了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
四、健全机制求实效
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来抓,以落实责任为关键,建立健全五项制度,切实保障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建立落实机制。不断强化坚持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的统一领导,定期研究解决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全面夯实脱贫攻坚“四个一”领导责任制(一名县级领导负责一项脱贫攻坚工作、联系一个镇、包抓一个贫困村、包联1至2户贫困户)和“五个一”扶持发展要求(一项支柱产业、一名县级领带牵头、一个责任部门主抓、一支技术队伍服务、一块资金支持)。产业扶持“百人团”活跃在产业发展之中。县委、县政府决定,从去年8月起,将以后每月1—3日确定为干部群众“集中见面日”,由包村县级领导牵头,组织镇党政班子、村“三委”成员、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参与,召开贫困村群众会、院落会面对面解决贫困对象在脱贫攻坚中遇到实际困难和问题,通过干部与群众的深入对接,既梳理化解了一批矛盾问题,又激发了群众的自我发展动力。二是建立扶持机制。及时研究出台《岚皋县产业脱贫扶持办法(试行)》《贫困户安全住房建设的实施办法》《贫困村道路建设工程的补助办法》《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方案》,为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三是建立投入机制。整合各行业部门项目资金,明确规定各行业部门的涉农支农资金必须有50%以上用于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以创建金融扶贫示范县为抓手,加强金融扶贫工作,成立县扶贫开发公司,统筹承接中省市专项扶贫资金、专项建设资金和扶贫开发专项贷款,配套600万财政贴息资金,协调2家金融机构落实金融扶贫“5321”政策;扎实推动“三权”抵押贷款工作,成立“三权”贷款服务中心,完善实施细则,放大信贷规模,有效破解了脱贫攻坚资金短缺难题。四是建立保障机制。县上将脱贫攻坚工作列为单项考核内容。5月以来,县上先后出台了《岚皋县脱贫攻坚问责办法》《岚皋县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管理办法》《岚皋县在脱贫攻坚主战场选用干部实施办法(试行)》。采取明查暗访和点名到姓通报的方式,每季度进行一次督查检查,在年终实行“一票否决”和“一票认可”,挂钩干部选用并严格兑现奖惩,确保了产业扶贫高效有序开展。五是建立联动机制。坚持以党建带脱贫,不断深化党员干部与群众多见面常联系制度,全覆盖、零距离实行县镇两级机关干部一对一帮扶责任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不调整,促进了基层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工作协调推进、相得益彰。
(作者系中共岚皋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