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701期/县区领导论坛/内容详情

构建五个机制 合力脱贫攻坚

作者:陈红星发布时间:2017-03-16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构建五个机制 合力脱贫攻坚

  ——旬阳县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旬阳全县现有贫困村169个,建档立卡贫困户30149户85873人,占安康贫困人口近三分之一。按照省市部署要求,旬阳到2018年率先实现脱贫摘帽。为此,县委、县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统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集结干部力量,整合项目资金,向贫困发起总攻。

  建立“三位一体”合力攻坚机制

  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县、镇、村“三位一体”步调一致的协同工作体系。

  建强组织机构。县上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责任总指挥,县长任总指挥,县直17个重点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县脱贫攻坚工作指挥部,各镇成立指挥所,各村(社区)设立工作室。县指挥部从县财政、发改等单位抽调了近40余名干部,成立了移民搬迁、项目实施、督查考核等5个工作组,分工协同作战。各镇指挥所抽调3—4名业务骨干集中办公。

  制定脱贫规划。绘制了脱贫攻坚“三年行动”任务分解图、督战考核体系图等8张工作图表,把各项指标任务具体化、项目化,做到每年销号贫困户数一目了然,“梯次脱贫”线路清楚。

  集中干部力量。选派了169名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党员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从县镇机关事业单位选派2143名年富力强的干部职工组建169支驻村联户工作队,驻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抽调了41名作风过硬、工作扎实的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组成督战队,专门开展脱贫攻坚督查巡查。

  建立“三包三定”包抓落实机制

  精准脱贫聚焦到户,任务落实到人,明确了县(县级领导、县直部门)、镇主体责任、村直接责任、村民小组发动实干和贫困户自我发展四级责任,建立“三包三定”高效联动的包抓工作机制。

  夯实“三包”责任。即实行县级领导包镇、部门包村和干部职工包户的“万人包万户”包抓帮扶工程。全县30名县级领导、91个县级部门、10418名干部职工、1120名村干部和5000余名有能力的村、企党员及能人大户,采取“432”的包帮办法,即县级领导包4户、科级干部包3户、其他党员干部及能人大户包2户。实行分类包抓,即县镇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干部“啃骨头”包帮特困户;教育、医疗等行业职工发挥个人专长,包抓因病因学致贫的一般贫困户;村组干部及能人大户包帮低保(五保)等兜底贫困户。领导干部每月驻村蹲点不少于10天。

  明确“三定”任务。定目标:到2018年底贫困村、贫困人口达到“双七”标准,通过评估验收,实现全面脱贫。定措施:按照“七个一批”要求,针对贫困户的具体困难,分类实施产业、搬迁、医疗、兜底等扶贫措施,确保收入达标、有住房、能上学、能养老。定责任:包镇县级领导主要职责是协调、督促、解难、问责;包村部门承担规划、协助、督查、争取项目、帮扶脱贫职责。包户干部负责摸底、规划、教育、解难、增收职责。

  落实“两个”清单。抢抓战机,以当年全县首批脱贫的45个贫困村为重点,县指挥部与各镇、部门和贫困村充分对接后,以命令方式向各镇和县直17个主责部门下达“年度任务清单”,保障项目尽快落地实施。包户干部以镇指挥所管理为主,在与镇村帮扶方案和贫困户脱贫需求对接之后再细化到户帮扶措施,由镇指挥所制定干部“包户任务清单”,做到帮扶有方向,脱贫有目标。

  建立“横边纵底”考评奖惩机制

  以最严格的督查、最严厉的考核、最严肃的问责,传导工作压力,凝聚攻坚合力,建立纪律严明、奖罚分明的扶贫考评奖惩体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考评树导向。以脱贫攻坚为基准任务“1”,实行“1+N”的目标责任考评办法,大幅提高脱贫攻坚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算中的比分权重,从2016年起,县对镇、部门和中省驻旬单位考核分值分别达到30分、20分、40分,同时对承担脱贫重点责任的部门再另行赋分考核。制定出台了《旬阳县鼓励干部安心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对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脱贫攻坚排名后两位且考核等次为较差的,实行一票否决。年度扶贫考核较差等次的不能进入良好格次,一般等次的不能进入优秀格次。年度扶贫工作受到县委、县政表彰的领导和干部职工,个人年度考核优先进入优秀档次,后备干部优先提拔重用。

  督查全方位。建立了督导组全程跟踪督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随机抽查、脱贫攻坚百村重点巡察、民调中心定期电话督查的“四位一体”大督查机制,制定了《旬阳县脱贫攻坚百村巡察工作实施方案》和《旬阳县脱贫攻坚工作问责暂行办法》,围绕脱贫攻坚政策落实、资金使用安全高效、项目实施、党员干部务实清廉等重点,对贫困村实施重点巡察。

  问责常态化。对在脱贫攻坚考评督查中发现的问题、群众反应的突出问题和媒体曝光的问题,用好约谈、通报批评、问责三张“牌”,将脱贫攻坚任务的压力传导到每名干部。县委县政府分别对各镇党委书记和17个重点脱贫攻坚责任单位主要领导进行约谈,传导压力。已对工作滞后的4个镇以县委、县政府名义在全县通报批评,在电视台和“亮晒作”平台曝光一周,并对6名党政主要领导进行诫勉谈话,对1名科级领导和2名党员干部进行问责。

  建立“多元投入”工作保障机制

  在整合现有涉农项目及专项扶贫资金的基础上,多渠道筹措资金,着力解决兜底、发展增收等贫困群众最盼望、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全力保障资金供给,建立起精准对接、供给有力的保障体系。

  财政保障兜底。各镇各部门将机关事业单位压缩的“三公”经费主要用于脱贫攻坚,最大限度整合各行业部门项目资金,统筹用于脱贫攻坚兜底户保障。当年筹集用于教育脱贫注册职中在校贫困生每人一次性3000元扶贫助学补助县级配套540万元,用于健康脱贫为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出资参加新农合241万元。

  盘活金融信贷。结合脱贫攻坚县农商行开发了“政策贷、贫困贷、信用贷、项目贷、搬迁贷、扶智贷、就业贷和康复贷”8项信贷产品,全县新增“5321”金融扶贫信贷资金1亿元,贴息1000万元。组建了县级政策性金融扶贫投(融)资公司,承接国开行等政策性银行发放的长期扶贫贷款。

  撬动社会资本。制定了《旬阳县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实施方案》,搭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供给与需求的信息平台。通过牵头线搭桥,引导外出务工能人返乡创业,领办涉农企业吸纳贫困户就业增收,修路建桥投身家乡建设。

  建立“一村一策”成果巩固机制

  针对贫困群众迫切需求解决的不安全住房、患病致贫等难题,在落实好中省扶持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旬阳实际,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相继制定出台了10个具体纵向到村到户的实施方案(办法),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不返贫,巩固脱贫攻坚战果。

  破解工作难题。针对贫困户增收难题,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实行“产业帮带订单制”;针对因病致贫难题,对门诊10种门诊慢病患者实行“免费药品专供制”;针对贫困户不安全住房,采取村内小集中、排危重建、梯次搬迁、交钥匙工程、危房改造等5种方式全面推进;针对基层跑项目和项目分配不均等问题,实行自下而上申报、自上而下核定“项目供给制”;针对少数群众“等靠要”和争当贫困户现象,在各村组织开展道德评议,唤醒群众脱贫光荣、安贫可耻的意识;针对群众满意度不高等问题,为每个贫困户建立二维码标识,实行帮扶过程“电子记实制”。

  动员全民参与。开通了“脱贫攻坚在旬阳”官方微信平台,创办了《脱贫攻坚工作快报》,实时发布政策信息,反映工作动态。自创自编了群众喜闻乐见形式的《旬阳县脱贫攻坚“三字歌”》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分4天予以连载,受到各方好评。组织编印了《旬阳县脱贫攻坚到户帮扶政策明白卡》、《脱贫攻坚政策工作手册》,做到明白卡入户张贴上墙,包户干部职工人手一册,实现政策到户全覆盖,为群众咨询政策提供菜单式服务,激发群众参与脱贫攻坚和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巩固脱贫成效。为稳定脱贫攻坚成果,制定印发了《旬阳县巩果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方案》。对脱贫村、脱贫户在攻坚期内“摘帽不摘政策”,支持脱贫村、脱贫户发展,增加其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要求脱贫村项目规划同步编报,脱贫户的干部职工包帮不脱钩,考评方式不调整,脱贫工作“军令状”不收回。紧盯“村变面貌、户脱贫”和房子、票子两个关键,在全县分区域抓5个以巩固脱贫成果为重点内容的统筹农村改革发展试点,提升脱贫村示范效应,稳定全县脱贫攻坚成果。

  (作者系旬阳县人民政府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