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702期/调查报告/内容详情

汉滨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作者:刘红雨发布时间:2017-05-04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汉滨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刘红雨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和群众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乡村旅游受到热捧,乡村旅游的兴起,丰富了城市居民的闲暇生活,拓宽了农民的致富门路,也带动了假日经济的发展。我区顺应发展形势,于2010年开始启动旅游乡村建设,围绕核心景区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全力加快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

  一、汉滨区旅游产业基本情况 (一)资源状况。汉滨区总面积约3646平方千米,地处秦巴腹地、汉水之滨,是中心城市所在地,自然生态优美,山水景观丰富,文化内涵厚重,既是旅游资源的富集区,又是全市旅游的重要集散地和承载地。境内河流纵横,可供旅游开发的有恒河、付家河、黄洋河、吉河、香河等8条,奇山险峰多,可供开发的有牛山、凤凰山、鲤鱼山、龙王山等10处。众多的农耕文化遗存,陕南民居、古村落、明清古街、战争遗址、自然湿地、宗教庙宇等自然人文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到汉滨观光旅游,发现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自然景观18处,人文景观22处,古文化遗址17处。汉调二簧、小场子、八岔戏、花鼓子、采莲船、安康道情、龙舟习俗等富有地方色彩的民间文艺先后被录入国家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汉滨的旅游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旅游产业现状。2015年全区旅游接待总人数530万人次,同比增长10.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51亿元,同比增长14.31%。全区现有星级宾馆13家,旅行社18家,旅游从业人员6000余人,农家乐360余户,其中,三星级农家乐20户,四星级8户,示范农家乐10户,文化大院6户。全区接待床位共有16000余张,就餐位4万余个.在景区建设方面,已开发出国家4A级瀛湖风景区、国家4A级香溪洞风景区现已上划给瀛湖管委会管理。目前汉滨有国家4A级景区1个--双龙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国家AA级景区2个--龙王山景区、凤凰山森林公园。有六个观光景点--县河毛坝田园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流水仿古一条街、龙王山龙兴寺、黄洋河民俗生态区、大同三村村赏花园暨鲁家村陕南民俗文化一条街、月河川道系列农业观光园(八个园区);四个正在建设中的景区--茨沟漂流暨红色旅游、牛山——鱼姐河生态旅游景区、牛蹄茶园观光、流水生态旅游观光带(学房垭—七里村—星火传奇)。城内三个景点--汉江公园、安澜公园、上河街汉水龙舟文化园。

  (三)乡村游现状。我区已创建7个重点旅游示范村,主要分布在瀛湖镇、吉河镇、流水镇、茨沟镇、县河镇、恒口镇、张滩镇,其中流水镇、县河镇被命名为省级旅游名镇。茨沟镇老庄村、瀛湖镇清泉村被命名为省级旅游示范村。县河镇县河村、流水镇窑头村、吉河镇高水村被命名为市级旅游示范村。恒口镇马鞍村、张滩镇奠安村正在创建市级旅游示范村。流水镇窑头村、愚公村、七里村,茨沟镇老庄村,县河镇县河村,瀛湖镇清泉村、郭家河村,恒口镇马鞍村,张滩镇奠安村共9个村被列为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全区农家乐主要分布在三个区域,即香溪洞风景区周边,瀛湖旅游度假区周边和7个重点旅游示范村。农家乐的规模从最初的农村家庭型逐渐向建民办的老码头鱼庄、五里镇的荣合芙蓉、大同镇的鲁家大院、县河镇河源山庄、清雅山庄、毛坝周庄等投资五百万元以上的大型山庄过渡,2015年已在全区打造10户示范农家乐和6户文化生态大院。目前,全区29个镇办中,14个镇办为旅游发展建设重点镇,占全区旅游覆盖40%,2016年,双龙镇申报创建成省级旅游名镇,张滩镇奠安村申报创建成省级旅游示范村,同时,继续打造10户精品示范农家乐和3户文化大院建设,以带动全区乡村旅游和农家乐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兴区意识不强,对生态游、乡村游认识不足。虽然区上很早就提出了旅游兴区的目标,把发展旅游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但不少镇办和部门产业发展思路不清,没有把旅游发展放在重要日程上。目前,全区只有关家、双龙、流水、县河就乡村生态游做了整体规划,而其他镇办在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游上意识不到位,理念跟不上,使区委、区政府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游、促进汉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得不到落实。尤其是一些镇办领导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认识不足,对乡村旅游发展定位不准、规划不全,找不准方向、摸不到门路,部分镇村还停留在传统的观光游模式,没有充分发挥各乡村的优势,把生态观光游、体验游、休闲游、文化游、探险游结合起来,没有把现代农业园区和旅游休闲统筹发展,没有将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没有有效地指导发展游客最关注的吃、住、玩旅游要素,导致乡村资源开发的形式单一、旅游项目单一、水平不高、特色不强,缺乏客源、留不住游客。

  (二)推进全区乡村生态休闲游未形成合力。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游涉及国土、林业、农业、水利、环保、交通、住建、扶贫、食品卫生安全、民族宗教等部门,由于原有体制、机制及政策法规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导致许多资源单项发展,没有形成合力。如集中安置和移民安置,没有按照陕南民俗特色进行设计,一味仿照城市建筑风格,在乡村形不成特色,与城市人寻找乡村感觉、怀念乡愁达不成心理共鸣,让城市人、外地人找不到认同,找不到差异。又如一些农业园区在规划设计时起点不高、理念没到,把必要的公共设施、吃玩体验、特色采摘没有进行有机的设计,导致产品内容单一,发挥不出乡村游综合效益。又如一些宗教场所的产权、林权等不清晰,导致乡村休闲游开发出现诸多矛盾等。

  (三)旅游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区级财政紧张,没有资金扶持乡村旅游开发工作,也没有大项目支撑,产业规模普遍较小,资源数量和等级严重不相符,旅游产品开发档次低,旅游规划不到位,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道路、公厕、停车场等建设投入不足。

  (四)旅游宣传力度不大。宣传促销重视不够,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整体促销的合力尚未形成,旅游镇办、旅游企业对宣传促销意识淡薄,旅游宣传形式缺乏创新。

  三、旅游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发挥中心城市作用、畅通乡村游途径

  1、明确目标。结合汉滨区地理位置和游客集散地区位优势,以及汉滨旅游区位资源特点,以汉水文化为灵魂,以民间艺术为文化支撑,以道教文化为依托,充分融入汉滨乡村休闲游要素,着力把汉滨建设成为以乡村生态休闲体验、亲水休闲观光、水上运动为重点,乡村特产超市、乡村养生保健、乡村民俗旅游为一体的宜住宜游、宜购宜娱的乡村休闲游态势。

  2、科学规划。要在全面普查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挖掘地方文化,突出秦巴汉水文化,构建有特色、有内涵的乡村生态游集合体,对乡村休闲游的村制定发展规划,本着“突出乡土特色、保护与开发并重、自然美与人工美相协调”的原则,做到与旅游总规、土地利用、农业发展、村镇建设等规划相衔接,充分利用传统民居、老院子、古村落等文化元素、规划连片的、组团式的乡村生态游景区、景点,让汉滨乡村游呈现汉水文化特色。同时,规划一经论证和评审,要维护其严肃性,坚决按照规划来建设,避免遍地开花、无序建设,浪费资源和投资。要突出发展重点,树立“保护好现有的原生态资源也是政绩”的理念,以更前瞻的思维、更宏观的视野、更高的定位来谋划,可以选择最有潜力的乡镇、村和景点,率先发展,以点带面。

  3、突出重点。在2020年,努力将双龙生态旅游度假区创建成国家5A级景区,将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龙王山创建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将茨沟老庄生态旅游区、流水七里旅游度假区、流水星火传奇旅游度假区、黄洋河生态旅游区、鱼姐河生态旅游度假区申报成2A级景区,形成双龙国际、茨沟老庄、鱼姐河、流水七里、星火传奇、凤凰山、黄洋河、月河、吉河、月河川道观光等相补充的乡村旅游产业格局,真正建立起秦巴汉水自然风光的乡村生态度旅游模式;开发建设以牛蹄岭英雄纪念碑为首的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促销力度,深度开发以月河川道农业园区观光示范带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旅游,继续保持良好的旅游发展态势,稳步提高全域旅游综合效益,全面完成乡村旅游建设工作,将全区重点七个旅游村打造成全省乡村旅游的模范村,每年发展示范农家乐10户以上,使全区农家乐都能够提升档次、提高服务。

  4、形成格局。在2020年前,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有特色的乡村生态休闲度假区。启动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具体项目和景区景点打造,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镇办,要按照统一规划部署,围绕资源优势打造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品牌,在资源依托、空间分布及开发利用导向基础上,初步对汉滨区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形成“二区三带十镇三十点”的乡村旅游空间立体开发格局,即以田园风光乡村游旅游区和汉水风情休闲游旅游区为中心,串联和带动以巴山生态度假游、秦岭山水体验游、月河川道生态游为依托的三大乡村游旅游带和十大特色旅游(乡)镇的发展,三十个乡村旅游点融入在旅游区、带之间,依据“错位发展、特色突显”原则,以线串点,多方联动,构建汉滨区知名的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

  5、政策引导。成都“五朵金花”现已成为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每年吸引数百万人前往休闲度假,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科学规划是龙头、产业支撑是根本、农民增收是动力、有效融资是保障”,从建设到管理,始终体现了的政府的主导作用。就我区而言,就是要立足资源优势,放眼全国、全省,准确定位;要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由文广旅游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协调联动机制,明确落实责任,将乡村旅游工作纳入考核内容,形成发展合力;要在用地、税费、建立发展基金、财政补贴、融资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

  (二)围绕汉滨乡村旅游市场,把一级市场做足,二级市场做活、三级市场做好

  旅游客源市场是目标市场的范围,通常将旅游客源市场分为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一级市场为重点市场,出游地离旅游目的地较近,市场份额占50%以上且稳定的客源地区,如安康城区和9个县的游客,要做足当地游客的回头消费。二级市场为开拓市场,离旅游目的地中等距离,市场份额仅次于一级市场,如西安、汉中、重庆、成都、湖北的游客,要做活周边大城市的宣传和推介,要让游客逛完了景点,再到旅游村去旅游观光和品尝地方美食。三级市场为机会市场,离旅游目的地较偏远的其他城市,如内蒙、甘肃、云南、广东的游客,要做好如何把偏远城市的游客吸引来。

  (三)围绕乡村生态游的特点,做好旅游“六要素”

  1、在“行”方面,力求做到“舒适便捷”。加快乡村旅游环线交通设施建设,旅游村要有停车场、靠水的旅游村要有船舶码头、旅游村道路要设置旅游标识牌,在7个旅游村开通旅游小巴士,编制合理的乡村旅游线路,将吉河高水村、县河县河村、张滩奠安村、大同镇三村村、恒口镇马鞍村、未来水世界、茨沟镇老庄村、王莽村、茨沟漂流等编制“一日游”、“二日游”旅游环线,将流水镇窑头村、七里村、星火村同瀛湖镇清泉村、郭家河村编制为水上一日旅游环线,进一步打造生态休闲与旅游观光相结合,休闲度假与美食体验相结合的综合旅游线路。

  2、在“游”方面,力求做到“赏心悦目”。一是农业文化体验游,利用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精心设计出能够让旅游者深入农村乡间,观赏山水画景,体验民情风俗的农耕文化旅游项目。比如参与采摘、耕作、烤酒、磨豆腐等一些农事活动,让游客体验生活,食宿农家,在餐桌上能够吃到自己劳动成果的美食,提高游客参与度。二是做足民俗文化旅游,利用民间风俗、民间信仰、民间节日、民间娱乐、民间文艺等民间文化为主的旅游活动。三是挖掘乡村宗教文化遗存,开发宗教文化游。着重围绕流水镇的祖师殿、瀛湖镇的天柱山白云寺、关庙镇的龙王山龙兴寺等乡村旅游景点进行打造,形成宗教文化新亮点。四是挖掘乡村红色旅游文化,开发红色旅游。着重围绕县河镇牛蹄岭战役纪念碑、中原镇纪念碑、茨沟镇纪念碑等进行打造,形成红色旅游新亮点。

  3、在“住”方面,力求做到“舒心享受”。一是乡村旅游要具有特色性、民俗性、环保性,接待设施要体现当地民居风格,体现自然和谐的乡土气息,让建筑外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如流水镇的农家乐,就是围绕流水古镇的住宿风格进行设计,瀛湖镇库区边的农家乐,就是围绕江景房住宿风格进行设计。茨沟镇的农家乐,就是围绕土墙木屋、阁楼的住宿风格进行设计。二是创造舒适的居住条件,乡村旅游的住宿接待设施既可以是农家小舍也可以是乡村宾馆,但是标准要一样,都要达到干净、整洁、舒适,要基本达到城区星级宾馆的标准间的标准要求。目前,流水镇的老码头农家乐、单林周农家乐,瀛湖镇的小蓬莱农家乐、郭家河农家乐,茨沟镇的狮子头农家乐、王莽印象农家乐的客房严格按照标准间的要求进行设计改造。

  4、在“食”方面,力求做到“美食荟萃”。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下,做好乡村生态休闲游的“吃”,就要在“农家乐”上做特色文章。一是让农家乐转型,要逐渐从农家乐经营户“单干”逐渐转向以“村”为单位的整体发展,成立协会、组建餐饮公司,实现规模效益。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型“农家乐”,充分体现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乡村风情,充分体现出农家特色,其建筑风格上要突出特色,在房间装璜上要突出古色古香和文化气息,在菜肴上要打造乡土风味,既要有乡村的“土味”和“野”味,也要保持乡村农家的原汁原味。三是围绕当地土生土长的特产和传统的手工作坊打造地方美食,比如县河辣子鸡、吉河的火烧馍、茨沟豆腐宴、洋芋宴,流水鱼宴、瀛湖风干鱼、鱼籽凉粉、鱼皮汤等都体现出浓厚的乡土气息,特色鲜明的农家风味。四是将地方特色菜进行宣传展示,如洋芋粑粑炒腊肉、灰灰菜、水晶饺子、洋活姜、竹笋、芋头杆、神仙豆腐、魔芋豆腐、地川、王莽山斗鸡和斗鸡蛋等地方特色菜为来安游客推介。

  5、在“购”方面,力求做到“优质特色”。一是开发乡村旅游纪念商品。各旅游村就地取材,着重围绕河里的奇石、山上的绿植、树根等做成旅游商品。如茨沟的崖柏、兰草,县河的根雕、奇石、盆景等。二是开发特色农副产品系列。要做足“吃”的文章,开发可将“吃”带走的旅游纪念商品。如开发便于携带的风干鱼、富硒茶叶、香菇、木耳、魔芋干、豆腐干、豆腐乳等。三是开发季节性的农业产品,如吉河的板栗、瀛湖的琵琶、沙田柚、杨梅,流水的橘柑、富硒茶叶,县河的皱皮柑、绿色蔬菜、富晒杂粮,茨沟的洋芋饵子、王莽山核桃、斗鸡蛋等。四是在各乡村生态休闲游的广场设置旅游商品展示区和旅游纪念品销售网点。如流水的旅游商品销售点、茨沟的旅游商品销售点,游客的参与性和购买欲还是很强。

  6、在“娱”方面,力求做到“身心愉悦”。一是打好民俗文化牌。打好我区以“汉调二黄”、“小场子”、“安康花鼓子”等为代表的汉水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歌舞牌,丰富其内涵,形成观赏性强的民间歌舞表演,并将其包装进乡村旅游项目,确保每个乡村生态休闲地都有一个戏台子,让游客既能体验汉滨的自然山水生态休闲旅游,又能欣赏和参与地方色彩的民俗文化演出,满足游客文化娱乐生活需求,确保游客能够留宿。如吉河高水村的文化大舞台、茨沟文化广场都设有演出项目,游客参与性很高。二是打好农村风土人情牌。不能老是想到让游客参与娱乐项目就是麻将桌、扑克牌,如山歌对唱、扭秧歌、唱花鼓、垂钓、爬树、拔河、农家刺绣等等都需要我们去挖掘,只有这些娱乐项目,才能体现出乡土气息的文化氛围,才能展现农民淳朴、善良、勤劳、厚道的性格特征,才能让乡村生态游散发着古朴、厚重、浓郁的泥土味儿。

  (四)加大资金投入,着力改善旅游基础设施

  1、出台扶持政策。本着“准入从宽、服务从优、管理从严”的原则,有关职能部门要对旅游业投资者予以政策倾斜,在旅游用地、税收、交通等方面出台具体优惠扶持政策。采取集中办证,简化手续,减免规费,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同时,要对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给予扶持,加快配套产业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旅游产业建设激励制度。旅游业发展具有前期投入大、产出低,后期投入小、产出大的特点。目前汉滨区的旅游业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政府要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每年都应该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旅游项目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企业引进和管理、旅游市场宣传促销、游客招徕及旅游人才引进和培训等方面的奖励或补助,不断优化旅游配套环境。同时,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入社会投入机制和市场运作机制,鼓励各种经济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旅游业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加快我区旅游业投入多元化步伐。

  (五)注重招商引资,不断创新旅游运营机制

  1、加强项目策划与营销。发展旅游业要靠项目来支撑带动,要靠项目来整合资源和打响品牌。要不断加强项目策划和包装,以项目落地实施为导向,细化项目规划,加强项目设计,抓好项目包装,建立完善重点旅游招商项目库,强化项目招商,使汉滨区的乡村生态休闲游资源优势最终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汉滨区乡村旅游项目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加大项目推介和招商,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可动员村民以当地资源入股、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确保乡村生态休闲游项目能够落地生根、不断推进。

  (六)实施人才战略,强化宣传促销

  1、大力培养和引进旅游专业人才。一方面,要培养和引进旅游策划、营销、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培养和聘请懂生态学、旅游学及经济学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导游人员的专业培训,既要有比较精通民俗文化的专业导游,又要有会外语的专业导游。

  2、强化媒体宣传。旅游经济是知名度经济,牌子响,才能人气旺。要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重点做好省市媒体宣传推介工作,要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多种媒体,对精品旅游线路、休闲度假线路、亲近自然线路等进行全新策划,作为汉滨旅游对外宣传的品牌进行推出。要大力宣传汉滨乡生态休闲游线路,重点是宣传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特色美味等方面的内容。要加强媒体、网络对乡村生态休闲游的宣传,让游客一上网站就对所有旅游村一目了然。

  3、开展活动宣传。在7个旅游村策划举办形式多样、影响较大的旅游节会活动和宣传促销活动。办好“大同三村村赏花年”、“县河黄洋河之春”、“茨沟赏红叶”、“茨沟山地车拉力赛”,“乡村生态摄影展”等旅游活动,积极动员涉旅企业参加乡村生态休闲游活动,如登山运动、钓鱼比赛、集体婚礼、歌咏大赛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活动。

  4、打好生态旅游牌。汉滨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是自然和历史给予的恩赐。要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关键是要从战略的角度对旅游开发的背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于汉滨区生态旅游发展来说,最根本的还是要念好“山水经”,打好“生态牌”,唱好“文化戏”,使汉滨生态旅游成为真正的旅游热点。

  总之,乡村旅游发展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要依托山水脉络的独特风光,让乡村旅游融入大自然,让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作者单位:汉滨区文广旅游局)