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肉羊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一、安康市饲草饲料资源情况
1、天然富硒土壤资源。全市国土总面积23391平方公里普遍含硒,土壤硒含量范围0.006mg/kg—36.69mg/kg,平均值为0.57mg/kg,属于全国最大的天然土壤富硒区。而且品质好,不含有毒元素,同时还伴有锌、锶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被有关专家一致评价为“优质、环保、安全”的富硒区域。生产的农作物产品、蔬菜、干鲜果产品、肉蛋产品中的硒含量,是缺硒地区的十多倍。陕西省地方标准DB61/T556—2012富硒食品与其相关产品硒含量标准中规定,鲜肉硒含量0.02mg/kg—0.50mg/kg,据安康市畜牧兽医中心的硒检测表明,安康生产的羊肉硒含量达到0.06mg/kg—0.67mg/kg,平均值为0.34mg/kg。
2、林业资源。全市有林业用地2878.7万亩,若每50亩养1只山羊,可载羊57.57万只。
3、天然草场资源。全市有天然草场资源1008.31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931.45万亩,年平均亩产鲜草产量575.18kg,可载羊312.52万只。
4、农作物秸秆资源。全市每年生产农作物秸秆150万吨左右,若按750kg养一只羊来计算,可养羊200万只。
5、饲料工业原料资源。全市每年生产玉米30万吨,麸皮3万吨,米糠2.2万吨,菜籽饼(粕)5.58万吨,芝麻饼(粕)0.66万吨,蚕蛹0.34万吨。若玉米产量的60%用于生产配合饲料,则可生产富硒全价配合饲料36万吨。
6、退耕地资源。全市有退耕地280余万亩,陕南移民搬迁将腾退耕地100万亩,若用来种植以苜蓿为主的豆科牧草,每亩年出栏1只富硒肥羔,则可养羊380万只。
上述资源可养羊950.09万只,减去现有牛羊饲养量,还有505万只的发展空间。若开展人工种草、天然草场改良,产草量和载畜量可成倍增加,肉羊产业发展空间还会更大。
二、全市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1、肉羊生产情况。据安康市统计局统计结果显示,2015年全市肉羊存栏数、出栏数分别达到97.5万只和98.46万只,创历史最高纪录。生产羊肉1.66万吨,占全市肉类总产量27.77万吨的5.98%;有年出栏肉羊50只以上的规模养羊场2860个,规模化率33%。
2、肉羊生产水平。2015年全市肉羊出栏率101.34%,2014年出栏率105.18%,比全省平均水平的68%(2013年)高出54.68%,比全国平均水平的95.26%(2013年)高出10.41%。全市出栏肉羊平均胴体重达到16.9千克,比全省平均水平的15千克(2013年)高出12.67%,比全国平均水平的14.56千克(2013年)高出15.36%。羊肉产量占全市肉类总产量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的5.11%高出17.03%,比世界平均水平的4.0%(2011年)高出49.5%。全市肉羊成活率达到96.4%,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2月龄陕南白山羊肥羔体重达到36.46千克,精料料重比达到3.38:1;12月龄波×白肥羔体重达到50.62千克,精料料重比3.08:1,羔羊当年出栏,达到国内一流生产水平。出栏肥羊每只平均纯利润在300元左右。全市有20%的经产母羊可实现一年二产,80%的经产母羊实现二年三产,产双羔率占75%,产三羔率占17%,产4羔率占8%,产羔率达到233%;初产母羊产1羔率占40%,产双羔率占60%;产1羔平均初生重2.81千克;产双羔平均窝重4.67千克,平均初生重2.34千克;产3羔平均窝重6.54千克,平均初生重2.18千克;产4羔平均窝重7.2千克,平均初生重1.8千克。生产羊肉粗蛋白含量达到22.23%,硒含量0.06㎎/kg-0.67㎎/kg,平均值0.34㎎/kg。
3、科技水平。2012年安康市畜牧兽医中心研究制订了DB61/T557·1-2012富硒牧草生产技术规程、DB61/T557·2-2012富硒青贮饲料生产技术规程、DB61/T557·3-2012富硒配合饲料生产技术规程、DB61/T557·6-2012富硒肉羊生产技术规程和DB61/T557·14-2012富硒羊肉等5项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修订了《陕南白山羊》省级地方标准,制订了《陕南吊楼式羊舍》,《母羊饲养管理技术规范》、《羔羊饲养管理技术规范》、《育成羊饲养管理技术规范》、《种公羊饲养管理技术规范》、《育肥羊饲养管理技术规范》和《肉羊疫病防治技术规范》等6项技术规范推广应用。研究了《陕南白山羊选种技术》、《陕南白山羊频密繁殖技术》和早期断奶技术、育肥技术等技术推广应用。发表肉羊方面的论文9篇,全市肉羊产业科技贡献份额达到60%,近5年产生纯技术效益7.7亿元。由安康市畜牧兽医中心完成的“陕南肉山羊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已获2013年度安康市政府科学技术一等奖,2016年度陕西省政府科学技术三等奖。主持完成了2012年省农业厅下达的“绿色富硒肥羔标准化规模生产技术研究示范与推广”项目,三年累计出栏富硒肥羔103.2万只,生产富硒肥羔肉1.6万吨,新增产值11.57亿元,增效2.08亿元,已于2015年8月顺利通过省农业厅验收。
三、安康市肉羊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全市畜牧业结构不合理。2015年全市肉类结构为猪肉占81.71%,禽肉占7.96%,羊肉占5.98%,牛肉占4.29%,属于典型的耗粮型畜牧业结构,猪肉比重过大,牛羊肉比重偏低,与我市粮食资源短缺,草场资源和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的市情相悖,不利于自然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
2、国民经济投入不合理。近十多年来,全市的人财物等资源全部全力投入到生猪产业上,而牛羊产业被敷视,由于各种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养羊业基础设施落后,科技水平低,生产水平不高等系列问题。
3、肉羊产业体系不健全。全市缺少良种选育体系,繁育体系,经济杂交体系和屠宰加工流通体系,陕南白山羊保种数量少,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大多都是野交乱配,品种退化严重。
4、全市草业发展滞后,没有发展羔羊育肥,生产都是普通羊肉,富硒高档肥羔生产跟不上,不能满足大中城市对高档肥羔肉的需求。
5、全市养羊业仍以千家万户散养为主,饲养管理粗放,圈舍条件差,以放牧为主,很少补饲或根本不补饲,出栏周期长,一般在2年左右,生长慢,成本高。
6、各级党委、政府对发展肉羊产业认识不足,缺少优惠扶持政策,产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
四、建议对策与措施
1、将富硒肉羊产业列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重点支柱产业,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全市年出栏绿色富硒、有机富硒肥羔200万只,可生产绿色富硒、有机富硒肥羔肉5万吨,形成工业产值53亿元,满足安康周边大中城市对高档肥羔肉的需求。
2、组织有关专家、教授成立安康市富硒肉羊产业技术体系,指导、引领全市富硒肉羊产业快速发展。
3、研究制定全市节粮型畜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使富硒肉羊产业稳步发展。
4、组织科技骨干研究制订《陕南白山羊标准综合体》地方标准,推动全市富硒肉羊产业走上科学化、标准化、约集化、规模化、信息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5、研究制定富硒肉羊产业优惠扶持政策,吸引各种社会资源向肉羊产业投入,林地、草地、耕地向种养大户流转集中。
6、建立健全肉羊繁育体系和经济杂交体系,做好陕南白山羊保种和本品种提纯扶壮育种工作。同时,引进波尔山羊、南江黄羊、关中奶山羊进行经济杂交,生产波×白杂交一代、波×关×白、波×南×白三元杂交肥羔。
7、立草为业,打好肉羊产业发展物质基础。改良天然草场提高产草量和载畜量,推广半舍饲半放牧的养殖技术,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天然草场资源,减轻人工种草压力,节约耕地。推广林草间作、果草间作、桑草间作、粮草轮作等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广青干草制作、青贮饲料制作、秸秆氨化、秸秆微贮等技术,充分利用蔬菜下脚料、农作物秸秆等资源发展肉羊产业。
8、采用羔羊45-50天断奶和当年育肥出栏措施,使肉羊出栏周期由2年时间缩短到1年之内,可节省1半的时间和饲草饲料,使母羊一年繁殖两胎或两年三胎。
9、扶持肉羊屠宰加工、流通龙头企业,采用公司+科技+协会(专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组织模式,区域布局,产业化生产。积极进行无公害富硒、绿色富硒,有机富硒羊肉产品认证,申请商标注册,实施品牌战略,带动全市国民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
10、安康市十县区均属于国家秦巴山区连片贫困区,由国家扶贫办和科技部牵头帮扶。同时又是南水北调中线主要水源保护地。因此,应该紧紧抓住这些机遇跑项目,尽量多地争取中央和省上的项目扶持,开辟多渠道资金来源。
11、培育职业农民。各级畜牧科技部门应该采用抓点示范、举办培训班、实训班、职业技能鉴定等措施培育职业农民,促进农村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发展,使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作者单位:安康市畜牧兽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