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全民创业 助力追赶超越
陈 晖
白河县总人口21万,常年输出劳动力6.5万人,是名副其实的“打工大县”。随着形势的变化,如何实现由“打工大县”向“创业强县”的转变?
一、政策激励引导,激发创业活力
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民创业促就业的决定》和《关于实施创业人才工程的意见》《白河县全民创业促就业扶持办法》《白河县“四上”企业培育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县财政设立创业促就业专项资金,通过财政专项预算和整合教育、农业、扶贫、人社等相关项目,每年筹集1000余万元,统筹用于奖励补贴、创业培训、补充贷款担保基金、贷款贴息暂付周转等方面支出,重点扶持返乡能人、高校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失地农民等群体自主创业。近3年累计发放创业贷款1.1亿元,扶持创业项目200余个、创业主体1500余户。
二是健全激励机制。县委、县政府每年命名表彰一批创业标兵,并利用媒体广泛宣传他们的创业事迹,树立创业典型。同时,提高创业者的政治地位,在创业群体中,先后推荐1人当选为省人大代表,13人当选为市人大代表、5人当选为市政协委员,54人当选为县镇人大代表、27人当选为县政协委员,真正使创业有成就、发展有贡献的优秀人才,在经济上有作为、政治上有地位,充分调动各类人才创业的积极性。
三是真情真意感召。建立在外创业人才信息库,利用异地商会、同乡会、传统节日等有利时机,加强与外出人员的沟通联系,加大亲情招商、以商招商工作力度。每年利用春节返乡潮机会,组织召开在外创业人士座谈会、创业项目推介会,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现场面对面沟通交流,此外由县领导带队经常到全国各地拜访白河籍创业成功人士,介绍家乡投资环境和创业优惠政策,诚邀他们回乡考察、共谋发展,以乡情、家情、友情吸引外出务工能人返乡创业、报效家乡。北京宇柏嘉织服装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纪维,2012年投资2000万元在茅坪镇新建了白河天尔秀服饰有限公司,2014年4月,他又将年产300万双运动鞋项目迁回落户到安康高新白河“飞地经济”园区。外出务工能人刘和兴在县委、县政府的引导支持下,2011年出资收购遭遇资金瓶颈的白河力神汽车制造项目,成立白河神达汽车有限公司,建成投资3亿元、年产3万辆力神汽车的总装生产线并于2012年正式投产,填补了陕南汽车制造的空白。他还投资10049万余元,在仓上镇天宝村流转土地6000亩,兴建天宝现代农业示范园。在刘和兴、纪维等创业典型的带动下,近年来先后有3000多名外出务工能人回到家乡开创了新事业,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搭建创业平台,实现“筑巢”引凤
发挥政府“筑巢”主体作用,以县内“两河”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安康高新白河“飞地经济”产业园为依托,探索建设创业孵化基地,搭建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平台,引领更多的在外人士返乡创业。积极为入驻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场地支持、项目评审、政策咨询、证照代办、信息对接等“一站式”服务,优先解决土地和经营场所,优先提供水电、通信等配套设施,成功吸引了秦大山葛业、一朵牡丹全花茶、索越户外用品、大理石精深加工、盛世嘉禾食用油、永春农业杏鲍菇、10万吨碳基营养肥生产线等一批企业落户白河。截至目前,全县建成创业孵化基地4个,孵化经营主体116家,孵化成功率达90%以上。同时,充分利用广阔的农村市场,以农业园区、产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村电商为辐射,不断拓宽百姓创家业的途径,用小项目做大文章,培育遍地开花的草根经济,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就近转移就业。目前,全县已发展现代农业园区52个、产业合作社146个、标准化家庭农场75个,带动9000余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有力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民增收致富。
三、改进政务服务,优化创业环境
建立县、镇、村(社区)三级创业公共服务平台,为11个镇、26个示范社区分别配备1名劳动保障协理员,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辅导、政策咨询、手续办理、法律维权等服务;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推进各级积极开展创业示范镇(社区)、充分就业社区、创业明星等创建工作,引导返乡人员和农村富裕劳动力就近就地创业就业。县上成立全民创业促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财政、人社、工商、税务、金融等各方力量服务支持各类人员创业,对涉及的创业促就业行政许可和各种奖补认定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实现一站式办公、保姆式服务,对返乡企业和各类创业人员实行全过程跟踪,确保项目在立项、办证、用地等各个环节畅通便捷。策划600多个项目,建立创业项目库,面向广大创业者提供项目咨询和指导,增强创业投资的针对性、实效性。深入开展投资环境专项治理,从严查处欺生宰客、欺行霸市、吃拿卡要等破坏投资环境的行为,全面提升政府服务效能,真正做到“零关系”办事、“零利益”服务和“零障碍”入驻。进一步加大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改善投资硬环境,增强外出能人回乡创业信心。
四、培养创业人才,夯实创业根基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7.6亿元,新建白河县高级中学,全面完成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奠定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县政府设立“园丁奖”和教育质量奖,全县高考直升率和万人比连续15年位居全市第一,先后创建为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双高双普”达标县和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良好的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素质,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逐年增多,去年已达到200余人。
二是加强创业人才培训。深入开展基层党员干部暨新型农民大培训行动,每年邀请省市专家教授和县级领导干部亲自授课,对县直部门和镇村干部进行全员培训。整合教育、农业、扶贫、人社等多个部门的培训项目和资源,免费对9100多名创业人才进行培训,对3000多名农村实用人才进行实用技术培训。
三是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制度。30名县级领导和100名科级干部联系500名重点创业人才,定期走访调研,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用工、融资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先后选派92名综合素质高的干部到重点企业担任党建指导员和挂职锻炼,加强企业党建工作,帮助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各类人才创业潜能,帮助创业人才投身创业实践,推动形成了“工商企业下乡创业、村组干部带头创业、乡土人才就地创业”的创业格局。
全民创业的实施带来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可喜变化。
一是增添了发展内生动力。目前,全县工商注册登记市场主体达到8246户,全县4万多户平均每5户就有1户创业主体,兴办各类小微企业600余家,全县工商企业、农业园区、家庭农场70%都是返乡能人创办的,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十二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6%和24.4%。在全省县域经济监测考核中,2012年获得“争先进位”奖,2012年至2015年连续四年工业增长速度位列前十名,2015年在全市目标责任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
二是助推了精准脱贫攻坚。一大批小微企业的成长和农业园区、合作组织的培育,每年直接带动近万人就业脱贫。同时,通过实施“百企包百村帮千户”工程,引导各类企业把项目、资金投入脱贫攻坚主战场,不仅极大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建立起了企业连市场带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夯实了群众稳定增收脱贫的产业支撑。“十二五”期间,全县减少贫困人口4.14万人。2016年,全县脱贫3077户9090人,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三是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随着一批小微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农业园区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带动了农民就近转移就业。过去“候鸟式”流动的劳动力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不用再背井离乡,而且实现了就业增收和照顾家庭两不误,有效缓解了过去因精壮劳力外出所带来的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土地撂荒等社会问题,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四是推进了“四化”协调同步。我们坚持把实施全民创业与移民搬迁紧密结合起来,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将创业基地、工商企业、农业园区规划布局在城镇社区周边,探索出“农户搬迁进社区、土地流转建园区、村民就地变工人”的农村发展新模式,形成了“住在山下,就业增收在山上;住在城镇,就业增收在企业;住在社区,就业增收在工厂”的发展格局,加速了发展要素在城乡之间优化重组,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同步发展。
(作者系中共白河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